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103564729493

    禮儀文化,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特色。我們大中華之所以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是因為我們有著深厚的禮儀文化底蘊,這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驕傲。

    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它就是五禮。五禮的形成,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所有禮儀。

    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同時是神靈信仰的派生物。古時的人們認為,人與人之間要有言行舉止規範,而且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神明在主宰,履行禮儀是人的情感表達,是對神明的尊重,同時也會獲得神靈的護佑。因此,禮儀起源於人的內心感情、感受表達,還有治人之道與神明信仰,兼有神明信仰的特殊體現形式。

    《通典·禮》:“自伏羲以來,五禮始彰,堯舜之時,五禮鹹備。”

    五禮是我們中華禮儀文化的源頭,它影響著歷朝歷代的禮儀制定,甚至在現代,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在運用。五禮指的是吉禮、凶禮、嘉禮、賓禮和軍禮。

    一、吉禮

    吉禮是五禮之首,之所以稱之為“吉”禮,是因為人們想透過這種禮儀,獲得神靈的護佑而吉祥如意。吉禮在古代,內容非常多,包羅永珍,總的來說,主要是祭天地,祭先祖。

    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園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實體崇拜,覺得既然有“天”,那麼就有天神,而皇帝就是天子,因此,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它盛行到清代後才宣告結束。

    祭地:在夏至之日舉行,它的儀式與祭天大致相同。在漢代,稱地神為社神,它的祭地儀式結合了當時盛行的道家風水學儀軌,隨著歷史的發展,形成了我們今天在許多農村仍然盛行的拜祭先人墳墓的習俗。對風水學有研究的人會知道,墳墓的右上角擺有一個石頭,它代表著社神,拜祭先人的時候,得在那塊石頭前擺上祭品,其實它就是來源於古代的祭地儀式。

    祭先祖:這是後人對先人的追憶與懷念,更是尊重。它一般有兩種形成,上墳與建立祠堂。建立祠堂儀式發展至今,在中國南方非常盛行,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基本都有自己的姓氏祠堂。

    二、凶禮

    看到這個詞彙,也許我們會覺得奇怪,禮儀還有兇的?其實古人的凶禮,是指用於弔慰國、家憂患方面的禮儀活動。它一般是指喪葬禮、吊禮、恤禮,後多特指喪葬、持服、諡號等等的禮儀。

    《周禮》:“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襘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由此可見,古人在對悲哀之事,是有很多禮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感情。凶禮發展至今,仍然在用,比如國家有大的災難,會降半旗以致哀,集體鞠躬,停止一切娛樂活動,電腦網站設定成黑白顏色等等,或者紀念歷史大災難,有鳴笛、獻花圈等等禮儀活動。凶禮,在百姓的生活中,它常指喪禮。

    三、嘉禮

    《清史稿·禮志六三》:“嘉禮,屬於天子者,曰朝會、燕饗、冊命、經筵諸典。行於庶人者,曰鄉飲酒禮。而婚嫁之禮,則上與下同也。”

    嘉禮,指國家在具有喜慶意義的時日舉行的禮儀活動,或者為加深人際關係,聯絡感情而舉行的交際活動,同時它也指婚禮。

    比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鄉飲酒等等,後來發展到現代,逢喜事就舉行嘉禮。大的方面,如我們國家的春節、國慶,就舉行文藝活動表演,其實它是古代的嘉禮發展而來,當然內容形式作了改變。而我們的婚禮舉行,也是由嘉禮而來,特別是儀式中的背媳婦、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等待。

    四、賓禮

    賓禮,指賓客之禮。古時,它指邦國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宴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王公貴族以下,直至士人相見禮儀,也屬賓禮。古代的平民百姓之間,是沒有賓禮的,因為古代的階級分得非常清楚,也因此有了“禮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之說。

    隨著時代變遷,古時的賓禮發展至今,無論是國家層次,還是我們個人,都是指我們的待客之道。大的層次,體現我們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文化氛圍,小的方面,體現我們的個人素養。

    五、軍禮

    軍旅之事為軍禮,它指國家有關軍事方面的禮儀活動。古代的軍禮,不是我們現在所見的軍人之間見面敬個禮之類,它的內涵非常廣,包括征伐、徵稅、狩獵、營健等等。

    意思是說,古人在進行軍事活動時,會進行很多儀軌,比如打卦問吉凶,祭血希望神靈保佑,可以說軍禮是在吉禮基礎發展起來的。

    古代人的生活禮儀、個人禮儀。

    一、誕生禮

    它包括三朝、 滿月、百日、週歲等等 。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是指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髮,現在我們流行的是擺滿月酒;百日是指行認舅禮,命名禮;週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這個現代非常流行。

    二、成年禮

    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人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 穿褲、盤髮髻等儀式。

    三、個人禮儀上,不同的身份,行不同的禮儀。

    古代的儒生相見禮多是行作輯禮,以示尊重,地位同等之間,基本不用彎腰。對年老的長輩、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祭拜神靈行禮時,會彎腰,而且彎腰角度是多少,非常講究,這點上,日本繼承得非常好。

    古代還有一種相見禮叫做抱拳禮,它由作輯禮發展而來。抱拳禮,是漢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用左手抱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不尊重對方的“兇拜”。它是根據《道德經》中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而來。

    道家與佛家人用的相見禮,基本是合十禮,它分跪合十、蹲合十、站合十,它視行禮物件而決定用哪一種。同時,因道教、佛教中不興握手,所以在中國,一般非佛教徒對僧人施禮,以行站合十禮為宜。

    個人相見禮儀發展到現代,基本是以握手禮為止。握手禮也很講究,對女士握手,只能握半隻手,除非感情非常好,或者為了表達極其的敬仰,才會握滿手。如果用兩隻手去握對方的手,也是表示非常的注重、敬仰。一般而言,地位同等,多隻用單手。在握手的時間上,握得越久,表示越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默爾綜合症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