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胃腸病科普

    1、內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當然,內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所以,腸鏡檢查時候發現息肉,一般都會取活檢做病理分析;

    並根據病理性質,採取不同的切除方式。

    2、一般來說,大部分息肉都可以內鏡下無創切除,具體來說,適應於內鏡下切除的適應症有:

    1.各種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徑小於2cm無蒂息肉和腺瘤;

    3.多發性腺瘤和息肉,分佈分散,數目較少。

    可以說,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3、對於已經癌變,或者癌前狀態者,也可以選擇內鏡下切除(癌變僅限於粘膜內,無淋巴和脈管浸潤),切除後醫生會根據情況制定內鏡複查的頻率。

    4、對於不適宜於內鏡切除的,可以選擇外科手術治療。

  • 2 # 普外科曾醫生

    你好在,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大部分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惡變而來的,有的研究顯示,這個比例超過了80%。如果我們能夠早期發現大腸息肉,然後及時的將息肉切掉,那就不會引起癌變了,也就可以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所以,如果你做腸鏡檢查發現有腸息肉,我們一般都是建議手術治療。

    如果息肉較小,小於2釐米,可以在腸鏡下切除。如果腸息肉很大,在內鏡下切除有困難,需要外科手術切除,切除一部分腸管。

    所以,腸鏡檢查發現了息肉,不要太緊張,大部分息肉都可以在腸鏡下切除,切除之後,醫生會把息肉送去病理科化驗,如果病理診斷是良性的息肉,那就沒有問題了,定期複查腸鏡就可以了。如果最後病理診斷為息肉惡變,有部分息肉已經惡變為癌症了,那就需要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需要追加手術,例如切緣不淨,腫瘤浸潤至粘膜下層或者肌肉層,低分化,有脈管浸潤等危險因素。

    怎麼樣才能早期發現腸息肉呢?

    從息肉發展至腸癌,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一般為10至15年。所以,我們有非常多的時間來發現腸息肉,我們建議,50歲之後,所有人都需要做一個腸鏡檢查,如果沒有發現息肉,可以10年以後再複查,如果發現了息肉,則需要積極的處理。如果有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徵,便血,長期腹瀉或者便秘等情況,檢查腸鏡的年齡要提前,複查的頻率要更加頻繁。

  • 3 # 醫學小偵探

    腸鏡發現息肉並且醫生懷疑可能癌變,怎麼辦?

    切啊!不管怎樣,能切的肯定要切!不切,沒有任何無創檢查可以知道其良惡,很難去判斷它的性質,因為,診斷腸癌的金標準是病理檢查!(醫生把切下來的組織給病理醫生,他們經過一些專業的處理後在顯微鏡下找腫瘤細胞)。

    當然,如果只是單純發現腸息肉,那也不要慌!因為,雖然腸息肉可能會惡變,但是不是每種腸息肉都會惡變。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下那些可能會發生癌變的腸息肉

    第一個,家族性結腸息肉。這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家裡人如果有人有這個病,那麼你就要當心了!這種息肉的特點是息肉數量多!可有幾百到幾千顆息肉,可有遍佈結腸和直腸!

    第二個,腺瘤。在病理醫生眼裡,腺瘤根據它有沒有“絨毛”,分為管狀腺瘤,混合型腺瘤和絨毛狀腺瘤。注意:絨毛越多越容易惡變,而且絨毛狀腺瘤佔到50%以上!所以,如果是絨毛狀腺瘤那麼,就要當心了,其癌變可能達到40%。因此,我們醫生也建議發現>1cm腺瘤樣息肉,在切除後3年要複查一次!

    第三個,按息肉的大體外形、數量來看,尤其是那些大於2cm,數量多的息肉就要當心!因為越大的息肉,意味著其發生癌變的風險越高,比如像腺瘤樣息肉<1cm時,癌變率只有1.3%左右,到了1-2cm,癌變率就變為9.5%,但一旦>2cm,這個息肉癌變率就會顯著升高到46%,如果數量還多,那麼就更加危險了,切除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我們醫生眼裡,如果這個腫瘤未侵犯到我們的黏膜下層,僅行息肉切除術是可視為治癒的。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預防腸息肉呢?

    1.良好的生活習慣!平常我們要多吃粗纖維,多吃水果,少吃點油膩多脂的食物,早睡早起,常運動。

    2.如果你家裡有腫瘤家族史或40歲以上了,那麼我們強烈建議您將全結腸鏡檢查作為定期體檢的一個專案,因為你屬於腸癌的高危人群!

    3.就是對腸息肉切除術後的隨訪也是重中之重,不要以為息肉切了就萬事大吉,息肉的產生本來就是多因素的,你切了不代表乾淨,更不代表其就不會再長,我臨床上見過切了兩三次,還繼續長的,因此,密切隨訪是關鍵!(大家可以參照最新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推薦的隨訪間隔指南)

  • 4 # 小克大夫

    首先腸息肉是一種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一類出現在腸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息肉有良性和惡性之分,所以病例分型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會逐漸吸收好轉,但是腺瘤性息肉、化生性息肉都是惡性的,所以癌變的可能極大。腸息肉會出現在腸道的各個部位,而且早期症狀不明顯,大多數主要是由於飲食結構的改變、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炎症感染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所以息肉也會導致出現一些症狀,會刺激腸道出現反覆的腹痛,息肉表面有毛細血管所以糞便刺激摩擦會導致破裂出血,會出現血便,而且還會出現便秘及腹瀉等症狀。結直腸部息肉位多見與乙狀結腸及直腸,而且成年人大多數是以腺瘤性為主,腺瘤性息肉直徑>2cm的半數以上會癌變,尤其是絨毛狀腺瘤癌癌變率更好,所以對於息肉的治療需要根據息肉的良性及惡性、生長的部位、大小、數量等各方面去考慮。對於炎症性的息肉一般沒有癌變傾向,根據原發疾病去治療是會好轉的,而增生性息肉最常見,常多發,直徑<5cm者不需特殊治療,但是需要做活檢排除腺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直徑>1cm需要切除,避免進一步增大惡化,而且症狀嚴重,經保守治療無效的也是需要早期切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根據虛擬幣行情選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