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噼裡啪啦嘞
-
2 # 愛斯基摩人的夏天
理學大成之者朱熹,竟將自己的兒子送給他管教!
中國歷史上能被尊稱為“子”的人可不多。
老子、孔子、墨子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開宗立派的人物。而到了南宋,又有了一位“朱子”——朱熹。朱熹不僅寫了很多書發表很多見解言論,還是有名的教育家,他在武夷山講學四十餘年,很多教育理論拿到今天來看,其中的道理都是適用的。
比如他在《近思錄》中說:既若不可以及,則趨望之心怠矣。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要拿那些總考雙百分的牛娃來給自己孩子做榜樣,也不要總是用一些古板的道理去教育孩子,這樣孩子們往往覺得目標過於高大而因沒有小而明確的目標失去信心。可見朱熹是深諳教育之道的。
不過有意思的是,朱熹卻把培養自己兒子朱塾的重擔,交給了好友呂祖謙。
呂祖謙是朱熹的好友,自己也是著名學者,朱熹與陸九齡兄弟展開“理學”與“心學”大辯論的“鵝湖之會”,就是呂祖謙主持的。
呂祖謙出身官宦世家,祖上好幾代人都是朝廷命官,原本靠家族餘蔭就能輕輕鬆鬆進入體制內吃皇糧,不過他很有志氣,根本不去上任,而是執意走科舉的路子,憑自己努力考上進士,在京城擔任史官。
1172年春,因父親病逝,呂祖謙回家守孝,就在家鄉福建金華城西明招山中的麗澤書院講學。
呂祖謙治學十分下功夫,特別是在讀史上,他留下的未竟史著《大事記》十二卷,考訂嚴謹,每個事目都註明出典。
呂祖謙每次見到朱熹的弟子就會勸他們多讀史,搞得朱熹頗有微詞,說呂祖謙動不動就勸人讀《史記》《左傳》,我都只敢勸人看《大學》,不敢勸人看史。
牢騷歸牢騷,行動卻是誠實的。1173年,朱熹把自己的長子朱塾送去麗澤書院,拜呂祖謙為師。
對呂祖謙的教育兒子的成績,朱熹十分滿意,1174年秋,朱塾曾短暫回到崇安家中。朱熹寫信給呂祖謙道謝,表示自己的兒子不僅課業有了很大進步,性情也更好了。隨後再一次把朱塾打發去麗澤書院,繼續受教於呂祖謙。
事實上,麗澤書院在當時,是科舉補習班明星學校般的存在。
麗澤書院首先學風很好,以“講求經旨,明理躬行”為本。教學的方式是比較豐富的,有少部分鑽研深究,一些相互交流,還有集合一起相互講解的方式。總之,當時的學風頗盛。書院採取每個月授課兩三次,考試是一年舉行一次。
麗澤書院:呂祖謙著書立傳、講學會友之所
當然,有呂祖謙這樣一位專業名師,也是麗澤書院的招牌。
《東萊博議》(二十五卷),是呂祖謙親自編撰的。這可不是一般的教輔那麼簡單,書中透徹的分析,明達的見解,很多思想都表現出呂祖的史學觀點。呂祖謙他是進士出身,做事比較嚴謹,又身為史官,也許因為這些原因,呂祖謙特別很善於押題,相傳說他曾經竟然還押中過科舉考試原題,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了。他還很會營銷,把押題捲包裝成黃色封面,當時人們都說,學生如果得到黃冊子裡面的題,只需將裡面每題型弄明白,科舉考試一定能夠透過。呂祖謙算是押題大神了。
所以在當時,前來“補習"的學生很多。和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的另一位大學問家張栻,也把子女送到了麗澤書院學習。由此看出,望子成龍,家長希望子女能夠成為有用之人的心態,不論是在那個時代,都是存在的。他們的共同想法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後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古代補習機構其實很發達,自從科舉考試成為選拔人才的途徑以來,補習機構便應運而生。說起來,古代的書院是最為普及的一種補習機構了。書院誕生於唐,但是興於宋。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在兩宋時期的書院大概有六七百所,他們大部分是由當地那些有錢又重視教育,熱愛文化的大家集資修建的。至於書院裡的老師們,個個也都是名師大家,他們被重金聘用,一般情況下,受聘的都是一些進士,或者學者這些有才能的文化之士。
書院會編制專項訓練習題。說到策問一科,那可是相當於現今考研時的政治那一門,其重要性不說大家也都能瞭解了。書院會劃分出社會熱點話題,如時事政治,社會風潮,國際事宜等等,其實也和現在的各種考試之前,老師們會給學生劃出書中重點知識點是一樣的。考生們只需要在這個重點範圍內認真學習,將內容熟讀於心,等到考試的時候,直接把這答案從腦袋裡提出即可。為了讓學生及早適應科舉考試程式,書院還時常舉行“模擬考試”,考試內容、方法等都與科舉考試相似。一般每月課試兩次,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而官課是由地方官府,縣衙輪流給出相應的題目,然後批閱試卷,最後給獎。
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尤為盛行,各類書院相繼而起。書院聘請經驗豐富的名師,把這些名師聚集在一起,經常苦心編制訓練學習資料,以此供學生使用,平時多加以練習,成績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書院固然可以說是補習機構,但也並不是狹隘地只會培養應試機器。
名師雲集的書院,除了教學生怎樣取得更好的進步,能在考試時得心應手,他們更是注意使用高效的學習方法,根據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法。善於提出疑問,這是書院一直以來都鼓勵學生去做的。提出疑問,去解決問題,看來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較好的學習方法中的一種。書院還都重視對學生的讀書指導。
呂祖謙本人也曾經做過國史院編修郎,他最為出色的方面其實更多的是在史學,理學,以及教育方面。當時的學人都尊稱他為“小東萊先生”,當然還有一位“東萊先生”了,就是他的伯父呂本中,只不過,有才能的人總是能夠後來居上。呂祖謙名聲高於伯父之上,“東萊先生”便獨屬於呂祖謙的雅號了。
有名望學問之人,即使死後,也會受到各種尊重禮待。呂祖謙逝世之後,朱熹親自為其書寫墓碑。在宋理宗即位景定二年時,呂祖謙被追封。後來,萊州為了紀念這位先人賢者,設立了“呂成公祠”,再後來,東萊書院也繼之而生。
呂祖謙的一生,可謂光宗耀祖,光照千秋。
-
3 # 祥雲廣瑞
很簡單一一望子成龍心切,易子而教成材。這是古今通理,關鍵在於“選師”。朱選擇了呂,同氣相求也。功利主義者的選擇無可厚非,科舉考試畢竟是當時讀書人的上升通道呀。
回覆列表
朱熹是宋代大儒,學問好生了得。但是感到,自己不能時時監督兒子讀書,便讓他到千里之外拜師求學。“蓋汝若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汨於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得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看來,他的孩子在家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於是他下定決心讓孩子遠行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