回覆列表
  • 1 # 七彩年輪

    孩子愛買東西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尤其是在農村的幼兒園,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放學後哪個不是去學校旁邊的小賣部花個十塊八塊的。

    我去年回河北老家接兒子,跟幼兒園旁邊小賣部的老闆聊天,他一年就憑那個幼兒園(一共100來個孩子),就能掙個十來萬。

    把兒子接回青島上幼兒園,旁邊也有一個超市,基本每個孩子放學都會去買東西,我想想這樣下去肯定不行,得想想辦法。我跟妻子商議過後決定用遞減法加鼓勵法。

    第一天放學,我帶他去超市買了一套小汽車玩具加雪糕加巧克力,第二天放學我帶他去超市買了一個小汽車加一塊雪糕,第三天只買了一個小汽車,後面持續了半個月每天只買一個小東西,最後一次買東西的時候我告訴他,只要你放學不去超市買東西,我就陪你去公園玩一次。三歲多的兒子拿著一個奇趣蛋猶豫了很久,最終又把奇趣蛋放回了貨架。當時我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使勁誇了他。得到誇獎之後他蹦蹦跳跳地走出了超市,出來還跟我說爸爸我以後再也不亂買東西了。聽到這句話我當時感動的差點哭出來。

    如今過去一年了,我的小孩基本不會主動再去買東西了,有時候我看他太可憐,自己忍不住帶個玩具給他。

    孩子一直買東西不是一個好現象,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覺得所有的東西來的很容易,不懂的珍惜,對他的成長沒好處。作為家長一定要懂得引導,一要以身作則,二要及時認可他的正確行為,讓他知道對錯,明辨是非。

  • 2 # 蒼涼之涼

    孩子愛買東西很正常。

    買東西是人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買東西是為了佔有,滿足自己的慾望。正常的人都有這種貪慾,買東西什麼時候都是一個正常的行為,超市裡店裡堆陳非常有趣的、令人興奮的、非常美味的東西,就是用來買的,只要在合理範圍內應該滿足孩子的購買慾望。

    對待孩子,第一要正確理解買東西的行為,只要是滿足正常生活所需,消費行為在正常範圍可控就行。有意識的培養孩子有計劃消費習慣,是必須的,要知道學會花錢也是孩子未來當家必備能力。

    關鍵是看這個“愛”到什麼程度。曾經逛超市碰到一個哭鬧著要東西的孩子,媽媽欲打不能、欲答應顧慮多多,煩惱之下尷尬莫名,一時左右為難,委決不下。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1、控制情緒,建立連結

    孩子哭鬧是孩子能選擇的唯一方式,這是他對世界表達自己不滿的途徑。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接納他們用自己方式表達,儘管在我們看來是不怎麼友善的方式。

    父母必須學會傾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變現初對他的重視與尊重,孩子方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能夠接受父母對他的溝通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學會以更好的方式表達感情。

    因為父母應對適當,孩子與父母之間完成了一次對接,會形成一種近乎默契的連結。如:

    “啊,好吧!你一直都很合作,是媽媽的好幫手,我很樂意買給你。”這是答應買的情況下建立的連結。

    “我明白你,你真的需要。它看上去也的確棒,我能理解你為什麼想要那個東西。但我很抱歉,這次我不得不拒絕你。”這是拒絕買的情況下建立的連結。

    在一般情況下,能建立這種連結的母親和孩子都會在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幸福快樂的度過。

    2、採取措施,果斷“斷奶”

    如果平時家長本身就是一個消費無度的人,很可能已經為孩子樹立了他認為“正常”的消費模式,或者在從眾心理誘導下,孩子衝動消費,立即要買,不買就使出渾身解數鬧,地上打滾,不買不罷休。這就是非正常表現了。

    他“愛”買,買得過於頻繁,只注重數量或購買過程,買來三分鐘熱度,只圖一個新鮮感,而新鮮感永遠無法滿足。

    這時千萬不能心軟。孩子大哭之時,最忌家長於心不忍,放下原則,滿足孩子,這是完全錯誤的做法。

    給孩子買東西,不是寵孩子。但前提不是忍受不了他大哭,如果是,將給以後埋下了一個隨時會引爆的地雷,每次上街都可能遇到相似境況。

    因為孩子哭而以拒絕買懲罰他,則會給孩子內心種下仇恨的種子。

    兩種做法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家長的不理性來應對孩子的不理智,其結果是事情永遠沒有終結,給孩子一生造成不良影響。

    有這種情形,家長要學會下決心對孩子來次“斷奶”措施,忍疼戒除已經形成的不良習慣,堅持與孩子“對壘”。

    比如孩子要買,當母親的也要同時提出自己想買的東西,並一一指給孩子看,如果母親要買的東西比孩子還多,孩子可能會非常不滿,指責母親。這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孩子自己意識到“愛”買的後果。

    如果孩子依然堅持買,最後的辦法是你哭我也哭,你賴我也賴,不怕費事費時,一次做到消耗掉孩子所有的耐心。

    在孩子慢慢沉靜下來時,為孩子算一筆賬,透過具體算賬過程,讓孩子明白如果買了這次,回家的路要自己走,不能打車,明天吃飯少他最愛吃的菜等等,講清這次還淺得什麼失什麼,將馬上會發生的變化一一列出,擺明拒絕的理由,最後收服他。

    3、提前預防,禁絕可能

    為了防微杜漸,從孩子三歲逐漸懂事開始,就把他當作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對待,在日常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對孩子全面提出符合整個社會生存與發展的理性要求,慢慢滲透(在孩子人生開始就需要給孩子真實的生活場景體驗)。

    在日常消費中,成年人經過不斷的碰壁,學會量入為出,自覺把自己限制在合理的消費限度內。

    孩子則沒有概念,買東西沒有理智約束,所以在一開始就要向孩子灌輸買東西很正常,但形成理性消費概念也很必要。

    總之是有意識加強對孩子的慾望進行管理,在滿足和不滿足的對比體驗中,經常性體會生活本來存在的缺憾,使其清醒一個人的活著不是所有的慾望都可以滿足,生活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有缺憾有滿足才是人合理的生存現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高溫氟碳漆煙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