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官聽海之

    個人感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不能簡單看作是對“八股取仕”的不滿。這要結合龔自珍的經歷、個性、思想等綜合來看。

    後代描述、定論龔自珍時,一般會講: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應該是客觀的。在此輪廓下,我注意到三點:

    第一,龔自珍祖父、父親均為進士,且為朝廷重用的大官。在那樣書香門第、官宦家庭,他從小自然受到薰陶濡染,功名仕途思想應該根深蒂固。這對他的詩文,以及後來為人處世都必然有深刻影響。

    第二,龔自珍一生三次落第。雖然最終(1829年,37歲)於第六次會試中進士,卻人已近不惑。這對其思想打擊、精神刺激,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其先後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但其從政仕途上,由於屢屢憂國憂民,屢屢建議改良除弊,已經觸動了保守派、舊官僚的利益。龔自珍也必然別歧視、排擠、打擊,直至邊緣化。終於1839年(道光十九年)春,由於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因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他又忤其長官,決計辭官離京南歸。(一說是因明善堂才女顧太清的丁香花公案,迫於各方壓力而卸官離京)

    第三,龔自珍生活成長時期,為滿清晚期開始之階段(嘉慶、道光),當時滿清王朝已經顯見衰落之暮氣,朝廷政治、社會經濟、民間風氣、百姓生活,都呈現出不同的弊病和痼疾。不僅僅是龔自珍看見了,感覺到了。其他朝廷官員、有識之士、社會賢達,都心知肚明,瞭然於胸。但龔自珍的聲音最大、表達最為直白、心胸最為誠摯,所以他必然先於社會而“落寞”。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第二年八月廿十,龔自珍離奇暴病而卒(各種傳說紛紜)。

    綜上所述,龔自珍的那首在其遠離政壇官場後而作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應該是,也最有可能是一種複雜的吶喊、無助的哀鳴——那是他對那個已經病入膏肓的滿清王朝的最忠誠的,也是最後的諫言!雖然,沒人去聽,沒人警覺……

  • 2 # 金碩果蔬

    是的,八股取仕的做法,是為清朝統治者服務的,這種作法埋沒了許多人材,清朝的統治只所以腐敗落後,與八股取仕有著直接的原因。清朝的流治者只重視考死讀書來應仕的讀書人,反對創新改革,重八股文而輕視科技創新,閉關自封,使中華民族落後於其他民族,使人們的思想長期處於落後愚昧的狀態,被八國聯軍得以入侵掠奪,使華人遭受歧視,便土地遭到侵佔,還以洋洋大國自居。這些都與清統治者的愚民思想有關。

    中國民族要復興,就要不斷改革創新,重視科技發展,不拘一格選擇人才,重視人才培養。廢除僵化思想,立足本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外國文化的精髓,洋為中用,不固步自封,不長他人志氣,實事求是搞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早日實現中國夢。

  • 3 # 開心_73258937

    謝謝!龔自珍發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衰嘆是/對"八股取仕的不滿嗎!咱來分析一下,在當時龔自珍的"辛亥雜文"中,在社會影響是不小的。"…萬馬齊音久可衰,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格一格降人才"。這首詩的大意是:九州(中國)要掀起改革的局勢(起風雷)。不要象現在這樣萬馬齊鳴一會就衰,我勸整個社會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什麼規格制度,選拔有用的人才。…因為龔自珍的科考,並不順利。是對"八股文"及社會現象的不滿。灬

  • 4 # 紅黑聖西羅

    該句出自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是一首針砭時弊的政治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首詩表達了幾個意思,第一個說到萬馬齊喑,指朝野死氣沉沉的現實;第二個是必須要經歷波瀾壯闊的變革才能使國家變得重振希望;第三個是認為朝庭應該破格薦用人材,不能拘泥。

    龔自珍也許並非完全針對“八股取仕”這種制度,雖然他本人也是經過六次考試才中的進士,後因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最後憤然辭官,但看不出他本人對科舉有多大的忿恨。

    這詩的本意更多的應該是哀嘆當時的統治階層,暗諷朝廷的陰暗和無能,以及對國家振興的寄望。

  • 5 # 俺是徐老三

    餘不以為然。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龔自珍寫這首詩的目的的確是規勸“天公″(皇帝)為了改變當朝政治頹廢,社會混亂,世風日下的衰敗現實所發出的痛心哀嘆和誠心呼籲,斷不是對“八股取仕"的不滿或暗諷。儘管“八股取仕″的方法太古板迂腐,在當時也不失為朝庭招賢納仕的一個主要途徑。整首詩中沒有看出龔自珍對“八股取仕″的不滿和牢騷。

    餘以為,在當時那種“萬馬齊喑"的混亂年代,面對列強入侵的屈辱現實,龔自珍寫這首詩的本意是規勸皇室不拘一格地,包括“八股取仕″在內的一切方法招賢納仕,發現棟樑,使國家走向強盛之路。

    愚見,莫噴!

  • 6 # 左說春秋

    謝邀答!龔自珍此詩收入《乙亥雜詩》,此為第125首。龔是清代著名改革主義思想家,憂國憂民,格局很大,此詩痛恨當時朝野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的"萬馬齊喑局面,希望啟用大批勇於改革之土,重振國家。比單純的科舉要大得多。記不當時誰評價龔:"定庵得志,恐為荊公"。把他的志向和才能如宋代變法的王安石比較。足見龔自珍思想和才氣獲評之高。他的好魏源也是積極的改良派,編寫了《海國圖志》,從改革榜樣出發推介改革。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這兩人都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後。足見是比較有遠見之人。可惜,不論是戰前還戰後,都未得到重用。如何選人用人,都是國運的先兆。

    龔自珍,生於乾隆五十七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浙江杭州人。官宦世家,其外公為《說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經史、金石、文字學、詩文、書法均有造詣。12歲跟外公學《說文》,15歲編詩集。1814年著四篇《明良論》,第一次表露自己的政治見解,深得外公賞識。至道光九年始中進士。殿試對策中,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撰寫下《御試安邊撫遠疏》,議論新疆平定準格爾叛亂後的善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之策。但遇到主持殿試的保守型大學士曹振鏞,竟以楷法不中程的理由,不列優等。僅列為三甲十九名,不準入翰林,仍回龔自珍為舉人時任職的內閣中書職務。忙了十多年為大清國編史編志的他,雖然中進士,提出優秀的安邊策,倒把主考官下倒,不列優等,連入翰林資格也取消。重操舊職中書。之後的任職中又多揭時弊,屢犯忌諱,不斷遭受上司打壓和權貴排擠。怕他成為王安石第二。憂憤的龔自珍於道光十九年辭職還鄉。這期間寫下悲憤交織的《乙亥雜詩》315首。建國後80年代出版過雜詩選集。龔自珍充滿憂國憂民的詩句很多。象"我有隱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之類的悲號。感動許多時代的有志難酬者。

  • 7 # 流年逝水空餘恨

    龔自珍的乙亥雜詩,確實很有名。但是我認為這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只不過是詩人在看到整個社會局面死氣沉沉時的一種哀嘆。

    龔自珍作為一個從小就接觸八股文,並且多次參加科舉,直到38歲才考取進士勉強做了20年無關緊要的下級官吏的這麼一個人。要說他會做出對八股取士的批判,我認為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

    縱觀龔志珍的乙亥雜詩,感覺更多的還是一種諷喻,孤獨,悲涼和幽怨。這個自認為是曠世奇才的人,到頭來只能夠做一個無關緊要的下級官吏。他所謂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皇帝能夠用像他這樣的人才。

    到了清代的末期,其實已經不是八股取士的問題了。而是整個社會已經腐敗透頂。三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八股文寫得再好,或者說再有才華,也是不可能成功的,最主要的要朝中有人。這一點,作為一個做了20多年下級官吏的龔自珍,不可能看不明白。

    魯迅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龔自珍作為一個失意的才子。對當時的腐敗的社會的一種批判,在現在的我們看來,也算是一種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為南美洲大國的巴西和阿根廷關係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