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製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製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說:“那燒製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製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製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訊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讚歎。他走到壁前,仔細欣賞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龍,從東到西,一條龍一條龍地觀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頭上冒著汗,腿有些發軟。那乾隆來回看了三遍,真是從心裡喜歡,連連稱讚馬德春的手藝高超,並重賞了他五百兩銀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馬德春那顆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要問馬德春為什麼提著心呀,那是因為他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
原來為了補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馬德春費盡了心機。他用了兩天兩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塊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條龍,並在乾隆帶著王公大臣前往觀看的頭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裝上,這要是讓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機會遊覽,來到九龍壁前,從東邊數第三條白龍的身上有一塊琉璃瓦就是當年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細地瞧一瞧。
故宮的故事二:城牆與故宮的故事
都城一定有兩樣東西,城牆、皇宮。北京能看到的最早的城牆是元朝的,離現在800多年。在北三環外邊,挺長一截,可惜沒有元朝的時候那麼高了,當時有16米高,現在也就6米左右,因為元朝的城牆是土做的,時間一長,不成樣了。當時的城牆下邊有24米寬,上面有8米寬,能跑馬車的。
時間長了,很多東西會變樣。北京有個後海,是一個小湖,周圍是酒吧區,很熱鬧。跟後海連著還有一個特小的湖,太小,都快不能叫湖了,得叫池子。
這個池子在元朝的時候是大運河的最北頭,這池子裡的水,一直向南通到杭州。真要是哪條魚有勁兒的話,它能從杭州游到這個池子來。
不管魚來不來,船是要來的,這個小池子,在元朝叫西海。別看西海現在小,當年可不小,元朝的時候,是個大碼頭,往北京送糧食的船都停西海,都是大船,一艘一艘地排著,氣派著呢。
後來有了汽車、火車,不用船運糧食啦,西海沒什麼用,氣派勁兒就過去了。再後來修路蓋房子,慢慢就把西海擠成小湖了,可惜吧?
還有更可惜的呢。西海北邊現在是北二環,大寬馬路,以前可不是路,是城牆,北京的古城牆。60年前,北京的一圈古城牆都還在呢,當時蓋房子缺磚頭,就拆城牆取磚,再後來修路,覺得城牆礙事,全給拆了,可惜死了。那可是重要文物,要是留著這一圈城牆,北京就更有古城味道了。
也不是一圈城牆全沒了,有一小截留下來了。當時拆城牆的時候,拆到城牆的東南角,拆不下去了。這一截城牆不光是城牆,還是很多人家房子的牆。有些蓋不起房子的人,就在城牆邊,靠著城牆支棚子住著,拆城牆,就把人家住的棚子給拆了。
這一片城牆底下住的人太多,所以這截城牆居然就沒拆。其實這一截城牆在當時不是最好的,要真想留一截,根本排不上它,還偏就是這一截,因為這個很奇怪的原因留下來了。
現在這一截城牆可值錢了,北京專門建了個明城牆遺址公園保護它,去這個公園,就是去看這一截古城牆。
這截城牆的邊上,有個城樓,北京話叫“城門樓子”。當時北京不是被一圈城牆圍著嘛,有城牆就得有門,一圈城牆開著好多門呢。
北京現在很多地方還叫門,什麼安定門、永定門、朝陽門,西直門。這些門當時真的是門,城牆的門,有門的地方就有城門樓子,造城門樓子是為打仗用的,這兒派兵守著,敵人一來,把門關上,從上邊放槍放箭,守住城門。
這截明城牆的邊上,當時也有個門,叫東便門,東便門的城門樓子,跟城牆一起被儲存下來了。不過不是整個的,是一部分,角樓,打仗時射箭用的,也叫箭樓。雖然只是個角樓,你去看看就會發現,就這角樓,也好幾層呢,又高又威武。
這個角樓,當年八國聯軍攻過,角樓的牆上,還被八國聯軍士兵刻過字。誰誰誰,1900年幾月幾日,到過這裡,英文的。這些字還在呢,玻璃封著,可以參觀。
剛才說,都城必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城牆,還有一個是什麼?對,皇宮。講北京,不能不講故宮。明朝清朝,住過好幾十個皇帝的故宮,紫禁城。
故宮相當大,以前、現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有多大?900多個建築。這些建築有多少個房間?以前傳言是9999間半,實際上後來專家去數,是8700多間,沒找著那半間在哪。就是這8700多間,如果某個皇帝生下來就每天住一間的話,要都住一遍也得住到24歲。
故宮最有味道的地方,是它的中軸線。故宮裡邊有皇帝辦公用的三大殿,皇帝睡覺用的後三宮,還有皇帝玩兒的御花園,包括前後兩個大門,中央都在一條線上,直直的南北線,東西兩邊對稱展開。有這麼一條線,故宮就顯得大氣、嚴整。
這條線不光在故宮裡,還南北延長,成為整個北京市的中軸線,天安門廣場在這條線上,北邊的安定門和南邊的永定門也在這條線上。鳥巢和水立方建在這條線的兩側。北京城的大氣、雄偉,靠的就是這條線。
這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製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製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說:“那燒製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製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製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訊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讚歎。他走到壁前,仔細欣賞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龍,從東到西,一條龍一條龍地觀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頭上冒著汗,腿有些發軟。那乾隆來回看了三遍,真是從心裡喜歡,連連稱讚馬德春的手藝高超,並重賞了他五百兩銀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馬德春那顆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要問馬德春為什麼提著心呀,那是因為他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
原來為了補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馬德春費盡了心機。他用了兩天兩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塊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條龍,並在乾隆帶著王公大臣前往觀看的頭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裝上,這要是讓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機會遊覽,來到九龍壁前,從東邊數第三條白龍的身上有一塊琉璃瓦就是當年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細地瞧一瞧。
故宮的故事二:城牆與故宮的故事
都城一定有兩樣東西,城牆、皇宮。北京能看到的最早的城牆是元朝的,離現在800多年。在北三環外邊,挺長一截,可惜沒有元朝的時候那麼高了,當時有16米高,現在也就6米左右,因為元朝的城牆是土做的,時間一長,不成樣了。當時的城牆下邊有24米寬,上面有8米寬,能跑馬車的。
時間長了,很多東西會變樣。北京有個後海,是一個小湖,周圍是酒吧區,很熱鬧。跟後海連著還有一個特小的湖,太小,都快不能叫湖了,得叫池子。
這個池子在元朝的時候是大運河的最北頭,這池子裡的水,一直向南通到杭州。真要是哪條魚有勁兒的話,它能從杭州游到這個池子來。
不管魚來不來,船是要來的,這個小池子,在元朝叫西海。別看西海現在小,當年可不小,元朝的時候,是個大碼頭,往北京送糧食的船都停西海,都是大船,一艘一艘地排著,氣派著呢。
後來有了汽車、火車,不用船運糧食啦,西海沒什麼用,氣派勁兒就過去了。再後來修路蓋房子,慢慢就把西海擠成小湖了,可惜吧?
還有更可惜的呢。西海北邊現在是北二環,大寬馬路,以前可不是路,是城牆,北京的古城牆。60年前,北京的一圈古城牆都還在呢,當時蓋房子缺磚頭,就拆城牆取磚,再後來修路,覺得城牆礙事,全給拆了,可惜死了。那可是重要文物,要是留著這一圈城牆,北京就更有古城味道了。
也不是一圈城牆全沒了,有一小截留下來了。當時拆城牆的時候,拆到城牆的東南角,拆不下去了。這一截城牆不光是城牆,還是很多人家房子的牆。有些蓋不起房子的人,就在城牆邊,靠著城牆支棚子住著,拆城牆,就把人家住的棚子給拆了。
這一片城牆底下住的人太多,所以這截城牆居然就沒拆。其實這一截城牆在當時不是最好的,要真想留一截,根本排不上它,還偏就是這一截,因為這個很奇怪的原因留下來了。
現在這一截城牆可值錢了,北京專門建了個明城牆遺址公園保護它,去這個公園,就是去看這一截古城牆。
這截城牆的邊上,有個城樓,北京話叫“城門樓子”。當時北京不是被一圈城牆圍著嘛,有城牆就得有門,一圈城牆開著好多門呢。
北京現在很多地方還叫門,什麼安定門、永定門、朝陽門,西直門。這些門當時真的是門,城牆的門,有門的地方就有城門樓子,造城門樓子是為打仗用的,這兒派兵守著,敵人一來,把門關上,從上邊放槍放箭,守住城門。
這截明城牆的邊上,當時也有個門,叫東便門,東便門的城門樓子,跟城牆一起被儲存下來了。不過不是整個的,是一部分,角樓,打仗時射箭用的,也叫箭樓。雖然只是個角樓,你去看看就會發現,就這角樓,也好幾層呢,又高又威武。
這個角樓,當年八國聯軍攻過,角樓的牆上,還被八國聯軍士兵刻過字。誰誰誰,1900年幾月幾日,到過這裡,英文的。這些字還在呢,玻璃封著,可以參觀。
剛才說,都城必須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城牆,還有一個是什麼?對,皇宮。講北京,不能不講故宮。明朝清朝,住過好幾十個皇帝的故宮,紫禁城。
故宮相當大,以前、現在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有多大?900多個建築。這些建築有多少個房間?以前傳言是9999間半,實際上後來專家去數,是8700多間,沒找著那半間在哪。就是這8700多間,如果某個皇帝生下來就每天住一間的話,要都住一遍也得住到24歲。
故宮最有味道的地方,是它的中軸線。故宮裡邊有皇帝辦公用的三大殿,皇帝睡覺用的後三宮,還有皇帝玩兒的御花園,包括前後兩個大門,中央都在一條線上,直直的南北線,東西兩邊對稱展開。有這麼一條線,故宮就顯得大氣、嚴整。
這條線不光在故宮裡,還南北延長,成為整個北京市的中軸線,天安門廣場在這條線上,北邊的安定門和南邊的永定門也在這條線上。鳥巢和水立方建在這條線的兩側。北京城的大氣、雄偉,靠的就是這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