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90177175574

    這句話出自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全詞如下: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我們先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那就是“詩和酒”對於蘇軾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詩和酒,是中國古代文人兩大慰藉。

    俗話說詩言志,詩歌可以抒發內心的情緒和志向,包括你人生的際遇、挫折和苦難,乃至一切人生的體驗,都可以透過詩歌去記錄,去表達,去抒寫。詩歌既是人們精神解脫的工具,也是心靈寬慰的良藥,是精神解脫的最高雅的形式。

    而酒,就如曹操《短歌行》所說的那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道出了古代文人一種共普遍的人生體驗。以酒解憂,高歌縱酒,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受所有詩家文人的青睞。

    無論是“斗酒詩百篇”的李白,還是“天雲苟如此,且進杯中物”的陶淵明,酒之於詩人,是一種精神解脫的方式,讓人一時能忘卻現實,溝通物我,迴歸精神樂園。宋戴復古曾有詩云:“自笑詩人多好酒,君能不飲任樽空。”

    臺灣詩人洛夫也曾說:“要是把唐詩拿去壓榨,可以淌出半斤酒來。”足見,對於古代文人來說,詩和酒是不可分割的。

    而蘇軾流傳下來的詞作344首,含有“酒”的多達78首,擇其部分如下:

    01.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西江月·重九》02.白首送春拚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蝶戀花·送春》03.為米折腰,因酒棄家,口體交相累。……但知臨水登山嘯詠,自引壺觴自醉。——《哨遍》04.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採桑子·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05.美酒清歌,留連不住,月隨人千里。別來三度,孤光又滿,冷落共誰同醉。——(《永遇樂》)06.顰月臨眉,醉霞橫臉,歌聲悠揚雲際。——(《哨遍·春詞》)07.尊前還對斷腸紅,人有淚。花無意。明日酒醒應滿地。——(《天仙子》)

    由以上諸詞可見,蘇軾性嗜酒,已到無酒不歡,無酒則生活難以為繼的程度。但坡仙並非俗子酗酒以放蕩澆愁,顧隨先生曾說:“詩人多好飲酒,其意卻不在酒。”

    蘇軾飲酒,是以酒為趣,助興歌詠,體悟人生,妙徹天地,達到一種冥冥乎與宇宙同觀,飄飄然與萬物為一的精神狀態。

    《坡仙集外紀》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東坡在儋耳,常負大瓢,行歌田間,所歌皆《哨遍》也。一日,遇一媼,謂坡曰:“學士昔日富貴,一場春夢耳!”東坡因呼為“春夢婆”。”

    “儋耳”位於今天海南儋州市西北,這個記載說的是蘇軾被貶儋耳時,經常揹著個大酒瓢,唱著歌去田間地頭視察民情,反覆所唱皆為自己創作的《哨遍》。某一天,遇一老婦,她對蘇軾說:“學士昔日在京為官,富貴風流,如今不過一場春夢也。”蘇軾笑著呼她為“春夢婆”。

    以上是關於“詩酒”的解讀,接下來再解讀深層次的含義。

    那就是這首詞的背景,乃至蘇軾寫這首詞時,內心真正的寄託和感受。

    很多人透過這首詞認為,蘇軾此時是曠達超然的,但其實,此時的蘇子瞻並不超然。

    眾所周知,熙寧四年(1071),剛為父親守孝三年的蘇軾回到京城,就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因而自請外任,朝廷便派他作杭州通判。三年後的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又由杭州移守密州,在密州第二年(1075),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

    到1076年春,蘇軾再登超然臺,寫下了《望江南·超然臺作》這首詞。

    但此時的蘇軾,內心是苦悶的,雖然他表現的很樂觀,很超然,但真正超然和開心的人,是不會嘴裡掛著這些詞的。他特意強調這些,正可能為了掩飾內心的孤獨、痛苦。

    雖然他看不慣王安石的變法,自請外任,但仍關心著朝政,不僅上書指責變法的弊端,還寫詩諷刺。因此被變法派視為眼中釘,所以從杭州一再被貶,直到密州。所以他內心不可能如詞中所表現的超然和樂觀,而是憂慮、苦悶的。且以上經歷對蘇軾也並非真正的磨難和打擊,因為還有更大的災難在等著他。

    各朝各代都有文字獄,北宋也不例外。1079年,革新派搜刮了一大堆蘇同學的詩詞,其中有一句吟檜樹的詩,“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蛩龍知。”他說這種樹的根一直到最深的九泉都是直的,沒有彎曲,可是在地下,誰知你是直的還是彎的?所以這個正直的心,只有地下的蟄龍才知道。古代皇帝是天上真龍,你竟然說地下也有一條龍?革新派就說蘇軾有謀逆之心,是死罪,所以把蘇東坡抓起來關到監察御史的監獄裡去了,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新黨欲置蘇東坡於死地,就跟皇帝說了,說這蘇同學有謀反之心,所幸當時的神宗皇帝是個明白人,“詠樹爾,與朕何干?”。革新派沒辦法只好把蘇東坡放了,貶到黃州去了。

    貶到黃州,經歷了這樣的磨難,蘇軾才真正認清了人生的真相,開始學會淡然,去真實地表達自己,比如初到黃州寫的《卜算子》,詞曰:“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寫的是歷經大難之後的驚恐和被貶的孤寂憂憤。

    第二年的 《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一尊還酹江月”,寫的是自己歷經劫波、年華逝去的無奈。

    只有到了《定風波》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個時候蘇軾才有了真正的超脫,面對挫折和打擊已經泰然自若。這裡可以看出道家“無所待的逍遙”,而這無謂的心態證明了他的超然。

    所以,說過“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蘇軾,並非表達內心的曠達。而是透過“休對”、“且將”把難以解脫的苦悶,以強作“超然”來自我安慰。

    但是反過來講,正是因為經歷了這樣深重的災難,蘇軾仍可以說出“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樣積極樂觀的話,無論他內心是否真的超然,都不妨礙它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給人熱愛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只有內心泰然自若,把生活的每一種遭遇當作人生必經的歷程,才能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任性,才能有“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容不迫。

    參考資料:

    1.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蘇軾. 蘇東坡全集[M]. 北京: 中國書店( 影印本) , 1986

    3.蘇軾 著《東坡樂府箋》.朱孝臧,朱懷春 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塘江改道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