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耳機技術的發展,咱現在可以選擇的耳機型別就多多了,比如傳統的有線入耳式耳機,還有後來的包耳式、耳掛式、勁掛式耳機紛紛出現在大眾視野,而對耳機品質的衡量標準也從單一的音質延伸到了外觀、續航、舒適度。那麼對於筆者這種追求運動中能享受寧靜的人來說,有線耳機那種在跑動中讓耳機線隨風飄舞的灑脫自然被筆者遮蔽了。那麼在無線降噪耳機中,筆者看中了索尼WI-1000X和BOSE QC30,同為掛頸式藍芽降噪耳機,兩款耳機能否分出個高低呢?咱趕緊來看下。首先就得說說為啥為運動而購置的無線耳機會選用勁掛式,因為筆者之前戴過包耳式耳機跑步,雖然談不上已過了追求張揚外觀的青春年少,但是即便輕量化處理的包耳式耳機多多少少都會在運動過程中對容易耳朵的外廊造成擦傷,而且耳朵出汗也是極不好受的,除非是航班飛機上,或者在自家陽臺曬太陽,不然都不考慮佩帶包耳式的耳機。耳掛式耳機雖然摩擦感降低了,但是降噪效果總達不到預期,甚至有時候跑著跑著感覺耳機的貼合度沒那麼好了。勁掛式耳機不僅將大部分的重量分散到了肩膀上,佩戴久了也不會累,更能提供持久的續航時間,這也是筆者選擇勁掛式藍芽降噪耳機的原因。在耳機的結構設計上,兩者稍微區別:索尼WI-1000X掛頸部分前端是筆直延伸的,整體看起來有點馬蹄的印字,而BOSE QC30就為圓環型,看起來後者與頸部的貼合度更好,但是實際佩戴的體驗還是有所出入的。索尼WI-1000X的頭梁內側採用了柔軟的仿皮革,而且填充感還是不錯的,前端兩側採用類膚質,觸感順滑,外側外側是包裹有一層經過拉絲處理的金屬板材,逼格實力加分。BOSE QC30視覺上就稍顯纖細,通體採用優質橡膠材質,手感同樣舒適,不過頸環縫隙不勻而且不太耐髒,畢竟沒有金屬外殼,所以在黑色機體下很容易放大沾染物。由於BOSE QC30是純環形設計,所以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耳機繞著脖子亂轉的情況,對於脖子粗大的人來說,可能還會在低頭時感覺到明顯的異物感。而保持前端筆直的索尼WI-1000X在運動過程中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在索尼WI-1000X的左前端,依次排列著耳機的音量加減,開關等控制按鍵,平時對於關機,切歌,音量加減等操作一個左手就可以解決了。第一次佩戴時,會感覺電源鍵的位置太過靠後,不容易按到電源鍵,但是因為按鍵的表面有對應不同的凸起紋路,方便盲操作時區分功能,所以整體按壓還是體驗不錯的,習慣了之後輕觸即可。反觀電源開關位於右邊頸掛的內側的BOSE QC30,雖然和頸掛融合得不錯,整體性佳。不過在實際操作中該按鍵的位置有些彆扭,而且還很緊,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按下。都是出於防止誤觸開關而影響使用,所以開關鍵都設定在不太容易觸碰的地方,只能說有利有弊啦。索尼WI-1000X除了常規按鍵以外,在右側頸帶的端部還有降噪模式切換開關。輕按可以實現智慧降噪功能開啟/關閉的切換,單點按鍵可以在:降噪模式,環境聲模式和關閉降噪模式這三個模式中切換,同時切換模式時還伴隨有語音提示,便於區分。長按則可根據氣壓不同自動進行降噪最佳化,因為不同海拔的氣壓大小會對降噪效果產生一定影響,高空降噪常常不如地面好。所以索尼WI-1000X的氣壓降噪則是將這個影響降到了最低,它能在根據不同海拔氣壓進行最佳化,獲得更為精準的降噪體驗。比如以前在搭乘飛機時總是被那發動機的轟鳴聲騷擾個不停,現在戴上索尼WI-1000X後宛如自己依舊待在家裡的陽臺上般,在安靜的環境中享受優美的旋律。BOSE QC30採用傳統線控耳機的設計,在右端的耳機線上,雖然操作起來略顯方便,但是由於多了線控的重量,總感覺在運動時,耳機右側的線蕩得有點慌。BOSE QC30的線控採用了彎月的造型比較符合耳機線的走勢。線控正面是音量的加減鍵和播放/暫停鍵,側面是降噪的加減鍵,背面是 NFC。按鍵的鍵程同樣有點偏硬,但是較開關鍵來說還是好的了。兩款耳機的耳塞都為入耳式,因為入耳式耳機的腔體需要深入耳內,所以設計上入耳式耳機腔體比平頭塞更為纖細,不會對耳道造成擠壓,佩戴體驗更為舒適。索尼這款WI-1000X耳機也是採取入耳式設計,但耳機腔體分別內建有兩個驅動單元,一個動鐵單元,一個9mm的驅動單元,從觀感上會覺得腔體較大但是佩戴時的舒適感並未打折。BOSE QC30的降噪麥克位於耳機腔體的背面。耳機腔體採用塑膠材質,重量談不上輕盈但也談不上重。耳塞作為入耳式耳機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不能讓人忽視。索尼WI-1000X配備了6副混合矽膠耳塞,也叫哥倫比亞套,作為矽膠套裡質量最高的耳套之一,可不是僅僅為了讓耳機更為貼近耳道,因為大號哥套的低頻質量和聲場明顯加強了不少,小號哥套的聲音密度更大,作用各有不同。Bose 為 QC30提供了 S/M/L 三個型號的耳塞,特別的"鯊魚鰭"設計不僅讓耳機固定在耳朵上,也讓耳廊的負重大大降低,即便是長時間佩戴也不會出現不適,所以在耳塞的佩戴感上,兩者都表現出不錯的水準。音質方面,索尼WI-1000X延續大法一貫的自然清新風格,甚至在調音方面讓粉絲們看到了一個成長。以《kill me heal me 》的主題曲《幻聽》為例,開場的男生RAP節奏明快,足夠清晰,聽起來十分帶感,而緊隨其後的女聲聽起來都更為飽滿、自然,細節也更加豐富。就說在中頻的人聲部分,索尼WI-1000X的雙單元配合可以說締造出非常討耳朵喜歡的音效:9mm驅動單元可以呈現渾厚的低音和通透的人聲,動鐵單元可以展現自然清晰的高音,在頻率範圍內呈現穩定流暢的頻率響應。BOSE QC30的聲音表現同樣非常出色,中頻偏低部分很圓潤,而在人聲高頻稍微突出,使得人聲稍微突出些,有細節。但是高音部分就有削弱,缺少細節和通透感,反正就是拉不高。在欣賞搖滾等中低音偏多的曲風時,BOSE QC30低音的表現相比WI-1000X更顯得單調沉悶。大法一向善於把玩黑科技,此次WI-1000X對於耳機線的收納也是做了一個調整,在兩側邊緣設定了一個繞線凹槽,當你在運動中不戴耳機的時候,可以把耳機線收納進凹槽裡,避免運動過程中出現耳塞亂晃的情況,這點BOSE QC30似乎並未做調整。同時為了打破"藍芽耳機不談音效"的傳統概念,索尼WI-1000X採用LDAC傳輸模式,這就相當於普通藍芽資料傳輸的3倍,讓你在無線的狀態下欣賞高保真音樂,畢竟WI-1000X可是貼有小黃標的。同時還提供了飛機專用轉接頭,可以說應用場景什麼的,大法都替使用者考慮好了。總體來說兩款耳機的降噪水平都已經打擾令人驚歎的程度了,但是在設計細節和音質除錯上,筆者更傾向於索尼WI-1000X。對於冬天這這"屯肉抗寒"的季節,小夥伴們還不趕緊武裝自己的運動裝置,然後愉快地鍛鍊鍛鍊?
隨著耳機技術的發展,咱現在可以選擇的耳機型別就多多了,比如傳統的有線入耳式耳機,還有後來的包耳式、耳掛式、勁掛式耳機紛紛出現在大眾視野,而對耳機品質的衡量標準也從單一的音質延伸到了外觀、續航、舒適度。那麼對於筆者這種追求運動中能享受寧靜的人來說,有線耳機那種在跑動中讓耳機線隨風飄舞的灑脫自然被筆者遮蔽了。那麼在無線降噪耳機中,筆者看中了索尼WI-1000X和BOSE QC30,同為掛頸式藍芽降噪耳機,兩款耳機能否分出個高低呢?咱趕緊來看下。首先就得說說為啥為運動而購置的無線耳機會選用勁掛式,因為筆者之前戴過包耳式耳機跑步,雖然談不上已過了追求張揚外觀的青春年少,但是即便輕量化處理的包耳式耳機多多少少都會在運動過程中對容易耳朵的外廊造成擦傷,而且耳朵出汗也是極不好受的,除非是航班飛機上,或者在自家陽臺曬太陽,不然都不考慮佩帶包耳式的耳機。耳掛式耳機雖然摩擦感降低了,但是降噪效果總達不到預期,甚至有時候跑著跑著感覺耳機的貼合度沒那麼好了。勁掛式耳機不僅將大部分的重量分散到了肩膀上,佩戴久了也不會累,更能提供持久的續航時間,這也是筆者選擇勁掛式藍芽降噪耳機的原因。在耳機的結構設計上,兩者稍微區別:索尼WI-1000X掛頸部分前端是筆直延伸的,整體看起來有點馬蹄的印字,而BOSE QC30就為圓環型,看起來後者與頸部的貼合度更好,但是實際佩戴的體驗還是有所出入的。索尼WI-1000X的頭梁內側採用了柔軟的仿皮革,而且填充感還是不錯的,前端兩側採用類膚質,觸感順滑,外側外側是包裹有一層經過拉絲處理的金屬板材,逼格實力加分。BOSE QC30視覺上就稍顯纖細,通體採用優質橡膠材質,手感同樣舒適,不過頸環縫隙不勻而且不太耐髒,畢竟沒有金屬外殼,所以在黑色機體下很容易放大沾染物。由於BOSE QC30是純環形設計,所以在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耳機繞著脖子亂轉的情況,對於脖子粗大的人來說,可能還會在低頭時感覺到明顯的異物感。而保持前端筆直的索尼WI-1000X在運動過程中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在索尼WI-1000X的左前端,依次排列著耳機的音量加減,開關等控制按鍵,平時對於關機,切歌,音量加減等操作一個左手就可以解決了。第一次佩戴時,會感覺電源鍵的位置太過靠後,不容易按到電源鍵,但是因為按鍵的表面有對應不同的凸起紋路,方便盲操作時區分功能,所以整體按壓還是體驗不錯的,習慣了之後輕觸即可。反觀電源開關位於右邊頸掛的內側的BOSE QC30,雖然和頸掛融合得不錯,整體性佳。不過在實際操作中該按鍵的位置有些彆扭,而且還很緊,要用較大的力才能按下。都是出於防止誤觸開關而影響使用,所以開關鍵都設定在不太容易觸碰的地方,只能說有利有弊啦。索尼WI-1000X除了常規按鍵以外,在右側頸帶的端部還有降噪模式切換開關。輕按可以實現智慧降噪功能開啟/關閉的切換,單點按鍵可以在:降噪模式,環境聲模式和關閉降噪模式這三個模式中切換,同時切換模式時還伴隨有語音提示,便於區分。長按則可根據氣壓不同自動進行降噪最佳化,因為不同海拔的氣壓大小會對降噪效果產生一定影響,高空降噪常常不如地面好。所以索尼WI-1000X的氣壓降噪則是將這個影響降到了最低,它能在根據不同海拔氣壓進行最佳化,獲得更為精準的降噪體驗。比如以前在搭乘飛機時總是被那發動機的轟鳴聲騷擾個不停,現在戴上索尼WI-1000X後宛如自己依舊待在家裡的陽臺上般,在安靜的環境中享受優美的旋律。BOSE QC30採用傳統線控耳機的設計,在右端的耳機線上,雖然操作起來略顯方便,但是由於多了線控的重量,總感覺在運動時,耳機右側的線蕩得有點慌。BOSE QC30的線控採用了彎月的造型比較符合耳機線的走勢。線控正面是音量的加減鍵和播放/暫停鍵,側面是降噪的加減鍵,背面是 NFC。按鍵的鍵程同樣有點偏硬,但是較開關鍵來說還是好的了。兩款耳機的耳塞都為入耳式,因為入耳式耳機的腔體需要深入耳內,所以設計上入耳式耳機腔體比平頭塞更為纖細,不會對耳道造成擠壓,佩戴體驗更為舒適。索尼這款WI-1000X耳機也是採取入耳式設計,但耳機腔體分別內建有兩個驅動單元,一個動鐵單元,一個9mm的驅動單元,從觀感上會覺得腔體較大但是佩戴時的舒適感並未打折。BOSE QC30的降噪麥克位於耳機腔體的背面。耳機腔體採用塑膠材質,重量談不上輕盈但也談不上重。耳塞作為入耳式耳機重要的組成部分,自然不能讓人忽視。索尼WI-1000X配備了6副混合矽膠耳塞,也叫哥倫比亞套,作為矽膠套裡質量最高的耳套之一,可不是僅僅為了讓耳機更為貼近耳道,因為大號哥套的低頻質量和聲場明顯加強了不少,小號哥套的聲音密度更大,作用各有不同。Bose 為 QC30提供了 S/M/L 三個型號的耳塞,特別的"鯊魚鰭"設計不僅讓耳機固定在耳朵上,也讓耳廊的負重大大降低,即便是長時間佩戴也不會出現不適,所以在耳塞的佩戴感上,兩者都表現出不錯的水準。音質方面,索尼WI-1000X延續大法一貫的自然清新風格,甚至在調音方面讓粉絲們看到了一個成長。以《kill me heal me 》的主題曲《幻聽》為例,開場的男生RAP節奏明快,足夠清晰,聽起來十分帶感,而緊隨其後的女聲聽起來都更為飽滿、自然,細節也更加豐富。就說在中頻的人聲部分,索尼WI-1000X的雙單元配合可以說締造出非常討耳朵喜歡的音效:9mm驅動單元可以呈現渾厚的低音和通透的人聲,動鐵單元可以展現自然清晰的高音,在頻率範圍內呈現穩定流暢的頻率響應。BOSE QC30的聲音表現同樣非常出色,中頻偏低部分很圓潤,而在人聲高頻稍微突出,使得人聲稍微突出些,有細節。但是高音部分就有削弱,缺少細節和通透感,反正就是拉不高。在欣賞搖滾等中低音偏多的曲風時,BOSE QC30低音的表現相比WI-1000X更顯得單調沉悶。大法一向善於把玩黑科技,此次WI-1000X對於耳機線的收納也是做了一個調整,在兩側邊緣設定了一個繞線凹槽,當你在運動中不戴耳機的時候,可以把耳機線收納進凹槽裡,避免運動過程中出現耳塞亂晃的情況,這點BOSE QC30似乎並未做調整。同時為了打破"藍芽耳機不談音效"的傳統概念,索尼WI-1000X採用LDAC傳輸模式,這就相當於普通藍芽資料傳輸的3倍,讓你在無線的狀態下欣賞高保真音樂,畢竟WI-1000X可是貼有小黃標的。同時還提供了飛機專用轉接頭,可以說應用場景什麼的,大法都替使用者考慮好了。總體來說兩款耳機的降噪水平都已經打擾令人驚歎的程度了,但是在設計細節和音質除錯上,筆者更傾向於索尼WI-1000X。對於冬天這這"屯肉抗寒"的季節,小夥伴們還不趕緊武裝自己的運動裝置,然後愉快地鍛鍊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