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ucky281494346

    歷史上的慈安太后

    突然去世 死因疑雲密佈  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時,慈安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慈安之死,事先沒有什麼明顯徵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就死了。人們對此議論紛紛,作了種種猜測。慈安死得突然,從下病危通知到喪事的處理也有些不合常理。  按照慣例,皇帝、皇太后在病危時,即將近支王公、大學士、軍機大臣等朝中親近重臣召進宮中,託孤遺言,準備後事。慈安崩於三月初十日戌時,而翁同?在家聽到慈安的訊息卻是在初十日深夜的“子初”,通知者是兩名蘇拉。蘇拉者,乃是做粗笨雜活兒的僕役。這說明翁同?得信並非是宮中正式通知。許多聞訊趕到皇宮的大臣們進入皇宮後,看到宮中寂然無聲,一點辦理喪事的跡象也沒有,還在乾清門吃了閉門羹。其他大臣也不明情況,有的只知道病勢甚危。一直等到醜正三刻,乾清門才打開。到日出才召王公大臣們進鍾粹宮。這種做法有悖於慣例和常理。  太醫為慈安開的處方照例也應先交軍機大臣和御前大臣傳視、審閱,以昭慎重。而王公大臣們直到十一日早將近3點時才看到太醫所開的5個處方,其中午刻開的處方有方無藥。而初九日的處方一個也沒有。  以上這些疑點,讓人們滿腹狐疑。清廷官方宣佈是因病而逝,民間則流傳說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也有說是自殺而死。  慈禧害死說。此說又分三種,一是慈安吃了慈禧送的糕餅後,中毒而死。另一個版本來自《清末權監李蓮英》一書,該書說慈安是喝了放有毒藥的一碗湯後中毒死的。“慈禧害死說”的第三個版本是“錯藥說”。《清朝野史大觀》載:“或曰慈禧命太醫院以不對症之藥致死之。”  自殺說。《清稗類鈔》說:“或曰:孝欽實證以賄賣囑託,干預朝政,語頗激。孝貞不能容,又以木訥不能與之辯。大恚,吞鼻菸壺自盡。”歸根結底,禍根還是在慈禧身上。  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達20年之久,她倆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關係到社稷江山命運的重大問題上是一致的。她們倆之間的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慈禧根本沒有必要害死慈安。這一點,精明聰穎的慈禧應該比誰都清楚。  既然如此,那麼慈安的死因到底是什麼呢?清史專家徐徹先生經過深入研究考證,並做了大量深入的社會調查,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慈安患的是腦血管疾病,很可能是腦溢血。這種病的重要誘因之一是疲勞過度。  提起慈安,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慈禧。長期以來,慈安給人一種過於忠厚老實,缺乏政治才幹,事事依賴慈禧的印象。實際上,真實的慈安出身於世代官宦之家,從小就受到過良好教育。特別是她成為中宮皇后的10年中間,清王朝遭遇了空前的外患內憂,這使她在憂患中成熟,在憂患中增長閱歷。在美女如雲的皇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帝身邊,能保持榮寵不衰,除了憑藉她本人超凡的容貌和人品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她有一套十分成功的處理和駕馭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關係的秘訣。  這些都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決定朝政大事,慈安優於德,而慈禧優於才。慈安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處理,但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作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慈安入宮“升遷”速度快過慈禧  慈安的曾祖父策普擔任過陝西延綏鎮總兵官,官居二品,她的祖父福克精阿擔任過西寧辦事大臣,父親穆揚阿曾任廣西右江道。正是有了這樣良好的出身,她才有可能被選入宮。  慈安初入宮就被封為嬪,取得了內庭主位的尊貴地位,這在清代是不多見的。之後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地位直線上升,平步青雲,登上了皇后的寶座,晉升之快,在清代找不到第二例。同一時期入宮的英嬪、蘭貴人、麗貴人、春貴人等都可以說是豔麗超群的美女,慈安能夠迅速入主中宮,可以從一個側面表明慈安無論在姿色上、氣質上,還是修養上、人品上,都是出類拔萃的,超出一般妃嬪,深受咸豐帝的賞識和寵愛。  慈安恪守后妃不干預朝政的祖制家法,但絕不意味著對皇帝的疏懶、懈怠、失誤袖手旁觀,放縱不管。據說咸豐帝在英法侵略軍直逼京師時,倉皇逃到熱河避暑山莊,整日憂慮,鬱悶不樂,親筆寫了“且樂道人”四字以自娛,並命懸掛在宮殿內。慈安聞知後,力勸不可,並親自命人將此字取掉。咸豐帝能虛心接受慈安的勸諫,表明他對慈安的高度信任和敬重。咸豐帝面對氣焰囂張的外國入侵者、越撲越旺的農民起義和每況愈下的國家形勢,心急如焚,束手無策,不由得心煩意亂,常拿太監、宮女甚至妃嬪洩火、撒氣。作為中宮皇后的慈安,很理解丈夫的心理,更同情和憐憫這些無辜遭殃的奴僕。“妃嬪偶遭譴責,皆以中宮調停,旋蒙恩眷”。  以上所述還只是慈安作為皇帝的“賢內助”的一面,此時,她還沒有走上前臺,處理的基本上限於後宮之事。但是,咸豐皇帝之死,顧命八大臣的專擅和傲慢,卻把她這樣一位對權力和政治不感興趣的女人一步步逼到了政治舞臺的最前沿和權力場的核心地帶。 才幹卓越 勾畫“同治中興”藍圖  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死去。他臨終前做了三件事: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二、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三、授予皇后“御賞”印章,授予皇長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請兩位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咸豐皇帝的原意是讓八大臣和兩宮太后的權力互相制約,既不讓輔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後宮專政。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咸豐皇帝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的臨終遺命,分散權力的目的沒有達到,而製造矛盾的後果卻日見凸現出來,它的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  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  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現在:一、重用能臣,“同治中興”。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發揮己長,勵精圖治,在朝內重用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優秀的漢族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二、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清朝制度:太監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倚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遼兩國在君子館大戰,宋軍為何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