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暮九歌

    前一句不過時,後一句隨著社會發展早晚過時

    這裡面算是前後兩個問題,九歌結合實際講解一下兩句話,因為如果誤區不解決,那麼也就沒有所謂的觀念過不過時的說法。

    文章篇幅不大,可以茶餘飯後閱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實這句話的翻譯是有點爭議的,需要細說一下,因為很多時候古人用字措辭比較精簡,需要後人推測出確切意思,而聯絡上下文就是最好的一種判斷方法。

    先交代為什麼會有爭議:不同的時代,需要不一樣的聲音

    再說爭議點即兩種觀點:就是“後”這個字的解釋,一說是盡後代的責任,另一說就是後代、後繼者

    出處是《孟子》裡的《離婁章句上》,《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最重要的部分,放現在就是高考語文老師口裡的“必考題”

    回到正題

    觀點一:不贍養父母才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其實是定義過不孝的行為的,但非三不孝(三可能只是一種約數),而是五不孝。出處正是《離婁章句下》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譯文:

    通常認為不孝的行為有五種:

    四肢懶惰,不贍養父母的(啃老)

    賭博酗酒,不贍養父母的

    貪財吝嗇只顧老婆孩子,不贍養父母的

    放縱情色享樂使父母感到羞辱的

    逞兇好鬥,禍及父母的

    是不是發現沒有一種不孝是關於沒後代的,

    這很大可能是跟孟子主張有關,孟子主張三綱五常,注重敬重長輩,再翻翻看《孟子離婁上》其他章節: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這一句,前半句高中語文必備名句,後半句講的就是人人尊重親人,敬愛長輩的重要性。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

    這一句:什麼事情算要緊事呢,侍奉父母才是最要緊的事情。

    再看這句:

    仁之實,事親是也。

    仁的實質就是侍奉父母

    咱們很容易就發現,孟子一直強調的孝道:侍奉父母,別讓父母難過,讓父母開開心心的。

    相信諸位看到這邊應該恍然大悟,原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這個意思!別急,往下看。

    觀點二: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

    縱觀《孟子》全書,都沒有將“無”作為“不盡......的責任”這種用法,書中“無”字最常見的用法就是解釋為“沒有”。

    那麼“無後”還有沒有其他的參考?

    有的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這麼耳熟能詳的一句

    仲尼雲:“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裡面的“後”正是“後繼者”的意思

    在《孟子》的《萬章上篇》有這句:

    萬章問曰:“《詩》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告則不得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萬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則吾既得聞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裡面就說了如果舜告訴了父母,那麼父母肯定會反對婚事,那麼舜就無法娶妻生子,就會變成不孝。

    最早解釋“不孝有三”的應該是趙岐《十三經注疏·孟子註疏》,裡面就解釋了無後就應該是“不娶無子”

    建立在這些前提下,就產生了觀點二。

    還在以為娶了就完事了嗎,光生一堆女兒還是在“不孝有三”的範疇。

    目前主流就是觀點二,但觀點一依然有其合理性,至於到底是哪種,見仁見智了。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

    這句出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什麼意思一目瞭然,不多贅述。

    養兒防老,越是時代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國家福利設施跟進,尤其是養老產業這個朝陽產業,終有一天,應該是每個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最重要的是,在現代社會這種“養兒防老”的養老模式基本快要滅絕了,城市規模越大,經濟越是高發達,這種特點之下“高離婚率,低生育率”是必然的,哪怕中國沒有計劃生育,在經濟發展之下,生孩子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少,有的夫妻要不說只生一個,甚至一個都不會生。

    因為養兒防老的基礎是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就是生育一個兒子就會擁有一個勞動力,可以耕田獲得收入,而女兒終究會嫁給他人。

    積穀防饑同樣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產物,大部分地區和人已經實現了溫飽的範疇,轉而追求更高的精神層面的生活。

    總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果是觀點一永不過時,愛護父母照顧老人是一個人的根本。如果是觀點二的話,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一樣,隨著時代發展,或早或晚,終將過時。

    歷史上的傅恆是個怎樣的人?結局如何?中國古代民間文學為什麼要用“魚戲蓮葉”形容男歡女愛?有什麼講究嗎?中國古代建築是如何防火的?有哪些在現在習以為常而古代卻沒有的食物?清代故宮裡面,算上侍衛、宮女、太監以及皇親貴族,一共住著多少人?古代人們是怎麼防蚊子的?

    我們下個問題

  • 2 # 陳思進

    正好在之前回復《美華人需要養兒防老嗎?(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06596782396801284/)》中提到,在西方,沒有養兒防老這個概念,甚至沒有“孝”這種文化,美華人,甚至所有西方人,都不需要養兒防老。對於美華人來說,所生的孩子養到18歲之後,具體說上了大學之後,就不是“我的”了,孩子就獨立了。一般而言,最多待到完成大學教育之後,子女和父母在經濟上就完全分開了,再也不存在誰養誰了,請先參閱。

    西方沒有“孝”、“養兒防老”這種文化,更也沒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觀念,事實上,歐美日越發達的地方,結婚率越來越低、生育率越來越低……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等方面的原因,中國這方面的觀念也正逐漸改變,事實上,在北上深,結婚率和生育率也越來越低,基本上和國際接軌了。

    個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這些傳統觀念已然過時了;不過,“積穀防饑”是另一個概念,無論東西方,平時隨時準備至少六個月的生活費用(或相當於半年收入的現金),還是需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笛子吹不響該如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