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0595751616

    蘇北【灌河流域暨新安鎮】汪氏淵源錄

    灌河位於江蘇省北部,連雲港市南端,流域面積大約8000平方公里,包括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四市中的灌南、灌雲、響水、漣水、沭陽、濱海、阜寧、淮陰、泗陽、宿豫等10個縣區,它是蘇北人民切切實實的母親河,孕育著流域內的1000多萬灌河兒女。其中,也包括居住在這裡的數十萬汪氏兒女。

    在過去的幾百年,汪氏兒女在蘇北各姓氏中具有無可替代的,無可抗衡的重要性,對地方的穩定和繁榮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提到蘇北的汪氏兒女,就不能不提到灌南縣新安鎮,新安鎮是灌河流域乃至整個蘇北最重要的城鎮之一,也是汪氏後裔在蘇北的最主要居住地,新安鎮建鎮初期四大姓氏是汪王程趙,汪氏排在第一位,在蘇北另一個重鎮漣水縣高溝鎮,當初的三大姓氏是汪鄭徐,汪氏也排在第一位。從這兩個蘇北重要城鎮人口的數量可觀汪氏人文力量在當地的重要性,及其汪氏後人在蘇北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

    至於汪氏兒女如何能在蘇北這片土地生存發展,茁壯成長,其間,各自又有著怎樣的淵源,由於目前資料欠缺,現在尚不能完全給出準確答案,不過,我非常願意就本人已經瞭解的相關知識,就灌河流域的歷史因素綜合汪氏淵源給大家一些不成熟的分析。

    遠追華廈五千年文明,我們汪氏源遠流長,公元前2717年時出生的軒轅黃帝,是我們汪氏人的遠追始祖,黃帝傳2千餘年,歷夏商周至春秋,經周文王姬昌,周公旦,再傳至潁川侯姬汪,姬汪生於公元前573年,乃魯成公姬黑肱(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次子,相傳出生時左手水文右手王文,合成汪字遂以為名。姬汪傳挺再傳誦,誦以姬汪之名為別姓,遷居平陽府,後世以平陽為郡望的原因也就出在此處,汪誦乃汪氏人開宗闢代之祖,後世稱為三世祖,追姬汪為一世祖,挺為二世祖,由此成其後二千五百餘年汪氏計世祭祖的開端。

    我們汪氏之所以至今能保持著脈絡分明,世系清晰,傳承了一百多世卻條理依然,在當今所有姓氏當中屬非常少見的情況,這個中原因不能不提到我們的兩位先祖,三十一世祖汪文和,四十四祖汪世華,文和公在東漢獻帝時便封龍驤將軍,公元197年,中原大亂,文和公南渡,遷族至新安江畔,孫策表授會稽令,封淮安侯,遂而考定譜牒,追溯其祖考溯至穎川侯,凡三十世,且詳記德行、官爵、墓塋於各代之下。這是汪氏之譜牒自此詳細的根本。世華公因後世子孫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改單字華,稱華祖,唐太祖李淵詔授他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上柱國,封越國公,食邑三千戶。華祖在歙時,祭祖溯源,追尋祖脈,給後世留下了更為清晰的宗代脈絡世系圖表。

    我們汪氏後人能在蘇北得以生存發展,究其源頭,既有著複雜的歷史因素,也代表著他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嚮往。但因他們的遷徙軌跡不盡相同,各有原因,在這裡,也只能作一個大概的分析,追尋他們群體遷居的成因。

    且以灌河流域所屬灌南縣新安鎮汪氏人遷徙軌跡為例,以一斑尋全貌。新安鎮的歷史很年輕,建鎮至今不過數百年,在數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茫茫海域。灌河這片土地最古老的稱謂是東海上,據《淮安府志》記載:新安鎮以及周邊地區在一萬五千年前是古海岸的沙堤,生活著古脊椎動物。一萬年前,“淮海古猿”進化為人類。六千年前,譚蘆大地震震出了大伊山、小伊山、伊蘆山和朐山聯成一體,在它的西和南部形成方圓一百八十里的碩項湖,湖南一隅即有先民居住於此,生息繁衍。《淮安府志》所記載的湖南一隅應在新集高溝一線之南,最早的居民也應該包括東夷人的後裔。

    據宗親“新安老哥”考證,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部族進行了涿鹿之戰,戰敗的蚩尤部落則退居東海一隅,成為在這片土地生活的最早民眾。 當然,最早的東夷人或只是藉助一些孤立的小島過遊擊生活,(大陸已經容不了他們)或是他們以後逐漸退化,融入了炎黃大家庭,或是因為生活的困窘,天災人禍等因素而使他們逐漸的消失,滅亡。總之,在後來千百年的歷史記敘中,基本沒有詳細記載東海上的人煙,或許他們確實不在了,在浪漫主義思潮裡唯有神話色彩,如“煙波渺茫信難求”。

    灌河流域第二批大移民是在2000年前李廣利封海西侯時,或許李廣利並沒有對這片土地有自己的認識,但卻隨之遷徙來了一部分民眾,不過,那時的灌河水系還沒有成型,包括高溝鎮新安鎮在內的大部分地區還在廣大的水域中,碩項湖煙波浩渺,古海岸還沒遠去。海西故國的遺址在如今的灌南縣新集鎮,在隨後的千百年間,受地表環境的變遷,黃河多次奪淮的影響,淤積了大量的沙土,終使新安鎮這片土地成為人類居住和生存的風水寶地,而時間也已推移到了元末明初。

    當然,前兩次人口的遷移並沒有在灌河流域留下大的痕跡,依舊是野草荒漠,煙波浩瀚,人跡寥寥,這是因為在李廣利封侯後的一千五百餘年裡,荒蕪處自然災害最為人難抗,再有數不清的戰爭也影響到了這裡,可以說在那戰火連連的時代,匪盜猖獗,天災人禍與自然所帶來的威懾,使這片土地的原有居民遭到了磨難,日漸減少,或遷移或被周邊所同化,古海西郡的治所在現在的漣水縣(漣水的古稱很多),民眾必然向郡所靠近,荒蕪處也就再難見荒涼人了,天高皇帝遠過著神仙般生活的故事基本都是神話傳說裡出現的情節,可以說在海西這片土地上的人煙是少之又少。記得唸書時,曾有歷史老師對我們講過,戰爭所帶來的災難是古時人口變動,減少的一個重大因素。

    灌河流域乃至整個蘇北最大批次的移民,也是至今影響蘇北民眾話題的乃是源自明朝洪武年間事件,史稱為“紅蠅趕散”。這也是朱元璋立足南京後,為鞏固新政權所採取的一個非常手段。

    據傳在1370年8月,朱元璋對身邊近臣說:地方民風非常奢侈,富民的衣食住行,竟然和公卿貴族一樣,暴殄天物,不惜糟蹋。

    言下之意需要整治,須打擊,其實,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報復蘇杭一帶的王府士紳民眾對張士誠的擁戴所採取的藉口,為鞏固大明政權,對斬殺不服民眾的行動找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民間曾有天上下白麵的故事,便是針對朱皇帝此話的延伸,當然此故事的結尾自然是民眾流離失所,逃荒要飯,朱元璋之語也成了引發“洪武趕散”(又稱為紅巾趕散”“紅蠅趕散”)的導火索。

    此後,“蘇州閶門”一帶民眾被盡數遷移,其中有一大部分其他地方民眾為了避災,皆冒名頂替為蘇州閶門人。朱元璋起殺機要殺戮這部分所謂的奢侈民眾時,身邊一位近臣進諫並自稱來自閶門,(原因還可探討,總之達到目的)求得朱元璋對閶門人的赦免,改為移民。而私下民眾皆被告知以閶門人身份移民可以免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親子關係好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