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七沙沙

    展開全部

    沒有吧

    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享年44歲。  軍事家,優秀的騎兵統帥。字佛狸,鮮卑族拓跋部人。北魏泰常八年 (423)十一月即皇帝位。他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為謀臣,把握作戰時機。他非常善於使用騎兵,並且開創了騎兵閃擊戰的雛形。他從即位之初,便整治吏治,勵精圖治,先後攻滅北燕、北涼,討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取南朝劉宋的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等地,統一了中國北方。兵伐漠北高原,大破柔然,後者成為威震歐洲的阿爾瓦人。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決策果斷,部署周密,講究戰法,指揮靈活。或分道並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因而多獲勝利。始光四年 (427),他率軍攻赫連夏,發生了非常著名的北魏攻夏統萬城之戰,這是一場空前的“騎兵攻城”的戰例,備受後世的軍事家們所推崇。太武帝生活也十分清儉,討厭奢華。在進入統萬城之後,拓跋燾見夏國皇宮富麗堂皇,大發雷霆:“豎子之國,竟敢如此濫用民力!怎能不滅亡!” 後來,群臣進諫,希望太武帝能夠重修統萬城,並裝飾北魏宮殿。拓跋燾不以為然,說:“古人說得好:‘在德不在險。’赫連勃勃造了那麼堅固無比的統萬城,最後不還是被朕攻滅,國破家亡。如今天下還沒有平定,朕更需要人力上戰場去da仗,而不是發動老百姓去建造房屋城牆。”而作為國本的軍事上的開銷,拓跋燾則絕不吝惜。至此,拓跋燾已經打敗了當時中原之地的最大勁敵。之後,他又討滅山胡,降伏鄯善,向西遠逐吐谷渾。公元431年,夏國滅亡。公元436年,北燕滅亡。  公元439年,拓跋燾進軍北涼都城姑藏,北涼滅亡。從而結束了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北方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北方,至此,使中原老百姓的生活得以安定下來。  在向東西擴張的同時,北魏也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脅。拓跋燾十二歲便遠赴河套保衛長城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始光元年(公元 424年)八月,太武帝拓跋燾(公元 408—452年)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大檀率 6萬騎兵進犯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拓跋燾率軍赴擊,被柔然軍團包圍50餘圈。左右大懼,但見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軍心這才穩定下來。北魏射殺柔然大將,柔然乃退。公元425年,因為戰事剛剛過去不久,雙方都在休整部隊,拓跋燾於是放棄了全面的休整,突襲柔然,大破柔然軍隊主力。從此,拉開了北魏對柔然的戰略大反攻的序幕。  拓跋燾13次率軍進攻柔然。尤其是429年,拓跋燾分兵兩路,取道黑山(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和大娥山,大舉攻打柔然。東路由拓跋燾親自率領輕騎軍長途奔襲,出奇制勝,很快就抵達慄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柔然的軍民個個嚇得大驚失色,拓跋燾領軍縱深穿插,俘虜敵軍甚眾。自此,柔然勢力削弱,為穩定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柔然可汗遠遁,北方邊塞得以安靜。  他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於是拓跋燾又擊潰高句麗、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餘里。430年,南朝的劉宋皇帝劉義隆北伐,北魏將士王慧龍、韓延之、司馬休之等人率軍頑強抵抗,擊退了劉宋。450年,宋文帝急於求功,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在進軍初其的時候很順利。但是到了十月,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下反攻:10月末:“冬十月癸亥,車駕(拓跋燾)止枋頭。(拓跋燾)詔殿中尚書長孫真率騎五千自石濟渡,備玄謨遁走。乙丑,車駕濟河。玄謨大懼,棄軍而走。眾各潰散,追躡斬首萬餘級。器械山積。帝遂至東平。蕭斌之棄濟州,退保歷城。(拓跋燾)乃命諸將分道並進:使徵西大將軍、永昌王仁(拓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長孫翰的兒子)趨馬頭,楚王建(拓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拓跋那)自青州趨下邳。”11月:“劉義隆魯郡太守崔邪利率屬城降。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壬子,次於彭城,遂趨盱眙。”12月:“劉義隆將軍胡崇之等率眾二萬援盱眙。燕王譚(拓跋譚)大破之,梟崇之等,斬首萬餘級,淮南皆降。是月,永昌王仁(拓跋仁)攻懸瓠,拔之,獲義隆守將趙淮,送京師斬之。過定項城,及淮西,大破劉義隆將劉康祖,斬之,並俘虜將軍胡盛之、王羅漢等,傳致行宮。癸未,車駕(拓跋燾)臨江,起行宮於瓜步山。永昌王仁(拓跋仁)自歷陽至於江西,高涼王那(拓跋那)自山陽至於廣陵,諸軍皆同日臨江,所過城邑,莫不望塵奔潰,其降者不可勝數。” 至此,拓跋燾實現了“飲馬長江”的志願,而劉義隆只落得“倉皇北顧”。拓跋燾五路遠征軍直達長江北岸,其中,拓跋燾親自率領的北魏主力兵抵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與劉宋首都隔江相望,使得南朝大為震動。其他各路也先後到達江淮一帶。但魏軍還不具備渡江滅亡南朝的條件,並且北方人不習慣南方氣候,軍中士卒多染病,魏軍在江邊掠民燒屋後退軍

    補充回答: 不過他在對宋的戰爭中,雖然大勝,但使軍民疲憊,並且遠征也消耗了較多的財力物力,將士染病,儘管相對於南朝來說,北朝的各項損失是非常少的,但是很多優秀將士在回到北朝之後,重病不起,使得“華人怨恨”。450年,失敗後的劉宋不僅輸掉了戰爭。也輸掉了苦苦積累的小康盛世。也輸掉了國運。兩個年紀相仿(劉義隆比拓跋燾大一歲)的皇帝終於在最終分出了高下。也為後世北強南弱的歷史趨勢奠定了基礎。  拓跋燾滅佛,在北魏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國封建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太延四年,太平真君五年和七年,他三次下詔打擊佛教,要全國各地碎佛像、焚佛經、誅殺僧侶。不負擔賦稅,徭役的僧侶人數膨脹,就會大大減少政府的財政收入;寺、塔、經、像的增多,是社會人力,物力的極大浪費。這與拓跋燾大力提倡發展生產、節約開支,增加物質財富,保證軍國費用的方針政策相牴觸。在拓跋燾大力提倡“文教”,要以儒學“一齊政化”、“政齊風俗”的情況下,他認為讓“虛誕不經”的“胡人”的佛教廣為流傳,只會招致“禮義大壞”、“天常大亂”、“王法廢而不行”的惡果。因此,拓跋燾要堅決打擊佛教,是很自然的了。拓跋燾崇儒滅佛,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序。不過,由於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的滅佛運動,沒有過去的可以借鑑的經驗,所以拓跋燾的北魏政府採取的手段過硬,程度有些過於激進,但是這也給以後的反佛鬥爭以深刻影響和寶貴經驗。  拓跋燾取得北挫柔然,南敗劉宋,消滅中原割據勢力的勝利而統一北方,除憑惜其祖父,父親給創立的基礎外,他自己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軍事、經濟、政治措施,更是重要因素。  拓跋燾賞罰分明,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拓跋燾成年後,頗識事體,生活十分清儉,討厭奢華。儉樸耐苦,而賞賜功臣絕無吝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汁是什麼調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