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翅貴,原因有三。飲食研究專家聶鳳喬介紹說,一為產量不高,二為配料必須高檔,三是烹製工藝複雜。 魚翅取自於鯊魚的鰭。在古代,原始的捕魚方法,使人們很難捕到鯊魚,因此千辛萬苦地將鯊魚“捉拿歸岸”後,它的身價自然極高,所謂物以稀為貴。鯊魚難捕,收拾起來也極為不易。鯊魚肉必須儘快處理,否則高尿素含量會使一些鯊魚肉發臭。而魚翅的加工過程更為煩瑣,先要除去鰭基部附著的肉,然後經過浸洗、加熱、脫砂、去骨、挑翅、除肢、漂白、乾燥等8道工序。魚翅能夠烹成菜餚,送進口裡,還要經過許多繁雜的過程:先用上一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浸發使之變得柔軟和膨大,然後放進水裡加熱,分別進行煲發、去膠、滾煨去腥。正式進行烹飪時,還要加上各種配料、高湯入味,然後或扒制或湯制。這樣煩瑣的加工程式,對於製作者的技藝是個考驗。以吃為樂事的專欄作家老典在述說自己第一次做魚翅的經歷時談到,就因為發泡魚翅時沒有洗盡瀝乾,結果做出來的所謂“三絲魚翅” 是怪味充鼻,慘不忍聞。 其實魚翅並不是一開始就價比黃金的,甚至還鮮有人知。據一些史書記載,相傳早在唐宋年間,中國南面的安南?現越南 一帶沿海,就開始將魚翅製成食品。一些鄰邦還將它作為朝貢之物敬獻給中國皇帝,但是奇怪的是皇帝御用的盛宴裡卻沒有發現魚翅。原來皇帝在收到魚翅貢品後,又將它賞賜給廚子了。 還有一種傳說,明朝鄭和下西洋,當鄭和的船隊經過東南亞海域時,因為糧食不足,船員們便在途經的海島上揀拾當地土人丟棄的魚翅,煮熟後用以充飢,感覺頗為爽口,從此魚翅便進入華人飲食中。 華人吃魚翅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是在明朝,最常被引用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的一句話:“(鯊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如果注意的話,在《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五回中我們就能讀到這樣一段描寫,蔡京官邸中的管家在招待西門慶時說到:“都是珍饈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只是沒有龍肝鳳髓。”在史書中還發現了明熹宗(1621-1627)的常用食譜,其中就有一道用魚翅、燕窩、鮮蝦、蛤蜊等十幾種原料燴成的“一品鍋”。 魚翅與鮑魚、燕窩均為八珍之一。“八珍”之說始於周代,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珍貴食品的代名詞。其中的內容也隨朝代的更換而變化。而魚翅被列為八珍之一,始於明清,明清水陸八珍分別是:海參、魚翅、魚脆骨、魚肚、燕窩、熊掌、鹿筋、蛤士蟆。既列為八珍,魚翅當然就身價倍增了。《清稗類鈔》中記載廣東一道燉荷包魚翅,一碗十數金,可見魚翅的品級。 華人興吃魚翅之風是清乾隆時期,那時國泰民安,處處歌舞昇平,官宦之家,豪門宴請,都少不了魚翅佳餚。今日北京名聞遐邇的“譚家菜”就是始於清末,而譚家菜中近200多種菜餚中又以海味為貴,在海味菜中又以魚翅最負盛名。要想吃上譚家的魚翅,還必須預訂。魚翅美味全在料中 魚翅的價位導致了許多誤識。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魚翅是極富營養的美味。 歷來是宮廷、官家宴席中的上乘佳餚的魚翅是營養美味嗎?對中國飲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東方美食學院院長劉廣偉先生說:“魚翅本身無味,其味,全是調味品帶來的。嚴格地說,魚翅不是美味,是廚師把它變成了美味。”聶鳳喬先生也持有同樣的觀點:“(魚翅)自身無顯味,倘無鮮料,味同嚼蠟。” “有味者使其出,無味者使其入。”這是中餐烹飪的特點之一,而這一特點在魚翅烹調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清代有一菜譜叫《隨園食單》,裡面介紹了魚翅的作法,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魚翅難爛,須煮兩日才能摧剛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雞湯,加鮮筍、冰糖錢許煨爛,此一法也;一純用雞湯串細蘿蔔絲,拆碎鱗翅,攙和其中,漂浮碗麵,令食者不能識其為蘿蔔絲、為魚翅,此又一法也。”——奧妙全在湯中。不過這兩種配料還算樸實,筆者見到一道高階翅湯的用料,其繁雜程度,令人乍舌。有老光雞、牛肉、豬蹄、豬皮、火腿、雞爪、水律蛇殼、碎乾貝、田雞……然後還要熬上5、6小時!美食家都說魚翅作菜,不在其不顯的本味,而取其柔嫩腴滑且軟糯的口感。而口感,恰是美味佳餚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說實話,單為了獲取這一口感而要搭上如此眾多高檔配料,不知算不算是本末倒置了。 當然,在人們的印象中,魚翅還是高階營養品。《本草綱目拾遺》稱,魚翅能補五臟、長腰力,益氣精,不過根據現代營養學分析,每100克乾魚翅所含蛋白質為83.5克,脂肪0.3克。如果僅取蛋白質一項進行比較,魚翅確實要比雞蛋12.7克、瘦肉21.7克、花生25克、黃豆35克高出許多,然而魚翅所含的蛋白質屬於不完全蛋白質,主要成分是屬於纖維蛋白的膠原蛋白,人體很難吸收,如果不採取一定的補充色氨酸的措施,等同浪費。所以它必須要與禽畜肉以及蝦、蟹這些含有較多色氨酸的配伍,魚翅的高蛋白營養價值才值得一提。但是鑑於吃魚翅的麻煩,吃魚翅不如喝牛奶,吃花生、黃豆。廣東省營養學會理事長蘇宜香教授說,魚翅營養價值與魚凍、肉凍差不多。 二、簡介:鮑魚是海產貝類,自古被人們視為“海味珍品之冠”,其肉質柔嫩細滑,滋味極其鮮美,非其他海味所能比擬的。尤其是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裔和港澳同胞,對鮑魚特別青睞。據說其諧音“鮑者包也,魚者餘也”,鮑魚代表包餘,以示包內有“用之不盡”的餘錢。因此,鮑魚不但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吉利禮品,而且是宴請、筵席及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必備“吉利菜”之一。 功效:鮑魚本身營養價值極高,鮑魚肉含有豐富的球蛋白。由於是深海生物,具有滋陰補養功效,中醫認為它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後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無妨。鮑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被稱為“鮑素”的成分,能夠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鮑魚還是一種餐桌上的抗癌食品。鮑魚的作用不是降壓,而是雙向性調節血壓,原因是鮑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鮑魚有調經、潤燥利腸之效,可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 適合人群:一般人都可以吃鮑魚。夜尿頻、氣虛哮喘、血壓不穩、精神難以集中者適宜多吃鮑魚。糖尿病患者也可用鮑魚作輔助治療,但必須配藥同燉,才有療效。 適用量:每次1個。 溫馨提示:一定要烹透,不能吃半生不熟的。有些人每啖鮑魚就胃痛,這是因為它的高蛋白質頗難消化的緣故。痛風患者及尿酸高者不宜吃鮑肉,只宜少量喝湯。雖然鮑魚人人愛吃,但感冒發燒或陰虛喉痛的人不宜食用。 三、燕窩的營養與功效 一、燕窩的營養成份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燕窩主要成分有:水溶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鈣、磷、鐵、鈉、鉀及對促進人體活力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賴氨酸、胱氨酸和精氨酸)。 1000 克幹燕窩內含有: 蛋白質: 499 克 鈣: 429 毫克 碳水化合物: 306 克 磷: 30 毫克 水分: 104 克 鐵: 49 毫克 其他營養成分
一、魚翅貴,原因有三。飲食研究專家聶鳳喬介紹說,一為產量不高,二為配料必須高檔,三是烹製工藝複雜。 魚翅取自於鯊魚的鰭。在古代,原始的捕魚方法,使人們很難捕到鯊魚,因此千辛萬苦地將鯊魚“捉拿歸岸”後,它的身價自然極高,所謂物以稀為貴。鯊魚難捕,收拾起來也極為不易。鯊魚肉必須儘快處理,否則高尿素含量會使一些鯊魚肉發臭。而魚翅的加工過程更為煩瑣,先要除去鰭基部附著的肉,然後經過浸洗、加熱、脫砂、去骨、挑翅、除肢、漂白、乾燥等8道工序。魚翅能夠烹成菜餚,送進口裡,還要經過許多繁雜的過程:先用上一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浸發使之變得柔軟和膨大,然後放進水裡加熱,分別進行煲發、去膠、滾煨去腥。正式進行烹飪時,還要加上各種配料、高湯入味,然後或扒制或湯制。這樣煩瑣的加工程式,對於製作者的技藝是個考驗。以吃為樂事的專欄作家老典在述說自己第一次做魚翅的經歷時談到,就因為發泡魚翅時沒有洗盡瀝乾,結果做出來的所謂“三絲魚翅” 是怪味充鼻,慘不忍聞。 其實魚翅並不是一開始就價比黃金的,甚至還鮮有人知。據一些史書記載,相傳早在唐宋年間,中國南面的安南?現越南 一帶沿海,就開始將魚翅製成食品。一些鄰邦還將它作為朝貢之物敬獻給中國皇帝,但是奇怪的是皇帝御用的盛宴裡卻沒有發現魚翅。原來皇帝在收到魚翅貢品後,又將它賞賜給廚子了。 還有一種傳說,明朝鄭和下西洋,當鄭和的船隊經過東南亞海域時,因為糧食不足,船員們便在途經的海島上揀拾當地土人丟棄的魚翅,煮熟後用以充飢,感覺頗為爽口,從此魚翅便進入華人飲食中。 華人吃魚翅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是在明朝,最常被引用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的一句話:“(鯊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如果注意的話,在《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五回中我們就能讀到這樣一段描寫,蔡京官邸中的管家在招待西門慶時說到:“都是珍饈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只是沒有龍肝鳳髓。”在史書中還發現了明熹宗(1621-1627)的常用食譜,其中就有一道用魚翅、燕窩、鮮蝦、蛤蜊等十幾種原料燴成的“一品鍋”。 魚翅與鮑魚、燕窩均為八珍之一。“八珍”之說始於周代,後來才逐漸演變為珍貴食品的代名詞。其中的內容也隨朝代的更換而變化。而魚翅被列為八珍之一,始於明清,明清水陸八珍分別是:海參、魚翅、魚脆骨、魚肚、燕窩、熊掌、鹿筋、蛤士蟆。既列為八珍,魚翅當然就身價倍增了。《清稗類鈔》中記載廣東一道燉荷包魚翅,一碗十數金,可見魚翅的品級。 華人興吃魚翅之風是清乾隆時期,那時國泰民安,處處歌舞昇平,官宦之家,豪門宴請,都少不了魚翅佳餚。今日北京名聞遐邇的“譚家菜”就是始於清末,而譚家菜中近200多種菜餚中又以海味為貴,在海味菜中又以魚翅最負盛名。要想吃上譚家的魚翅,還必須預訂。魚翅美味全在料中 魚翅的價位導致了許多誤識。比如幾乎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魚翅是極富營養的美味。 歷來是宮廷、官家宴席中的上乘佳餚的魚翅是營養美味嗎?對中國飲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東方美食學院院長劉廣偉先生說:“魚翅本身無味,其味,全是調味品帶來的。嚴格地說,魚翅不是美味,是廚師把它變成了美味。”聶鳳喬先生也持有同樣的觀點:“(魚翅)自身無顯味,倘無鮮料,味同嚼蠟。” “有味者使其出,無味者使其入。”這是中餐烹飪的特點之一,而這一特點在魚翅烹調上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清代有一菜譜叫《隨園食單》,裡面介紹了魚翅的作法,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魚翅難爛,須煮兩日才能摧剛為柔。用有二法:一用好火腿、好雞湯,加鮮筍、冰糖錢許煨爛,此一法也;一純用雞湯串細蘿蔔絲,拆碎鱗翅,攙和其中,漂浮碗麵,令食者不能識其為蘿蔔絲、為魚翅,此又一法也。”——奧妙全在湯中。不過這兩種配料還算樸實,筆者見到一道高階翅湯的用料,其繁雜程度,令人乍舌。有老光雞、牛肉、豬蹄、豬皮、火腿、雞爪、水律蛇殼、碎乾貝、田雞……然後還要熬上5、6小時!美食家都說魚翅作菜,不在其不顯的本味,而取其柔嫩腴滑且軟糯的口感。而口感,恰是美味佳餚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說實話,單為了獲取這一口感而要搭上如此眾多高檔配料,不知算不算是本末倒置了。 當然,在人們的印象中,魚翅還是高階營養品。《本草綱目拾遺》稱,魚翅能補五臟、長腰力,益氣精,不過根據現代營養學分析,每100克乾魚翅所含蛋白質為83.5克,脂肪0.3克。如果僅取蛋白質一項進行比較,魚翅確實要比雞蛋12.7克、瘦肉21.7克、花生25克、黃豆35克高出許多,然而魚翅所含的蛋白質屬於不完全蛋白質,主要成分是屬於纖維蛋白的膠原蛋白,人體很難吸收,如果不採取一定的補充色氨酸的措施,等同浪費。所以它必須要與禽畜肉以及蝦、蟹這些含有較多色氨酸的配伍,魚翅的高蛋白營養價值才值得一提。但是鑑於吃魚翅的麻煩,吃魚翅不如喝牛奶,吃花生、黃豆。廣東省營養學會理事長蘇宜香教授說,魚翅營養價值與魚凍、肉凍差不多。 二、簡介:鮑魚是海產貝類,自古被人們視為“海味珍品之冠”,其肉質柔嫩細滑,滋味極其鮮美,非其他海味所能比擬的。尤其是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華裔和港澳同胞,對鮑魚特別青睞。據說其諧音“鮑者包也,魚者餘也”,鮑魚代表包餘,以示包內有“用之不盡”的餘錢。因此,鮑魚不但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吉利禮品,而且是宴請、筵席及逢年過節餐桌上的必備“吉利菜”之一。 功效:鮑魚本身營養價值極高,鮑魚肉含有豐富的球蛋白。由於是深海生物,具有滋陰補養功效,中醫認為它是一種補而不燥的海產,吃後沒有牙痛、流鼻血等副作用,多吃也無妨。鮑魚的肉中還含有一種被稱為“鮑素”的成分,能夠破壞癌細胞必需的代謝物質。鮑魚還是一種餐桌上的抗癌食品。鮑魚的作用不是降壓,而是雙向性調節血壓,原因是鮑魚能“養陰、平肝、固腎”,可調整腎上腺分泌。鮑魚有調經、潤燥利腸之效,可治月經不調、大便秘結等疾患。 適合人群:一般人都可以吃鮑魚。夜尿頻、氣虛哮喘、血壓不穩、精神難以集中者適宜多吃鮑魚。糖尿病患者也可用鮑魚作輔助治療,但必須配藥同燉,才有療效。 適用量:每次1個。 溫馨提示:一定要烹透,不能吃半生不熟的。有些人每啖鮑魚就胃痛,這是因為它的高蛋白質頗難消化的緣故。痛風患者及尿酸高者不宜吃鮑肉,只宜少量喝湯。雖然鮑魚人人愛吃,但感冒發燒或陰虛喉痛的人不宜食用。 三、燕窩的營養與功效 一、燕窩的營養成份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燕窩主要成分有:水溶性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鈣、磷、鐵、鈉、鉀及對促進人體活力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賴氨酸、胱氨酸和精氨酸)。 1000 克幹燕窩內含有: 蛋白質: 499 克 鈣: 429 毫克 碳水化合物: 306 克 磷: 30 毫克 水分: 104 克 鐵: 49 毫克 其他營養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