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找靚機質檢員啊正
-
2 # 無常的小跟班
1,第一是演員自身嗓音,這是最考驗演員了!
2,利用戲臺的效果來聚攏聲音,(這個好比我們站在大山頂向山谷大喊,就能聽到久久的回聲)我老家是西北的。像我們老家那邊每個鎮都有專門修建唱戲用的戲臺,甚至一些人口較大村子也有專門修煉的戲臺。
3,深情並茂,察言觀色,身體動作。作為一個資深的戲迷,對一些常見戲曲臺詞,動做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個好比我們平時聽歌曲,一首歌曲聽了幾十遍上百遍,那你自己也就會唱了,至於唱得好不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3 # 響馬zippo
這個問題如果想知道答案,可以親自去儲存完整的戲臺看一看,我們這裡有個儲存相對完好的山陝會館,就是古代敬奉關二爺,並且供運河來往客商談生意聽戲用的。整個戲樓的每一處細小的設計,一磚一瓦的擺放,都是有很精密的要求的,就拿戲臺來說,雖然沒有擴音喇叭,但戲臺兩側都有斜著衝前的兩扇石雕大屏風,除了美觀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和戲臺頂梁的造型一起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擴音間。再加上古代戲院的固定回字形風格,聲音能清晰地從戲臺上一直傳到整個戲院每個觀眾耳朵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啊。
-
4 # 南京寧
這也是曾困擾老張我的一個問題,後來去查了一些資料,發現古人的智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古代雖然沒有現在音響,但其實已經有了擴音裝置,不僅能將聲音放大,還能讓音質更雄渾飽滿。
所以,在古代古人聽戲是不用擔心聽不到的問題的,當然離得太遠除外。古人能做到這點,主要是從兩方面入手:
1.演員的自我修養
古代演員雖然多被稱為戲子,社會地位低下,但其自身修養卻不是現在的那些所謂藝人、甚至藝術家可比的。從自身修養來說,這些古代戲子更有資格稱為藝術家。他們從很小就練功,發聲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他們練的發聲可不像今天藝人們練的發音,除了音準外清晰洪亮是基本要求。他們要學會利用胸腔的共鳴,使得發出的聲音雄渾洪亮,而且字正腔圓讓人挺清楚每一個字。
2.利用建築形成聲場
現代音響系統,說白了其實就是佈設一個覆蓋劇場的聲場,讓身處聲場的每個人能挺清楚。古代雖然沒有現代的電子裝置,但是古人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利用建築設計和一些巧妙的佈設,來達到聲場的效果。
看過《上新了·故宮》的人應該會注意到,在其中一集裡“故宮兄弟”和王麗坤一起來到了暢音閣,這是故宮裡最大的戲園子,戲迷乾隆建的,歷代帝王和後宮佳麗們喜歡在這裡聽戲。這座三層建築的暢音閣,可以說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不僅可以吊威亞,還有噴泉。在最底下的負一層,有四口旱井,這四口井有點類似音響的作用,透過巧妙的設計,可以讓演員發出的聲音更洪亮雄渾,以便坐在對面的帝王后妃們能聽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這是有實力的帝王之家。民間戲臺可沒這麼奢華,但是民間戲臺也沒這麼大,一般都是小劇場,不會容納太多人,大家做的離戲臺也較近。一般能保證大部分人聽清就行了。
民間的劇場戲臺一般多采取拱形或環形設計,這樣可以儘量保證更多人離舞臺較近,以便能聽清楚。
-
5 # 贛南客家
在古代,娛樂設施比較少。而且當時科技也不發達,享受不到我們現代人多種多樣的娛樂方式。在這樣的環境下,古代戲曲應運而生。戲臺一般很小,場地有限,一般在茶館中,戲臺建立在中央,周圍的觀眾排排而坐,即便是在三四層也能讓觀眾看上戲。那麼,古代唱戲沒有擴音器,那麼戲臺下的觀眾怎樣能聽到呢?
其實,主要透過三方面途徑來讓觀眾聽到戲曲。首先,需要環形建築傳聲。一般而言,戲臺最好建立在環狀的建築場地中央,這樣唱戲的聲音,就會透過這些獨特的建築發散到觀眾的耳朵,自然,就能聽到聲音了。
不過,這種途徑受限比較多,約束的環境也很苛刻。而且,有時候傳出來的戲曲聲達不到藝術的效果,以至於聽戲人就很難聽下去。所以,這種環形建築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其次,古代戲曲演員自身的唱功。在古代,沒有現代化的擴音器。所以,為了讓更多前來看戲的人能夠感受到精彩的戲曲表演。古代戲曲演員不得不憑藉自己的唱功,來讓觀眾聽到聲音。一方面,這些戲曲表演的人要透過經常練習,來提高聲音,並且不能因為讓發出來的聲音變大,導致音色變質。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聲音的穿透力,戲曲演員還會選擇利用胸腔,透過產生胸腔共鳴的方式,讓發出的聲音擴散到戲臺周圍,這樣,看戲人的耳邊就會盪漾著悅耳的戲曲聲音。
最後,建立鏤空戲臺。戲曲演員在鏤空戲臺唱戲,透過利用鏤空戲臺,會把唱出的戲曲聲音傳到戲臺上面,之後,會就過鏤空戲臺,將聲音反射到戲臺周圍。而且,透過在戲臺周圍擺上很多的瓶子,這樣也能更好地提高戲曲聲音。
在這獨特的建築設計上,戲曲演員的唱戲聲就會被無限擴大。這一種利用獨特的建築設計風格,來擴大聲音的方式,其實和打鼓的原理一樣,從而能夠將聲音更好地傳播出來。這樣,才能讓演員把最好的戲曲表演發揮出來,讓觀眾深深地感受到戲曲的薰陶。
古代戲臺有限,而且技術不完善。透過利用環形建築傳送聲音、古代戲曲演員自身的唱功以及建立鏤空戲臺等三種途徑,將戲曲演員的聲音擴大,從而保證臺下的觀眾能夠聽到戲曲聲。
回覆列表
古時候,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科技自然沒有現代那麼發達,所以古人的娛樂方式也很少。一般比較常見的是到茶館聽相聲,或者到戲園子聽戲,那時候沒有擴音器,觀眾是如何聽見戲臺上的聲音呢?
其實古代的戲臺並不像現代的歌劇院那樣隨隨便便就坐滿幾百人。古時候的戲臺很小,場地非常有限,甚至有些戲臺設定在茶館大廳裡,觀眾環繞而坐,這時候,不但一樓,還有二三樓的觀眾,都能夠聽到唱戲的聲音。
其次,戲臺除了小以外,有時候還被設定在一些環形的茶樓裡邊,利用這種建築的特性來產生迴音 ,增強聲音的響度和效果。
另外,有些戲臺的天花板上還有一種叫做藻井的東西,藻井外觀是八角形,自下而上層層疊收,乍一看就像是一個大喇叭,它除了能夠為建築增添美感之外,還具有擴音的作用,可以說是巧妙至極。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古代想要唱戲,並且唱出名堂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但要天生嗓子好 ,後天還必須勤學苦練。
當唱腔慢慢提升之後,聲音就會變得高昂渾厚,具有穿透力,觀眾自然而然就能聽的清楚了。看完這些,你是不是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