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93814281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差一點點而已,1940年11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來到德國首都柏林,表面上是談兩國經濟貿易合作的若干問題,但實際上,是為了一件事,叫做:“四國同盟”
那麼,是哪四個國家要結盟呢?
就是原本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一起玩的軸心國集團,要再擴大一步,把蘇聯也招收入會,即所謂四國集團。
而且,在這一年的11月15日,裡賓特洛甫向莫洛托夫提交了德國擬定的“四國同盟案”之後,莫洛托夫事實上是表示贊同的,當然,在入會之前,德國也必須答應蘇聯一些條件。
要知道,此前德國、義大利與蘇聯一直是和平的準盟友關係,唯一和蘇聯有過沖突的是日本,那一戰最終以日本關東軍失敗結束,雙方到最後也沒有宣戰。
德意與蘇聯結盟,其實日本是有些小意見的,但為了大局,可以化解——所以,這個問題並不存在。
問題在於蘇聯提的條件,
第一,蘇聯人提出,德軍不能再幫芬蘭抵擋蘇聯的進攻(此前的蘇芬戰爭中,蘇聯被芬蘭打敗);
第二,蘇聯提出,他還要三個國家,一個是保加利亞,一個是羅馬尼亞,一個是土耳其,蘇聯在黑海的權益必須得到保證,可以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建立軍事基地;
第三,蘇聯還想要伊朗的一部分,巴統、巴庫以南地區為蘇聯領土要求的中心;
第四,日本必須出讓他在庫頁島北部開採煤礦、石油的權利。
希特勒看了這四條,立馬就噴了。
阿蘇啊,之前在波蘭,就已經給足了你好處,你咋就不知足呢?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土耳其,這些都是俺的忠實小弟,你的意思讓俺把小弟的肉都割下來送給你,對啊!那樣你是高興了,可俺和弟兄們怎麼交待?
希特勒決心說服斯大林,隨即他們起草了一封致親愛的斯大林的信,託莫洛托夫帶回莫斯科。而信上的內容,大致就是說咱四個都是一路貨色,誰也別瞧不起誰?打敗英法美這些傢伙之後,你將獲得南亞和西亞。
這下子,可把希特勒給氣壞了,巴爾幹半島是俺的,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都是俺小弟,憑啥給你?結果,就此談判陷入困局。就在斯大林還以為希特勒正在認真考慮結盟一事之際,希特勒秘密制定了“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從此親密戰友變死敵,蘇德戰爭一觸即發!
所以,蘇聯當初不是不願意加入軸心國,而是價錢沒談合適而已。
-
3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蘇聯為什麼沒加入軸心國?其實是法西斯政權無情拒絕了蘇聯,蘇聯當時就是熱臉貼了人家的冷屁股,在1940年,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簽署了三國軸心同盟,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事,蘇聯曾幾度想加入軸心國同盟,結果都被希特勒無情拒絕。(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署現場)
在蘇德蜜月期期間,也就是雙方瓜分波蘭的時候,雙方國家的關係達到了巔峰,並且長期德國依賴蘇聯石油,而此時德國陷入英法波的雙線作戰,德國向蘇聯拋向橄欖枝,而此時蘇聯缺少歐洲盟友,雙方互相所需一拍即合。同時在前期提出了四國同盟條約,就是在三國條約基礎上加上蘇聯。其實德國挺希望蘇聯加入條約,成為盟國一員。但是蘇聯的野心太大,蘇聯提出的條件太過苛刻。
(蘇德蜜月期)
咱們今天就來看一看蘇聯提出的條件為什麼讓德國接受不了?
首先德芬必須決裂,因為蘇聯首都和芬蘭太過近,而且芬蘭必須要有蘇聯控制或者讓他成立永久中立國,如果爆發戰爭,蘇聯首都和省會很危險,再加上德國駐守芬蘭,如果爆發戰爭,蘇聯將陷入被動,蘇聯必須要在達達尼爾海峽建立軍事基地,必須承認蘇聯對保加利亞的領有權,承認波斯灣、巴統、巴庫以南為蘇聯要求的領土和中東的所有權,最後,需要日本庫頁島南部的一切使用權。蘇聯提出來的這一系列操作,直接就將元首氣蒙了。換種說法就是,四國平分世界,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土耳其以及中東所有地區必須是蘇聯的。世界大部分資源都被蘇聯給佔領,其他三國吃屁,希特勒能樂意嗎?直接就鬧掰了。
所以蘇聯想加入軸心國,結果希特勒覺得蘇聯提的要求太過嚴苛,所以拒絕蘇聯加入軸心同盟。
(蘇德會師)
回覆列表
謝邀,你的問題簡直了,就像問為什麼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為什麼不加入反法同盟一樣。軸心國(Axi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結成的法西斯國家聯盟,領導者是納粹德國、義大利和日本及與他們合作的一些國家和佔領國。名稱源於1936年11月1日義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在《德意同盟條約》簽定後不久對此評價的一次演說:“柏林和羅馬的垂直線不是壁壘,而是軸心”,因柏林和羅馬在同一經度線上,因此,後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稱為“軸心”,參加國稱為“軸心國”。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國公約),成立以柏林-羅馬-東京軸心為核心的軍事集團。這個軍事集團的成員被稱為“軸心國”。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於5月25日宣佈廢除三國公約。同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軸心國集團滅亡。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向共產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也就是說,軸心國結盟的政治基礎是反對共產主義,在意識形態上是與蘇聯相對立的。蘇聯在一開始基本上是不可能加入該集團的。從納粹黨的政治意圖上,希特勒也是把斯拉夫人看作劣等民族的,是高等種族雅利安人的奴僕而不是盟友。但是歷史的弔詭之處就在於,蘇聯還真差點就和反對共產主義的軸心國結盟了。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與日本在德國柏林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確立了三個軸心國的同盟關係。同年10月,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寫信給斯大林,稱德方希望將蘇聯拉入軸心國集團,建立“四國同盟”。斯大林遂派遣莫洛托夫前往柏林談判。德方提供了“四國條約”草案,要求蘇聯只能向國土以南的印度洋方向擴張。斯大林同意簽署條約,但同時要求將土耳其、保加利亞也劃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中。希特勒對此十分不滿,於是不再給予蘇方答覆。1941年4月13日,斯大林為避免遭受德國和日本兩面夾擊,在莫斯科同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簽署了《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相互承認雙方的勢力範圍,並承諾在對方的戰爭中保持中立。因此,蘇聯雖然沒有最終加入軸心國,卻與軸心國的核心成員日本達成了中立協議,直到二戰的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