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面朝大海zk
-
2 # 一米陽光82150915
我覺得,尺牘和手札是沒有區別的,手札又稱書札、信札、尺牘,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從狹義上來說,手札是指親手寫的書信,就是現代人講的“親筆信”。從廣義上來說,手札科指文稿、書稿、信函、筆記等手寫的、表達書寫者思想的文件。
-
3 # 萍兒
尺牘初為書信的一種樣式,一般是指在一尺長的牘上寫信。人們透過它傳遞資訊、交流思想。它創作格式自由,書寫過程毫無拘束,內心情感也能盡情表達。因此,尺牘又成為書法創作的一種樣式,成為研究古人書法藝術的重要媒介。 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書牘是人們交流資訊時用得最廣的文體。如《後漢書・蔡邕傳》曰:“相見無期,唯是書疏,可以當面。”江南有古諺語云:“尺牘書疏,千里面目也。”形象地說明了書牘文體的重要性。
信件,古代稱“書”。書牘長23釐米,為當時一尺,故書信也叫“尺牘”,此詞最早
彭勵志對尺牘書法進行了概述:“簡牘是尺牘書法的萌芽形態,它反映了秦漢社會尺牘史書仕宦的社會風氣。兩漢之際,士大夫作為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他們以草通書,尺牘書法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此風愈演愈烈,至兩晉南朝達到高潮。唐書以楷法相尚,尺牘書風較前低靡,宋代書法沾溉帖學,士大夫又揀起了被唐人忽略的尺牘書法,同時他們還將詩文尺牘延展為詩卷這一專門的書法形式。大軸書法雖始見於南宋,但由於其形制、筆法和章法結構與尺牘詩卷格式明顯不合,在明初之前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自明代中葉後,軸式作品一統天下。此時,尺牘書法的流通意義已經退居其次,其主體成為了生活化的藝術。受立幅書風的影響,明清尺牘在箋紙幅式、筆法和章法結構中均有軸式化的傾向。”
尺牘作為一種特殊文體,經過長期積澱,形成了一定的內容與形式。
其形式結構通常由起首、正文、結尾、落款等幾個部分組成。
起首,就是起首語。包括稱謂敬辭(如:父親大人、某業師、某學兄等)、愛慕敬辭(如:父親大人膝下、某先生足下等)、邀覽敬辭(如:父親大人尊鑑、某仁兄大鑒等)等等;
正文,包含有正文應酬語(如“違別,數載於茲”;“公務冗繁,未修安稟”等等)、正文起首語(如“茲有、此處、遙念、欣奉、敬悉、承奉、辱蒙、敝人、屢奉”等)、正文結束語(如“臨電坐馳,不盡所禱”;“敬祈 賜示,不勝感激”;“倘蒙 通融,永銘肺腑”;“有勞之處,敬乞 諒宥”;“乍暖猶寒,尚乞 珍攝”;“是所至盼;專此奉達”等等);
結尾,通常包括正文結束語和全文煞尾敬辭(如“肅此奉稟,叩請 金安”;“專此,順頌 道祺”;“專此 敬賀”等等);
落款,是發信人身份、輩分的自稱謙詞或自謙詞(如“同事某某頓首”、“父手書”等等)。
其章法即合行文的起、承、轉、合規律及約定俗成的抬行虛格的書寫格式。
起,就是行文開始(如“昨奉母訓”等);
承,就是承上啟下之意(如“茲據……”、“欣悉……”);
轉,是指行文結構或行文氣勢轉入高潮,從依據轉入引申,由引敘轉為自敘。由前提轉申目的。
合,就是綜合提出希望或要求。
其行格結構就是行文的書寫格式。
繼承祖國尺牘書法藝術,寫好尺牘,除了須練好書法,還須多讀多誦古代尺牘,對這一文體的內容與形式有深刻的掌握,才能做到措詞有序,不出笑話。如欲寫出文思閃爍的尺牘,則更須在文史哲等社科領域深下功夫,全面提高個人修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