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侯益生於晚唐,歷經五代,晚年入於北宋,以八十高齡壽終。

    因為他在宋五年,故而史臣將其列入《宋史》而非《新五代史》。

    《宋史》卷254將其與由五代入宋的幾位大將張從恩、扈彥珂、薛懷讓、趙贊、李繼勳、藥元福、趙晁並列(其中如李繼勳在宋初仍屢從征戰),特地在論贊中對侯益做出了以下評價:

    侯益在晉、漢時,數為反覆,觀其受命契丹,私交偽蜀,赤罔之戰,復夜謁周祖,宗屬長幼,遭景崇鯨鯢,殆無噍類,推其心跡,豈懷貳之罰歟?

    《宋史》編者對侯益的這條評論,還算客氣,因為他在提到了侯益“數為反覆”的同時仍是以疑問而不是肯定的語氣推測說:推測他心中的真實想法,難道是心有二意的罪罰嗎?”(推其心跡,豈懷貳之罰歟)

    其實,在侯益早期的經歷中,“勇悍”二字反倒是常見的:

    侯益……唐光化中,李克用據太原,益以拳勇隸麾下。從莊宗攻大名,先登,擒軍校……徵劉守光,先登……破洺州,為機石傷足,莊宗親以藥傅其瘡。及愈,改護衛指揮使。梁小將李立、李建以驍勇聞,軍中憚之。會莊宗與梁人戰河上,益挺身出鬥,擒其二將,遷馬前直指揮使。

    他自晚唐時歸入“軍閥”李克用麾下,盡忠於後唐莊宗李存勖,在梁晉爭霸中作戰驍勇,得到李存勖的賞識。令人驚訝的是,此時的侯益還有著與後來迥異的忠誠:

    從明宗討趙在禮於鄴。會諸軍推戴明宗,益脫身歸洛,莊宗撫其背出涕。明宗立,益面縛請罪,明宗曰:“爾盡忠節,又何罪也。”

    侯益脫軍援救身陷死局的李存勖,這可能是為了一報李存勖知己之恩。但根據侯益後來的“知時勢”的特性,也可以說是他看清了形勢,趁機向新即位的明宗李嗣源“賣忠”。

    以上說的是侯益中年以前的“勇”與“忠”,接下來就可以直接根據《宋史》所舉他“數為反覆”的例子來說了:

    受命契丹:後晉末年,契丹(滅晉後改稱遼)南下,攻陷汴京,俘後晉君臣。時任河中節度使的侯益聽說契丹入汴後,趕忙去了汴京,向遼太宗耶律德光說自己並沒有參預後晉之前制定的北伐計劃。正好契丹也需要用“中國”人鎮“中國”地,於是侯益就被任命為鳳翔節度使。

    私交偽蜀:契丹佔據中原不穩,太原劉知遠稱帝並率軍南下,收復兩京,驅逐契丹,建立後漢。侯益“自以嘗受契丹命”,大為憂恐。正在此時,後蜀皇帝孟昶派侯益的好友及故吏相繼向侯益勸降,誠意頗足,他於是同意歸降後蜀。但後蜀所派的援軍數萬,被劉知遠所遣的大將王景崇聯合各鎮軍擊破。且劉知遠此時病重,臨終前對王景崇有“侯益貌順朝廷,心懷攜貳……苟(入朝)遲疑不決,即以便宜從事”,王景崇抵達鳳翔後,對如何處置侯益的始終不表明態度。侯益大感恐懼,暗中逃往汴京,透過大肆賄賂朝臣及詆譭王景崇,不但不被治罪,反而重獲任用。此舉激怒了王景崇,使得侯益留在鳳翔的一家七十餘口盡皆遇害,即《宋史》所謂的“宗屬長幼,遭景崇鯨鯢,殆無噍類”,並誘發了後來的鳳翔、河中、永興三鎮之亂。赤罔之戰,復夜謁周祖:後漢末年,樞密使郭威以勤王名義南下,侯益被後漢少帝劉承祐派去鎮守澶州,在途中遭遇郭威軍,雙方展開留子陂之戰,後漢軍大敗。侯益在陣上發現士兵毫無鬥志,迷信的他又“占候”了一下,得到“不祥”的結果,於是趁夜倒戈,投奔到了郭威營下。總結侯益漫長的一生,從唐朝(包括前晉)到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北宋,他都能以自己“識時勢”的功力屹立不倒,即使對著嘲笑他反覆無常的後漢少帝,也能扯出“臣欲誘之(後蜀)出關,掩殺之耳”的鬼謊。

    不過,他雖在生前安享富貴,死後卻揹負“貳臣”之名,遭人笑話,這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了。

  • 2 # 趣觀歷史

    謝邀。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侯益是誰,簡單地說,這是一位出生於晚唐、活躍於五代並見證宋朝誕生的將領。很多武將一般都是大老粗和直脾氣,經常和皇帝鬧彆扭,但侯益卻能有驚無險地度過唐末亂世,最後成功見證宋朝建立。終其一生,侯益先後為十三位皇帝效力。這實在令人好奇,侯益到底憑的是什麼?根據《宋史》之中的記載,子淵為諸君道來。

    ▲唐朝將領蠟像

    古語有云“伴君如伴虎”,當個大臣實在是高危行業,假若稍有不慎惹怒了皇帝,隨時都有可能斷送性命,即使是功臣宿將也不例外。畢竟天子之怒,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承受得起的。在歷史上,凡是能一直都能得到皇帝寵信,甚至在經歷好幾位皇帝,依舊能夠在朝堂上站住腳跟並叱吒風雲的人物,絕對都不簡單,要是在不同政權幹過,那更是人精中的人精。

    ▲唐昭宗李曄劇照

    侯益顯然就是這樣的人。據史書所載,侯益出身貧寒,其父母只是關中普通農戶,但這並不影響其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生在亂世,男兒只有參軍入伍,成為威風凜凜的將軍,才能保證家人平安。因此侯益從小就刻苦練武,唐昭宗光化年間聽聞朝廷募兵,便離家應徵,成為唐軍中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兵,不過也算是離夢想更近了一步。由於侯益從小練武,身強力壯又武藝高強,很快就在眾多士兵中嶄露頭角,受到上級提拔。

    ▲後漢高祖劉知遠劇照

    幾次戰爭下來,侯益因功累遷至將軍,終於實現了自己從小樹立的遠大抱負。誰知成為將軍不久,李唐王朝就走向覆滅,天下陷入了軍閥混戰的亂世之中。此後,侯益開始輾轉於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之間,或降或叛,直至到北宋成立,侯益竟先後侍奉過十三位帝王,如此成績可謂冠絕全史。宋太祖趙匡胤得知了他的經歷後,也對其頗為厚待,畢竟朝中有這麼一位能夠歷經唐末五代的老將也實屬不易。按照《宋史》記載,侯益所受待遇堪比丞相,從這一點來說,侯益這一生過得實在是精彩不已。

    ▲《宋史》明代刻本

    說起來,侯益一生侍奉過十三個性格迥異的君王,卻能夠始終屹立朝堂不倒,無論在哪個朝廷都能混得開,不得不說其人情世故智慧之高,用今天的話說,侯益無疑是一個高情商人才。至於談論他對君王的忠心程度,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首要之事,效忠君王,為其殉國之舉,在侯益看來或許極為不值,亂世只有生存下去才是王道。他能夠為國效力、保衛疆土,也對得起所食君祿。

    ▲宋太祖趙匡胤坐像

    侯益雖然名聲不大,遠遠比不上同時期那些叱吒風雲的名將,本人也沒有什麼傲人功績,無非就是其成功活過亂世,輾轉於各地任職,世故圓滑罷了。在尋常人看來這絲毫不值得誇耀,但這卻正是其高超本領所在,並非任何人都能夠在十多位皇帝手下站穩腳跟,能夠獲得厚待、安度晚年的更是鳳毛麟角。

    參考文獻:

    《舊唐書》《宋史·列傳第十三·侯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笑起來來真好看是什麼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