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五青書畫

    關於堂號就不太清楚了!

    關於理解,沒有族譜,誰知道是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你像人家孔孟吧,他有族譜,人家能考證能查

  • 2 # 滄海一夢

    我們陳姓的由來是這樣的:陳姓出自舜帝后裔陳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姓姚,因媯水之居姓媯。”周武王滅商後,找到舜三十三世後人媯滿,並把大女兒大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境內),諡號為:胡公,又稱胡公滿。胡公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具體我們這支陳姓,聽老輩講,我們是百犬同堂的陳,因皇上擔心這支陳姓太過團結,而遣散到全國各地居住。我們的郡望是:潁川郡(秦時置郡。以穎水得名,治今河南禹縣。此支陳氏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我們堂號是:聚德堂(不知是不是德聚堂所誤,我們族譜己失,郡望,堂號都是聽老輩訴說,我在網上查陳氏家譜時,並沒找到聚德堂號,不知是自立沒收錄還是德聚堂所誤。)

    文化大革命時,全國各地除四舊,毀廟宇,燒族譜。當時我們村書記是我四伯,剛退伍回來工作,兇猛積極,強逼著我二伯痛哭著燒掉我們這支陳姓的族譜。

    我們祖上遷移到現在居住地時,不知是因為當時社會動盪,還是什麼原因,也沒修正式族譜,而是十六個字輩的間譜。但沿習,由來,重要事項應該都很清楚,所以上輩老人很慎重地將厚厚的間譜,交給當時是私塾先生的二伯保管。間譜被迫燒掉後,二伯也內疚傷心了很多年。而做盡壞事的四伯,也沒有什麼好報,他是他那一輩十幾個堂兄弟中,唯一沒有兒子的,而且直到今天,全村莊人都不待見他,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 3 # 牛仔故事

    李氏之根在隴西

    李康學

    在我小時的記憶中,故鄉李家崗的四合大院有一八字槽門,門上掛有一橫匾,匾上寫著三個大字:隴西堂。那時不明白,這三字是啥意思。後來,故鄉的大院木屋,在大躍進年代之後就陸續被毀掉了,那塊匾額也不知了去處。再後來,我在祭拜本族李氏高祖李盛先時,偶然從墓碑文字中發現,我們這支李氏,最初來源於江西吉安,而江西的李氏來自何處?我還未去考察。不過,據李伊忠所寫《隴西李姓遍漊澧》(見《張家界姓氏史話》)一文得知,張家界的李姓,按《崇正系譜·李氏篇》所說,自元朝末年起,從江西遷來張家界的李氏前後共有12支,而其中第9支的始遷祖叫李脈,是從江西吉水遷來,遷居地為桑植的五里橋、木耳坪,後來多居住劉家坪、馬合口一代。這個記載,正好與我見到的李盛先的墓碑文字記載一致。只是李盛先墓碑上始遷祖的名字是李脈談,比李脈多一字,估計是譜書少記一字之誤。

    有了這一發現,我即萌生了親去隴西尋根的念頭。2018年10月25日,我在遊玩河南鹿邑老子出生故里之後,即輾轉乘火車到了隴西縣。下車後坐汽車到隴西望郡牌坊處,請人拍照留了影。再沿龍宮步行街往裡走,行約300餘米,見一廣場呈現眼前,左側有一棟5間雕樑畫棟並以紅藍顏色搭配為主的房子,很是氣派。這房子中間牌匾上寫著“李家龍宮”幾個大字,中間的對聯是:由周而來神仙祖,自唐以後帝王福。看著這房子,我立刻來了精神,放下行李,便請人又拍照留了個影。

    接著,我從大門進去,也沒有人收門票,看來是免費遊覽。但裡面這時還沒有幾個人。在李氏龍宮石碑、隴西堂正房、李氏故里等處,我請人再分別拍照留了影。爾後,再至後院“隴西堂”大殿內觀覽了許久。在這大殿內,正面供奉有五大李氏祖先,即根祖黃帝、血緣始祖皋陶公、得姓始祖利貞公、顯姓始祖伯陽公(老子)、隴西房始祖伯佑公(李崇)。這個劃分陳設,我覺得是很準確的。李氏的世系,從血緣始祖、改姓前始祖到得姓始祖,實際也應分三個階段。從皋陶公往上追溯,有女華、業、顓頊、昌意、黃帝;從皋陶公往下追溯,有益、恩成及其30世後裔至理徵、李利貞。李氏得姓始祖開始,往後再傳11世至老子李耳,再傳至20世到李崇,隴西房開始登場。到第五十世,至唐高祖李淵登基皇帝,李氏得以大發展。因為唐朝歷14代23帝290年時間,唐開國之初,太宗李世民曾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並都共奉“隴西堂”為堂號。同時曾將有功元勳諸將徐、邴、杜、胡、弘、郭、麻、鮮于、阿布、阿跌、舍利、董、羅、朱、邪等共16姓的姓氏,均賜國姓李姓,這樣,就使李姓人丁大大增加了。至今,李氏已傳至100多代,分佈到全世界160多個國家,總計人口已達1.3億多人,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成了最大的姓氏。

    觀看完隴西堂大殿,面對正面5位李氏先祖,我三叩頭祭拜了一會,並往功德箱(代表十八字李之意)投了18元錢,爾後返回走至大門口,又花180元,買了幾本李氏資料書,才走出李家龍宮外。

    在廣場正欲去找車,又瞧見隴西縣博物館就在對面,於是又進該館參觀一陣,在裡面拍攝了多張照片。隴西李氏的淵源及發展過程,在該館亦有詳盡的展示。從展館的資料中,我進一步瞭解到,唐朝時,由太祖李世民題寫的“李家龍宮”宗祠,最初坐北朝南,建築面積達25萬平方米,佔整個隴西城的三分之一。其規模遠比現在大得多。由於歷代戰火摧毀,其原遺蹟都只剩了瓦渣,現在的龍宮,有的是後來歷朝重建的部分殘存,有的是最近一二十年間才修的新建築。而李氏修的族譜,在該館展示的相當多,據統計,該館收藏有關各類的李氏族譜已達800餘種,涵蓋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莉西亞、南韓、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4個省市。甘肅省還成立了隴西李氏文化研究總會,原甘肅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常委李子奇曾任第一屆總會會長。同時,李氏文化遺產也已成為與甘肅敦煌文化、伏羲文化、藏傳教文化並列的四大文化之一。

    看到隴西李氏文化的繁榮發展,我由衷感到高興。作為李氏後裔,我亦期望家鄉湖南各地的李氏應該多出本省的地方族譜,並與甘肅的李氏文化研究會取得聯絡,從而使湖南李氏歷史文化的研究也填補一些空白。

    因行程安排比較匆忙,在李家龍宮未能多逗留,我又馬不停蹄,準備向下一站臨洮縣而去。臨走,我把身份證丟失在了博物館,過後又去一趟才找回。看來,隴西祖先地是欲留我,我想,下一次一定要再來此地好好祭祖。因我輩湖南李氏眾族的血液中,也流淌著隴西先祖的血脈基因。為此,我們也決不可數典忘祖。記住族譜,記住先祖,其實也就是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我們只有把自己民族的歷史記住了,並不斷髮揚光大整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才可能真正讓中國走向世界,同時也為世界的繁榮昌盛作出應有的貢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族怎麼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