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書同文以前各國文字一樣嗎?沒有普通話如何交流?
10
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春秋戰國時期,邦國林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數百個之多,因此人口不好統計。大體而言,華夏諸國的人口以華夏族為主,兼有戎人、狄人、匈奴人、東胡人、林胡人、東夷人、南蠻等民族。華夏諸國的經濟均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商業為次的經濟結構。各國的語言都以周王室的雅言為主,兼有地方的方言,文字在西周文字的基礎上各有不同。

    以戰國七雄為例,在秦國統一全國前期,人口在3000萬至4000萬人之間,其中各華人口軍事力量如下表:

    七國的文字都源於西周王室的金文,語言也源於西周的雅語。韓趙魏三國從晉國分裂而出,晉國本為姬姓諸侯國,因此三國文字相近,語言相似。燕國王室與西周王室同宗,齊國是姜子牙後代,楚國是周王室冊封的國家,秦國是東周開國諸侯,因此在周王室的領導下,語言文字相似,但在不斷的偉承中又各有不同。

    《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中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豐鎬(今西安西北)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說起來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東方六國認為秦國是蠻夷,但是秦國卻是周文化的正宗繼承者。原來周王室東遷後,關中平原封給了秦人立國,而秦人原本沒有什麼文化基礎,於是在關中立國後全面採用了西周的文字與語言。最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西周文字的基礎上發明了小篆字型,在全國推行使用。

  • 2 # 藍本動漫

    凡是類似這些腦筋急轉彎不過來的提問,只需要一部部《春秋紀實文學小說》出爐,就不會提出此些弱智的問題了。

    誰認為人類語言是絕對封閉式的,在兩人不同語言會話對話之間,有無可能進行交流交流一下的好奇?

    例如現代一個只會講蒙古話,萬一遇見一個只會廣東話的人,那麼不巧在酒店相遇了,而他們之間確實需要迫切交流一下時,此時他們會感覺怎麼辦呢?

    其實並不難想象古人交流之間,只要兩者有目的性需求之時,即使聽不懂他人的話,也未必不能簡單交流一下的地步吧?何況任何歷史時代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可不可以同時懂得幾門不同的會話?難道古人處於的時代是弱智群體,語言表達的能力遠不如今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未必如此吧?

    總之,關於古人會話對話交流之時,並非提問者想象之艱難地步,反而與現今社會時代的情形是一樣一樣的,沒有什麼方面好奇心的秘密,需要提出來試問天下人間回答此個問題。

    關於《春秋紀實文學小說》裡面的寫法,除了外部吸納和內部挖潛=有實力的高手在民間之外,這是春秋紀實文學小說=成功寫出來吸引人的關鍵因素。

    比如許多各種各樣的場景片段虛擬,大量需要融入詩詞歌賦對子,老話舊話會話對話穿插其中,再靈活配上經典祖籍金句應用,以及類似戲曲戲文內容和民歌山歌對唱的虛擬等等,均需要隨時隨地隨意一個個虛設人物主角範圍應用到了極致,從而帶出春秋大夢時期生動形象化的社會風貌真實性。

    如春秋歷史上每個姓氏堂號形成之來龍去脈是怎樣的?

    一個個不同姓氏家支的家訓家教家聲是如何定型的?

    為了獲得一個晉升厚德載物的信譽,他們在乾德制約之下,如何艱難曲折邁過道德門檻阻攔的?

    古時候帝王子孫後代們,上坎下潛反覆磨鍊和折騰的意義何在?

    如何如何透過一個個場景片段虛擬,把此些春秋大夢想家的風氣風俗風情,大量令人難以相信的好奇,和許多驚人的真實性,徹底一一地還原古人說話的情形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古典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底蘊文化,只有創作出大量的通俗易懂和接近地氣,那麼,《春秋紀實文學小說》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

    畢竟此些似曾相識的文化知識面,歷來神神秘秘令人難明白,一旦感悟到了春秋紀實文學院的無限魅力,誰會不被華夏古老文化的燦爛所吸引眼球?。。。

    即使大量寫作高手在民間,也擁有文字描寫能力值非常強大,只要能夠腦筋急轉彎得過來,還是需要一個培訓練習專門寫此種體裁的動漫文學小說,最好是以公司名義來號召和徵集,才有廣泛性的信服力和信譽感,並告知激勵方案之巢穴建立,其目的就是吸引百鳥歸巢的,使得更加多喜愛古典文化的人,為之貢獻一點點力量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生夢想成為真實可見云云。。。

    為什麼說考核不評估,那是大鍋飯,建立了最好的巢穴引鳳,也是會傾覆倒下之時?

  • 3 # 雲中史記

    在公元前400年前後,華人口達到了約2千萬,其中楚國450萬,齊國310萬,魏國320萬,秦國220萬,趙國200萬,燕國130萬,南韓140萬,其他國家100萬多,中原以外地區約100多萬人口,這些都是估計數。

    此時,中原地區的鐵器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耕牛的推廣和耕地技術的提升使得農業生產飛速發展,人口也增長迅速,軍事裝備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從此各國進入到轟轟烈烈地爭奪統一主導權的大戰之中。

    春秋時期國家養兵並不多,到了戰國中後期,此時各國對其他國家實行的都是滅國戰,不再是講究仁義道德的攻伐戰,迫於巨大的生存壓力,各國都把軍隊擴張到了極限,在戰國後期,七華人口約2000萬,總兵力就達到了500萬,且徵兵制度極其嚴格,以秦國為例,男子17歲開始就要編入軍籍,平時務農,如果戰爭需要,隨時需要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除兵役。

    如果戰事緊急,各國都要舉全國男丁投入戰場,在長平之戰中,秦王下令徵發全國15歲以上男子全部投入到長平戰場,趙國死了45萬,秦國也死了不少於30萬。

    至於春秋戰國時代各國之間語言交往,這主要還是一些上層人士的來往,比如各國外交人員和行走列國計程車人。像孔子孟子在各國講學,蘇秦張儀在列國合縱連橫,他們講的都是雅言,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普通話。

    諸侯國都是當初周王分封到各地產生的,開枝散葉般在中華大地上生長,根畢竟還是在周朝那邊。

    最早的雅言以周朝的國都西岐地方語言為基礎,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國都遷往洛邑(今天洛陽),春秋戰國開始,洛邑的地方語言就成了整個東周雅言的基礎,孔子在魯國講學,三千弟子來源各國,他就用雅言給學生們授課。“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春秋戰國時期,普通的老百姓基本上沒幾個人識字,他們除了當兵打仗,也不太可能遠行,也不需要懂什麼雅言。真正懂雅言的都是識字的,在各國之間遊蕩給人做門客、混官職吃飯的,或者是各國的外交人員,這些人都是懂雅言的,彼此間交流都是用雅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衣服在運輸的途中產生褶皺請問大家算是質量問題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