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還留

    首先說為什麼臺灣晶片比大陸領先很多呢?我個人覺得主要是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臺灣晶片業比大陸發展得早;二是臺灣晶片業發展不受限。下面我來具體說下這兩個情況。

    說起臺灣晶片就不得不說臺積電,而臺積電正是由張忠謀所創。1987年,張忠謀創立了臺積電,在當時幾乎沒什麼人看好他。但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在張忠謀眼裡,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在當時,全世界半導體企業都是一樣的商業模式。Intel,三星等巨頭自己設計晶片,在自有的晶圓廠生產,並且自己完成晶片測試與封裝,這在當時幾乎是全能而且無可匹敵。在大家看來,張忠謀做這塊,利潤有限,而且發展空間也小。但是張忠謀獨具一格開創了晶圓代工模式,他當時聲稱“我的公司不生產自己的產品,只為半導體設計公司製造產品。”要知道,這在當時是一件很難想象的事情,因為那時還沒有獨立的半導體設計公司。

    然後看下臺積電的發展情況。截至2017年3月20日,臺積電市值超Intel成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 2018年6月5日,董事長張忠謀宣告正式退休。2018年7月19日,全球同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釋出,臺積電排名368位。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實驗室釋出《2018世界品牌500強》榜單,臺積電排名第499。2019年7月,日本宣佈限制三種半導體材料,臺積電未雨綢繆,也開始排查供應鏈風險,成立了由晶圓廠、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及質量管理等單位組成的小組,首先協助臺積電的供應商就潛在的風險制定運營可持續計劃,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2019年10月,在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排第19位。2020年5月10日,“2020中國品牌500強”排行榜釋出,臺積電排名第80位。從以上發展歷程來看,當初張忠謀所謀劃的一切,都算是未卜先知,時至今日才知道他當年的佈局的創立臺積電是多麼的正確。

    再看看大陸的發展情況。大陸晶片發展,最受關注的非中芯國際莫屬。而中芯國際是張汝京於2000年4月於上海創立。說起張汝京是挺有故事的一個人,以後在其它文章裡再說他吧。CEO張汝京於2009年11月10日因個人原因宣佈辭職,同月王寧國出任新Quattroporte兼CEO。中芯國際自建立以來,已經成長為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水準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晶片代工企業。

    二、晶片發展受限問題

    大家都知道因為政治原因,臺灣晶片一直可以在全球各地買買買,完全不受各種限制和影響。而大陸就不一樣了,前有中興被美製裁,並且罰款13億美金;後面又是華為被美製裁,但華為跟中興不同。兩者不同的原因是,華為的自身科技技術和創新佔比比中興高,而且華為在全球的科技專利這塊又處在領先地位。所以華為在被制裁後,表現雖然低調,但完全體現了中國太極的精髓“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美對華為的制裁,只是促使華為加快發展,讓華為更多的“備胎”轉正而已。

    所以通過兩地發展時間和受外界受限影響下,兩地的晶片發展呈現出了不同的發展進度。目前綜合來看,雖然大陸在建立晶片企業時間上,晚了臺灣13年,但在晶片領域的技術上只落後臺灣3-5年左右。隨著國家和各領域專家的攻關,相信晶片技術的追趕只是時間問題而已。畢竟“人大力量大”的理論在任何領域上都說得通,而且早在“兩彈一勳”時就已經見證了。只要國家重視並奮起直追,我有預感,最多五年內就能追平。具體如何,還是交給時間來見證吧。

  • 2 # 易飛鵲

    原因就是,臺灣省的晶片製造企業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晶片製造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非常紮實的技術積累。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縱觀發達國家的晶片史,是需要較長時間的起步時期,才能進入自發成長(盈利)的階段。

    臺灣省的晶片製造業發展史:

    在1960年之後,臺灣省抓住了晶片產業的機遇,吸引外資來到臺灣建廠,臺灣晶片製造業開始起步。

    1973年,臺灣省開始要求產業轉型升級。工研院電子研究所就在這個背景下成立了。該所的建立,標誌著臺灣省開始扶持半導體產業。

    80年代末,在工研院院長張忠謀(後臺積電董事長)的建議下,臺灣省選擇以晶圓代工的方式進入晶片製造行業。現在來看,這種選擇是正確的!

    大陸地區晶片的發展情況

    六七十年代,大陸處於你懂得的歷史時期,根本沒有精力來發展晶片製造業。國家也沒有經濟實力來扶持晶片製造這一超級燒錢的行業。

    直到2000年以後,國家有錢了,也意識到了晶片製造業的重要性,這才開始在政策上和資金上扶持。

    2014年,國務院釋出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標誌國家開始大規模地扶持晶片製造業。

    綜上所述,我們在2000年才開始做臺灣省80年代後期在做的事,技術落後也就不難理解了。

  • 3 # 中華魯濰鄭

    臺積電起步早,投入早,投入大這是前幾年的優勢,但是現在這些優勢大陸做到更好,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趕上甚至超越臺積電,尤其是放開了光刻機,大陸一定會走在世界的最前端。

    說起晶片代工領域,眾所周知這也就反應了晶片製造水平,並且是臺積電的天下。畢竟臺積電一家企業就撐起了晶片代工的半邊天,差不多一家獨攬50%的代工訂單。

    那麼中國大陸的代工企業相比於中國臺灣,會落後多少呢?如果用時間來算,我覺得起碼落後4年,而如果用份額來算,中國大陸代工訂單份額差不多是臺灣的十分之一。

    先說技術落後4年這件事情,國內技術最先進的晶片代工企業是中芯國際,目前掌握的技術是28nm製程,預計將在今年內完成14nm晶片的量產。

    國內第二大代工企業是華虹半導體,去年12月份量產了28nm的晶片,14nm的晶片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訊息。

    而臺積電於2015年就能夠量產14nm的晶片,2020年要量產5nm的晶片了,所以說落後4年多一點都沒有誇張。

    再說份額方面,根據近日拓墣產業研究院的資料,2019年一季度全球前10大晶片代工企業中,中國臺灣佔4家,中國大陸佔2家。

    而這4家臺灣企業在所有代工訂單中的份額約為59%,一季度總營收為86億美元左右,而兩家中國企業的份額約為6%,總營收約為8.7億美元,不是10倍是什麼?

    那麼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關鍵的可能是一直以來美國沒有對中國臺灣進行晶片技術封鎖,反面鼓勵臺灣發展半導體技術,而對大陸進行了技術封鎖。

    但大家都清楚,隨著製程的進步,目前也就只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還在繼續追求先進的製程,而像格芯等都不再去研究10nm以下的晶片了。

    所以雖然中國大陸目前落後這麼多,但假以時日,追上來肯定是沒有一點問題的。畢竟目前國內有1000多家IC設計企業,而光刻機也不再禁售了,那麼這麼大的需求必然會推動製造業的發展。

  • 4 # 碼農科普君

    我們知道晶片產業是一個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的行業。

    目前,臺灣晶片代工業比大陸領先主要有下面兩個因素:

    臺灣本身的實力和努力大陸晶片業的國際環境臺灣本身的實力和努力臺灣的實力

    臺灣以一省之力,和大陸的GDP佔比一直很高,一度甚至達到了將近一半,直到2010年以後,這個比重才慢慢開始下降。所以說,臺灣是有實力對晶片業進行持續、大量的投入的。

    計劃擬定後,當時在美國的一批臺灣青年才俊,放棄在美國工作的機會,回臺灣加入工研院,投身積體電路引進計劃中,並由他們擔任赴美國RCA公司取經團的領隊。現在,這些取經團的年輕人都已經成為中國臺灣電子科技業中重量級人物,比如,臺積電副董事長的曾繁城,臺聯電董事長的曹興誠等。

    1985年工研院邀請曾任TI全球副Quattroporte的張忠謀,擔任工研院院長。中國臺灣第一座6吋積體電路實驗工廠即於1986年正式完工。在張忠謀的建議下,臺積電首創專業晶圓代工模式,臺積電很快發展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晶圓代工廠。

    大陸晶片業的國際環境

    我們知道,冷戰結束前,世界一直處於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當中。由於各種原因,我們是處於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因此,從新中國成立開始,西方就開始限制大陸引進先進的晶片半導體技術和裝置,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巴統協議》和《瓦森納協定》。

    《巴統協議》

    巴統即巴黎統籌委員會,是1949年由美、英、法、德、意等17個西方國家成立的組織,目的是為了限制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這17個國家當時擁有最強最厲害的電子半導體技術。巴統成立以後,嚴格的限制電子器件計算機,電信與資訊保安等多項技術,直到蘇聯解體後巴統這個組織逐漸失去存在價值。大陸在1991年後才能趁這個時機引進國外很多先進的裝置。

    《瓦森納協定》

    1996年美國又召集32個資本主義國家,包括巴統的16個老成員聯合簽署《瓦森納協定》,這份協定又嚴格控制了高新技術的出口。

    中國的高新技術一直以來被這兩條協議壓著,導致中國很多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卡脖子”。

    半導體行業就是受這兩條協約限制的其中一個,中國一直以來依靠進口半導體晶片,直到幾年前中國半導體才逐漸形成框架。當時這個時候已經失去先機,對手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技術走在前頭。好在中國一直沒有放棄自研道路,近期在半導體行業實現不少突破,成功交付了製造晶片所需的核心裝置光刻機,雖然中國產光刻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現在,美國又開始對大陸進行貿易戰,其目的就是阻止大陸的包括半導體技術在內的高科技的發展。

    好在,現在大陸實力已經今非昔比,GDP坐二望一,工業體系世界上最全,最重要的是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化。我們現在是有實力對半導體行業進行長期大量投入的,國家最近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及建立了好幾個投資基金,專門對高科技行業進行不斷的投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迎頭趕上,擁有先進的半導體相關技術。

  • 5 # 肇俊武

    臺灣晶片代工業以臺積電為代表,的的確確比大陸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晶片代工業領先很多,比三星、英特爾也領先不少。但是,在晶片設計、製造、封測這3個代表性環節中,只是製造比大陸領先很多。

    臺灣領先很多的原因複雜,而大陸被領先則另有深層和慣性的原因。

    1 起步早只是臺灣晶片代工業領先大陸的獨有因素

    臺積電成立早於中芯國際。臺積電是在1987年,中芯國際是在2000年,差了13年,這個時間差距不小。相似的例子和佐證是 ASNL公司成立於1984年,上海微電子成立於2002年,相差18年,是更大的時間差距,在光刻機技術上則是ASML領先上海微電子更多。

    華為海思成立晚於聯發科。海思半導體是在2004年,聯發科是在1997年,差了7年,海思晶片設計技術水平比聯發科高多了,不是一個量級的,與高通、蘋果以及三星有一拼。相似的例子和佐證是中微半導體同海思半導體一樣,也是成立於2004,至今才有16年曆史,刻蝕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據報道5nm的已經量產,正在研發3nm的,美國因此而立刻撤銷了刻蝕機的出口限制;相反的例子則是紫光展銳成立於2014年,分別晚於海思半導體和聯發科10年、17年,比之2者,晶片設計水平分別低太多、低很多。

    長電科技成立早於日月光。前者是在1972年,後者是在1984年,差了12年,前者的晶片封測技術水平略低於後者,2019年的世界排名則是前者第三、後者第一。

    2 不被外部封鎖並非是臺灣代工業領先大陸的獨有因素

    臺積電可以買來荷蘭ASML最頂尖的EUV極紫外光刻機。據報道,一次可以買7臺。中芯國際則1臺也不可以,雖然早在2018年5月就訂購了,由於美國的阻撓,至今還沒有到貨。

    中芯國際並不是完全被封鎖。據報道已經買到和使用ASML的含有美國技術DUV光刻機來量產14nm工藝晶片,其實,中芯國際還使用了另外一些美國技術、產品、裝置,這是中芯國際親口說明的。正是由於未能實現去美國化,中芯國際面臨著可能不能再給華為代工晶片的局面,即便是擁有了全球頂尖光刻機。據報道,大陸半導體行業中的企業都使用了美國技術、產品和裝置,都面臨著去美國化的艱鉅任務,道路漫長,尤其是在製造中國技術的世界先進水平光刻機上。

    3 臺灣晶片代工業比大陸領先一定是由於綜合性原因

    起步晚很多未必就被領先很多。高通成立於1986年,早於海思半導體18年,卻並沒有領先很多,而海思半導體能夠這樣,一定與背後的華為是怎樣的一個公司有莫大關係。由此,可以想到中芯國際和上海微電子成立分別晚於臺積電和ASML13年、18年卻被領先很多,一定是由於在哪些方面與華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反過來看,起步早則甚至有連領先以至先進都做不到的,聯發科就差不多是這樣的一個企業,不正常,相形之下,長電科技和中微半導體2家卻都接近於正常了,是不是由於做出了正常甚至是超常的努力?肯定不是一句所分工的環節科技含量相對低就能解釋清楚的,更不是唯一的解釋。

    臺灣包括晶片代工業在內整體佈局在總體上比大陸早這個原因不可忽視。已知,基於專業化的產業整體一體化的先發作用至關重要。在佈局上,本來長電科技成立比日月光還早,差了1個年代,然而,最先跟上長電科技的中芯國際則差了3個年代,而臺積電的成立只比日月光晚了3年,與華為的成立同年;即便是比日月光成立晚了13年的聯發科,也早於紫光展銳13年,但紫光展銳比長電科技卻晚成立了42年,這個時間差距太大了,好在這中間海思半導體成立了。結果是,迄今為止,臺灣晶片產業鏈只比大陸落後了1個環節,即晶片設計。

    大陸晶片業在“被選擇性封鎖”情況下沒領先臺灣有深層次和一貫性的原因。人家的頂尖裝置買不來,自己也沒造出來,結果是光刻機制造廠制約了自我的發展,又制約了晶片代工廠的發展,晶片代工廠於是制約了晶片設計廠的發展,晶片設計廠則制約了中國產高階手機的發展。如前所述,原因是綜合的,但其中顯然有沒認識到與臺灣在國際環境和條件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個原因,臺灣得天獨厚,而在根本上,是由於沒有認識到或者沒重視起美國及其技術這個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制約因素所具有的現實和長遠危害性。

    回答完畢,感謝題主!

  • 6 # Talk工控白

    中美貿易戰,頻頻拿出晶片說事,成為博弈的殺手鐗。確實,有著“工業糧食”之稱的晶片,在當今的天下,得晶片得天下。“芯”差距關係到接下來的5G通訊,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進度。縱觀多年,習慣了以買為主,誰知如今遇到被他人卡脖子的困境,“芯”出路在哪?談及晶片產業,海峽彼岸的臺灣,芯事業做的風生水起,讓人羨慕。

    晶片代工“皇帝”臺積電,走創新之路,成為世界晶圓代工的首創者。歷經幾十年的發展,晶圓代工做到全球之最。但臺積電能夠做的如此出色,不僅掌舵人高瞻遠矚,還有精準的創新模式以及高效的政府扶持基金,為臺灣的芯事業發展迎來大好前景。這時候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前景下,顧及的是整體發展,必定會很多科技發展要下馬,這是國情所需。臺灣晶片代工業領先大陸不足為奇,很正常。

    所以說,臺灣晶片代工業領先大陸,主要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處於改革開放上升期的中國,為了快速的發展經濟,走了很多的彎路。像“芯”事業這樣投資大回報週期長的科技事業,放緩了發展的腳步,導致一步落後,步步落後。追趕甚至超越都有可能,中中國人本來就有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良傳統,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 7 # 追科技的風箏

    臺積電的帶頭功不可沒。當時全球的晶片公司都是設計製造一體化,只有臺積電選擇了其中的代加工環節,頂住各種壓力,專注於製造,持續研發技術,使其在晶片加工領域處於全球領先。有了臺積電,晶片公司反而轉型為晶片設計,包括華為海思、蘋果和高通。術業有專攻,臺積電開了各好友。

    臺灣半導體環境好。有了臺積電這樣的領軍企業,臺灣晶片公司垂直分工明確,各自選擇某一環節,形成互補、協同,實現晶片整體產業留在臺灣。比如聯發科專注於晶片設計,日月光公司專注於晶片封裝測試領域,使得臺灣半導體企業整體競爭力很強,形成合力參與國際競爭,使得臺灣半導體行業愈加繁榮。

    不僅是技術的問題。臺灣晶片沒有受到國外技術壓制,美國大量的半導體技術裝置人才湧入臺灣,大陸自然沒有這麼利好的政治環境環境在半導體行業上奉行拿來主義,華為、中興反而還會受打壓。不過,隨著國內半導體行業不斷復甦,以及臺灣半導體人才、工廠進駐大陸,內地晶片企業與臺灣晶片企業,形成合力才是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營銷客戶才會主動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