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使用者呆小蓉的老虎121

    很多人把東漢滅亡的原因怪罪在漢獻帝身上,其實是不對的。在其被董卓擁立登基時漢朝就已經岌岌可危。說到東漢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權亂政的結果。

      一、外戚、宦官亂政

      東漢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時政治較為清明,對外戚與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後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而這種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開的。

      第一個原因,是東漢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劉秀加強皇權的這種措施,在東漢初年確實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然而,到了東漢中期,卻發生了一種微妙的權力轉移。尚書檯職微權重,既擁有實際權力,又便於皇帝控制。而尚書檯既然便利於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宦官的控制。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頭銜,就能指揮、控制尚書檯,而一旦控制了尚書檯,就等於把國家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說,中央職能部門職微權重的這種安排,給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是外戚宦官專權的階級基礎。

      豪強地主的勢力到東漢中期更為發展。他們在經濟上搶佔土地,爭奪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爭奪權利。

      東漢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將,名門大族,他們是豪強地主上層的代表。東漢的外戚,主要有“馬、竇、鄧、梁”四大家族。東漢明帝的馬皇后,是大功臣馬援的女兒;章帝的竇皇后,是大功臣竇融的曾孫女;和帝的鄧皇后,是功臣鄧禹的孫女;順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統的後代。這四大家族,集功臣與外戚於一身,勢力非常強大。除了馬皇后一門,能夠自我謙抑之外,其餘的幾家,都是專橫跋扈,顯赫一時。

      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識丁,為一般人所不齒。然而一旦掌權之後,宦官也開始兼併土地,上升為地主階級。我們說,宦官並不一定都是壞人,宦官中也時有出類拔萃者,修《史記》的太史公,發明造紙術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雖然不都是壞人,但是,宦官政治卻一定是黑暗的。這是因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變態,對社會、對正常人存在著仇視心理;第二,宦官沒有後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觀念的絲毫約束;

      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識丁,沒有文化素養;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來,阿諛奉承,而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東漢時期,宦官在政治上與外戚爭奪,在經濟上也瘋狂地擴張,他們霸佔土地,強取民財,略取民女,胡作非為,民憤極大。宦官上升為豪強地主,但不為上層豪門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強地主下層的政治代表。

      二、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透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迴圈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拼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三、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並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後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徵性的皇帝,實際是高階囚犯。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秘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鬥,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鬥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二、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透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迴圈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拼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三、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並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後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徵性的皇帝,實際是高階囚犯。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秘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鬥,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鬥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戛納電影節中,誰的裝扮讓你覺得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