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健康是一其他都是零
-
2 # 使用者5202712320週週圍
用白紙做個代子,把紙錢裝在口代裡,寫上收信的地址,和名稱,發信人的地址也要寫。這樣就不會讓野鬼搶走。當然還是要燒點網子錢給野鬼。
我有個叔伯婆婆,她生了5個姑娘,去世以後,每年清明節就給自己的老人燒紙,也沒用白紙做代子,後來村莊就死了一個年青的婦女,就和婆婆埋在一起,她們就成了隔壁連住。
而這婦女她兒子小,就沒給她燒紙,老人給她燒紙錢而她是收不到的。時間長了,陰陽是一樣。這位婦女就沒錢用,買利假的錢都沒有,這婦女就沒辦法。每逢清明節就去搶我那婆婆的紙錢,而這是怎麼知道的呢?我那叔伯婆婆託幾次夢給她家姑娘,婆婆講叫她家姑娘給她買鎖,把門鎖起。這年青婦女沒錢用,買利假的錢都沒得,經常到婆婆家去搶。
-
3 # 青島西海岸新區為強
就清明節的風俗,以前說過。既然受邀。不妨再談談。
在我們這裡,清明節前二天叫一百五。具體從那一天算到這天為一百五,還不太明白。但老人都這麼說。一百五這天是給故去的人修墳,添土,換墳頭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好動土。所以遷墳,立碑也都在這天。這天天不明(太陽出來之前)大家都帶著鐵鍁和鐮刀,推著小車,到自家己故親人的墳上。將枯草搳去。推來新土,撒在墳上。然後換一個新的墳頭頂。如果直系親屬因故不能趕回來給親人添土修墳。那麼會託付老家的近親屬給代辦添土上墳的事。如果那一口墳在清明節沒有添土換新墳頭頂。過路的看見會說.哎,這家沒後人了,絕了。所以大家對這事是很重視的。
清明節前一天,叫寒食節。老輩人說,這天不能動煙火。家家都吃冷食。為的是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的下午是到墳上燒紙送供品的日子。一般都會蒸上一盤供(四個餑餑。)炒上四個菜。帶上一壺水酒。祭奠己故的親人。還會放一支土鞭或禮炮。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這天早上要喝紅眼粥。一種用高梁米做的粥。老人說這天喝了紅眼粥。一年眼不上火。不得紅眼病。還要煮雞蛋吃。要用當天搳的韭菜或菠菜炒雞蛋吃。名曰`鏟青。還要吃烙的白麵單餅。一種象煎餅一樣捲起來吃的薄餅。
早飯後。大姑娘,小媳婦就會相約出門踏青賞春了。所以也叫踏青節。而這一天己出嫁的姑娘還會領著姑爺帶著禮物回孃家看望父母。叫回孃家的日子。
應當說,全國各地清明掃墓祭祖都是一樣的。踏青賞春旅遊也漸成一種時尚了。
-
4 # 高山流水szw
1.盪鞦韆:記得小時候,過“寒食節”家家都吊鞦韆,那時小該子多,盪鞦韆要輪班排號定時間,記得有首兒歌就是用來記時的:“丟(音)蕩丟蕩狗呀,吃個小牙蟲,牙蟲不大大,吃個葫蘆把,葫蘆把歪歪,吃個蟈蟈,蟈蟈跑了,鞦韆了了”,很是熱鬧。
2.祭祖:清明節的早上或上午,父子、兄弟們湊到一起,一同到祖墳地掃墓祭祖。儀式也
很是講究,先逐個墳添坭,壓紙(給先人送單衣),然後擺上供品,燒香燒紙,磕頭施禮。現在燒香燒紙的不多了,文明祭祀,大都改送鮮花和花圈了。
3.趕靈山:靈山就是英靈山――膠東革命烈士墓園。每年清明節英靈山趕山會,也是祭奠紀念革命英烈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體和個人,人山人海。我們當地,幾乎是人人前往。
習俗也是文化,社會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現在又有三天假期,踏青膠遊拜親訪友作為一種時尚,逐漸走進平民百姓家。
-
5 # 打工者老鄭
在我們這裡清明節的前一天早上人們起來,趁著太陽還沒出來之前,男人們就約定好弟兄幾個抗著鐵鍁钁頭到自家墳前整理墳墓,叫做添土。就是把墳和四周雜草清理乾淨,再添上一層新土,墳頭頂可能經過一年風吹雨淋已經不成型了,要重新換一個,要找一塊粘土粘性大的,長滿了一種土話叫做黃根子雜草盤結的土塊,用鐵鍁挖成圓錐形搬來垛在墳頂上,這樣就做成了墳頭。現在有很多年輕人不懂風俗的,老年人會時常提醒別忘了到誰誰誰的墳上添土啊,是啊現在的風俗越來越淡化了,再過幾代人恐怕就要漸漸失傳了。
到了下午太陽快要落山了,人們會拿著幾梱燒紙,好吃的好喝的,一掛鞭炮到墳前燒燒紙,放放鞭炮,磕幾個頭,在墳頭上壓上幾張燒紙以示對先人的祭奠。
還有一項就是這天下午要準備去折幾枝柳樹條或者柏樹枝好準備清明早上把枝條插在屋簷下,至於什麼用意,這不知道這是老一輩子傳下來的。清明節早上人們把枝條插在屋簷下,早飯要喝裡面放些波菜或者韭菜的姑渣湯,再吃兩個雞蛋,這是多好的生活啊!這隻有過節才能享受到的生活,這是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再有就是清明節有打千秋的習俗,家裡有幾個孩子的,為了增加孩子們的樂趣,大人會土法搭建個千秋,小時候小孩也沒有什麼玩具,那盪鞦韆的高興勁真不亞於過大年啊,只是千秋少,外邊來的孩子多,只好排隊輪流玩,有時還難免起了爭執,沒辦法啊。清明節來了,花兒也開了,樹木也開始發芽了,孩子們也走出田野:折根楊柳枝柏樹枝,擰成根哨子,用口一吹,哨子聲一響,大地復甦了,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在春天裡播種,希望今年有個好收成。
-
6 # 落英鄉間
我們這都是過三天,第一天一百五,第二天大寒食,第三天清明節。
(一)過一百五,今年的一百五是農曆二月二十八,是給祖墳添土的日子,聽老輩人說,添土就好像是活著的人修善房屋,不能讓太Sunny照射,必須在太陽昇起之前完成。因此人們天剛放亮就起床,帶上鐵鍁,匆匆忙忙奔向自家的祖墳。
(二)過大寒食,吃過早飯,家庭主婦們就忙著調餡和麵,包水餃,煮水餃時順便煮上四個或六個雞蛋,吃過午飯後,家裡的男人們就帶上水餃和雞蛋去給祖先上墳,放香燒紙,寄託哀思。
(三)過清明節,大清早,大門口和房門口兩旁各插上兩根兒細柳條,然後煮雞蛋,熬小米稀飯,燙菠菜,燒菠菜,雞蛋染成紅色的,小孩要用燙菠菜水洗臉。在改革開放以前,清明節這頓早飯,是非常豐盛的,主要是能吃到熟雞蛋。
(四)吃過早飯後,去盪鞦韆。以前村裡孩子多的人家都扎鞦韆,盪鞦韆要排隊挨號。歡聲笑語盪漾在村子的上空。
清明節這天,出嫁的閨女不能回孃家,”在孃家鞦韆底下站一站,死他自已男人漢(即丈夫)”,這是以前的風俗,現在早不復存在了。
回覆列表
我們這裡就是要回老家去上墳啊!一般在正清明之前去,正清明也可以上,過了正清明就不上了。上墳的話,給男方家故去的人上墳或者兒子家給自己家故去的老人上墳,叫正孝,掛起來的那個,我們這兒叫“掛清”,一般是白色的,嫁出去的女兒回孃家給故去的老人掛的叫“花孝”,就是“女兒孝”的意思,顏色要豐富些!除了“掛清”,還要燒紙(送錢)、上香、點蠟、以前要放鞭炮,現在不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