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稱為“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的“規劃”,如作為名詞,是設計職業生涯的產出,即職業生涯發展計劃的那幾張紙;如作為動詞,是設計職業生涯的過程,即動腦設計職業生涯發展計劃。無論“規劃”是產出,還是過程,“職業生涯規劃”都是“職業生涯教育”的載體。 職業生涯教育是新時期德育的重要內涵,職業生涯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職業理想,即以幫助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常用方法,學會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為載體,引導學生關注未來,領會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起來,把職業理想與“中國夢”的實現融為一體,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成才觀以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形成追求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爭取成功職業生涯的自信,增強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自覺性,規範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和就業、創業的準備。 職業生涯教育中,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態度、觀念和運用,要落實在動力形成和習慣養成上,即德育知、情、意、行。在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知、情、意、行”四者相互促進。 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是系統、持續、動態發展的綜合性教育活動。近年來,職業生涯教育不但受到中國職業院校的重視,而且進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視野。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職業生涯教育專案組”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起在7個縣級市正式啟動了“農村中小學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實驗”。高等院校對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如火如荼地推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孫儀主任對此評價:“現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是起步晚、發展快、任務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都明確提出了“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不少中小學、高等院校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 對於中職學生而言,職業生涯教育的重點是職業理想教育,是引導學生關注未來、珍惜現在、重構動力機制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堅信自己能成功、形成正確成才觀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從職業的角度瞭解自己、瞭解社會,注重“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正確處理“人選職業”與“職業選人”辯證關係的教育;是引導學生注重終身學習,養成良好習慣,爭取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引導學生自覺提升職業素養,做好“學校生”向“職業人”角色轉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的教育;是讓學生理解就業是職業生涯發展的起點、創業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飛躍,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的教育;是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個人職業理想的實現融於“中國夢”的教育。 職業生涯教育,不但富含職教特色,貼近社會、貼近職業、貼近中職學生,親和力強,而且在引導學生關注個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樹立職業理想,弘揚民族精神,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吸引力、感染力強,針對性、實效性高。 職業生涯教育還具有明顯的時代感。例如,在中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城鎮化的有序推進,以農村學生和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為主要生源的職業學校,肩負著黨的18大報告要求“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內含的德育任務必將越來越重。職業生涯教育在幫助學生完成角色轉換等德育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市民化”,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德育課,以幫助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常用方法為載體實施職業生涯教育,是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職業生涯教育不是一門課能獨立完成的德育,這門課但德育課只起到引進門的作用,必須以此為起點,發揮全員德育的作用,根據年級特點抓制定、落實、調整等環節,以此規範學生行為,從低年級抓起,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不斷強化有觀理念和訓練,貫穿於在校生活始終。 在制定規劃時,需要班主任與公共課、專業課教師配合;在規劃管理、落實過程中,更需要班主任與公共課、專業課教師協作。專業課、文化課教師可以發揮各自的特長,在生涯發展道路上幫助學生,在終身學習理念形成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責任心、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訓練中指導學生。每位教師都能透過職業生涯教育,成為指點人生的導師,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職業生涯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走向主動的階梯,是實現全員德育的平臺,是在德育工作中引入校企合作機制的橋樑。透過職業生涯教育,能幫助中職學生形成明確、具體、與生涯發展密切相關、有職教特色的奮鬥目標。每個人具有的正確的、實事求是的職業理想,與班集體正確集體輿論形成和校園文化營造,相互促進。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為崗位成才、創業有成的優秀畢業生走進校園提供了平臺,為用人單位介入學校德育工作創造條件,使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有可能在濃郁的職業氛圍中開展。 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四門德育課、一門選修課與職業、社會的內在聯絡看,是個螺旋式上升的關係。《職業生涯規劃》是起點,引導學生了解、熱愛所學專業,追求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把自卑、自棄轉化為自信、自強,把自己的夢融於“中國夢”之中,以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為重點:《心理健康》則引導學生從適應社會的角度,著力於個人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職業道德與法律》引導學生從自覺、強制兩個角度理解“做人”的規範,主動適應職業和社會需要,以良好職業道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表現,為職業生涯發展提供保證,以道德、法紀教育為重點;《經濟政治與社會》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點,進一步強化對“中國夢”的追求,以方向性的政治教育為重點;《哲學與人生》引導學生從哲學的高度品味人生,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實施思想教育為重點。五門德育課在德育“六要素”的實施中,各有側重、相互聯絡、從低到高、逐步提升。 《職業生涯規劃》是教材名稱,稱其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似有不妥。正如《哲學與人生》《經濟政治與社會》是教材,但在德育要素中它們主要承擔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而不能稱為哲學與人生教育、經濟政治與社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職業生涯教育的載體,正如《哲學與人生》中的哲學知識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的載體一樣。 上述議論,供參考。希望我們共同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的“豐富德育內容”做出貢獻,為不斷提高新時期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實效性做出努力。 參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4期《職業生涯教育是新時期德育的重要內涵》。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稱為“職業生涯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的“規劃”,如作為名詞,是設計職業生涯的產出,即職業生涯發展計劃的那幾張紙;如作為動詞,是設計職業生涯的過程,即動腦設計職業生涯發展計劃。無論“規劃”是產出,還是過程,“職業生涯規劃”都是“職業生涯教育”的載體。 職業生涯教育是新時期德育的重要內涵,職業生涯教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和職業理想,即以幫助學生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常用方法,學會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特點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為載體,引導學生關注未來,領會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結合起來,把職業理想與“中國夢”的實現融為一體,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成才觀以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形成追求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爭取成功職業生涯的自信,增強提高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自覺性,規範和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和就業、創業的準備。 職業生涯教育中,既有認知,也有情感、態度、觀念和運用,要落實在動力形成和習慣養成上,即德育知、情、意、行。在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知、情、意、行”四者相互促進。 職業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是系統、持續、動態發展的綜合性教育活動。近年來,職業生涯教育不但受到中國職業院校的重視,而且進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視野。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職業生涯教育專案組”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起在7個縣級市正式啟動了“農村中小學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實驗”。高等院校對職業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如火如荼地推進,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孫儀主任對此評價:“現在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是起步晚、發展快、任務重。”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都明確提出了“職業生涯教育”的理念,不少中小學、高等院校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 對於中職學生而言,職業生涯教育的重點是職業理想教育,是引導學生關注未來、珍惜現在、重構動力機制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從自卑的陰影中走出來、堅信自己能成功、形成正確成才觀的教育;是引導學生從職業的角度瞭解自己、瞭解社會,注重“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正確處理“人選職業”與“職業選人”辯證關係的教育;是引導學生注重終身學習,養成良好習慣,爭取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是引導學生自覺提升職業素養,做好“學校生”向“職業人”角色轉換,“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的教育;是讓學生理解就業是職業生涯發展的起點、創業是職業生涯發展的飛躍,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創業觀的教育;是引導學生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把個人職業理想的實現融於“中國夢”的教育。 職業生涯教育,不但富含職教特色,貼近社會、貼近職業、貼近中職學生,親和力強,而且在引導學生關注個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樹立職業理想,弘揚民族精神,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吸引力、感染力強,針對性、實效性高。 職業生涯教育還具有明顯的時代感。例如,在中國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城鎮化的有序推進,以農村學生和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為主要生源的職業學校,肩負著黨的18大報告要求“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內含的德育任務必將越來越重。職業生涯教育在幫助學生完成角色轉換等德育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市民化”,具有很強的實操性。 《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德育課,以幫助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常用方法為載體實施職業生涯教育,是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職業生涯教育不是一門課能獨立完成的德育,這門課但德育課只起到引進門的作用,必須以此為起點,發揮全員德育的作用,根據年級特點抓制定、落實、調整等環節,以此規範學生行為,從低年級抓起,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不斷強化有觀理念和訓練,貫穿於在校生活始終。 在制定規劃時,需要班主任與公共課、專業課教師配合;在規劃管理、落實過程中,更需要班主任與公共課、專業課教師協作。專業課、文化課教師可以發揮各自的特長,在生涯發展道路上幫助學生,在終身學習理念形成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責任心、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訓練中指導學生。每位教師都能透過職業生涯教育,成為指點人生的導師,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職業生涯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走向主動的階梯,是實現全員德育的平臺,是在德育工作中引入校企合作機制的橋樑。透過職業生涯教育,能幫助中職學生形成明確、具體、與生涯發展密切相關、有職教特色的奮鬥目標。每個人具有的正確的、實事求是的職業理想,與班集體正確集體輿論形成和校園文化營造,相互促進。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為崗位成才、創業有成的優秀畢業生走進校園提供了平臺,為用人單位介入學校德育工作創造條件,使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有可能在濃郁的職業氛圍中開展。 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開設的四門德育課、一門選修課與職業、社會的內在聯絡看,是個螺旋式上升的關係。《職業生涯規劃》是起點,引導學生了解、熱愛所學專業,追求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把自卑、自棄轉化為自信、自強,把自己的夢融於“中國夢”之中,以推進職業生涯教育為重點:《心理健康》則引導學生從適應社會的角度,著力於個人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職業道德與法律》引導學生從自覺、強制兩個角度理解“做人”的規範,主動適應職業和社會需要,以良好職業道德和遵紀守法的行為表現,為職業生涯發展提供保證,以道德、法紀教育為重點;《經濟政治與社會》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點,進一步強化對“中國夢”的追求,以方向性的政治教育為重點;《哲學與人生》引導學生從哲學的高度品味人生,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實施思想教育為重點。五門德育課在德育“六要素”的實施中,各有側重、相互聯絡、從低到高、逐步提升。 《職業生涯規劃》是教材名稱,稱其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似有不妥。正如《哲學與人生》《經濟政治與社會》是教材,但在德育要素中它們主要承擔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而不能稱為哲學與人生教育、經濟政治與社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職業生涯教育的載體,正如《哲學與人生》中的哲學知識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的載體一樣。 上述議論,供參考。希望我們共同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的“豐富德育內容”做出貢獻,為不斷提高新時期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針對性、實效性做出努力。 參見《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4期《職業生涯教育是新時期德育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