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侃未達。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曰:“然則無善無惡乎?”
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
曰:“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
曰:“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是礙,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
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於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於理,不看意思?”
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曰:“畢竟物無善惡?”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唯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看錯了,終日馳求於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於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
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看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好樂,則不得其正,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知此,即知未發之中。”
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緣何又是軀殼起念?”
曰:“此須汝心自體當。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譯文】
薛侃在給花圃除草時,順便問:“天地間什麼樣的善難以培養出來,什麼樣的惡難以去除?”
先生說:“沒有所謂的培養也沒有所謂的去除。”
過了一會兒,又說:“這樣看善惡,都是從表面上來說的,容易出錯。”
薛侃沒有懂先生的意思。
先生說:“天地間萬物生生不息,像花草一樣,哪裡會有善惡的分別呢?你想賞花,就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果你需要用草時,則會認為草是善的。這樣善惡區別,都是因為你心中的好惡所引起的。所以是錯誤的。”
薛侃問:“那麼就沒有善惡之別了嗎?”
先生說:“沒有善沒有惡是理的寧靜,有善有惡是心的異動。心不動,就沒有善和惡之分了,這就是至善的境界。”
薛侃問:“佛教也沒有善惡的觀念,這與先生的主張有何異同?”
先生說:“佛教只在無善無惡上下工夫,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了,這樣是不能夠治理天下的。聖人講的無善無惡,只是不要從自身私慾出發從而產生好惡之心,不要隨感情的發出而動了本心。然而孔子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歸根結底不過就是‘循天理’這三個字,如同《易經》中說的那樣‘裁成天地之道,輔助天敵之宜’。”
薛侃說:“既然草不該簡單歸於惡類,那麼就不用將草除掉了。”
先生說:“這樣說就是佛、道的思想了。草如果有礙花的生長,你除掉它又有何妨呢?”
薛侃說:“這樣又是有好惡歸類了。”
先生說:“不從私慾上產生好惡之心,並非完全沒有好惡之分,那樣豈不成了沒有感知的人。所謂不從私慾上分類,是指人的好惡要遵循天理,不另外夾雜絲毫私心雜念。如此,就如同未曾簡單分類好惡一般。”
薛侃問:“草該不該被除是怎樣循天理,而不夾雜私慾呢?”
先生說:“草對花的生長有妨礙,理應拔除,那就除去;偶爾有些沒有除去,也不要記在心上。如果心中有一分在意,那麼心體就會被它所累,便會有許多地方被意氣所動。”
薛侃問:“那麼所謂善惡全然與具體事物無關了?”
先生說:“善惡只在你的心是否循理。遵循理就是善,不循理就是惡。”
薛侃問:“那麼具體事物本身終究是沒有善惡的,是嗎?”
先生說:“在心是這樣,在物亦然。世儒不能夠認識到這一層,才會捨棄本心的存養而去心外追求事物,因此將格物之學弄反了,整天忙於對外物的格除,最終只是做得個‘義襲而取’,終其一生,不過是做了好事也不知道緣由,習以為常後又不知其所以然。”
薛侃問:“對於人人都喜歡美女,厭惡惡臭,該如何理解呢?”
先生說:“這正是遵循天理的結果,天理本應當如此,本來也沒有什麼刻意地先分出個好惡來。”
薛侃說:“像喜歡美女與厭惡惡臭,怎麼能說是刻意地事先分別了好惡呢?”
先生說:“這是誠意,不是私慾。誠意就是遵循天理。儘管遵循天理去做事,也不能先在主觀上提前分出個好壞來。因此有一絲激憤、怨恨、喜歡、高興,那麼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必須得是不先入為主,不帶成見,這樣才是心的本體。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什麼是‘未發之中’了。”
孟源在旁邊插話說:“先生說:‘草妨礙到你了,理應拔掉。’怎麼又說這是從外表上產生的私念呢?”
先生說:“這需要你自己在心裡體會。你要除掉草,是什麼心思?周敦頤(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不拔掉窗前的草又是什麼心思?”
【解讀】
凡欲除之,皆是人慾。除而未累於心,也是私心。後面薛侃一直追問,但沒有追問到王陽明無理處。周茂叔窗前的草不除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仁。王陽明為什麼主張除去花間草?是因為理。但陽明強調,“然則善惡全不在物,只在汝心”,這裡的意思是不能執念於物而論善惡,只有將物置於整體意義結構中方才有善惡。不做好做惡,不動於氣,就是至善。
【原典】
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侃未達。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此等善惡,皆由汝心好惡所生,故知是錯。”
曰:“然則無善無惡乎?”
曰:“無善無惡者理之靜,有善有惡者氣之動。不動於氣,即無善無惡,是謂至善。”
曰:“佛氏亦無善無惡,何以異?”
曰:“佛氏著在無善無惡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於氣,然遵王之道,會其有極,便自一循天理,便有個裁成輔相。”
曰:“草既非惡,即草不宜去矣?”
曰:“如此卻是佛、老意見。草若是礙,何妨汝去?”
曰:“如此又是作好作惡?”
曰:“不作好惡,非是全無好惡,卻是無知覺的人。謂之不作者,只是好惡一循於理。不去,又著一分意思。如此,即是不曾好惡一般。”
曰:“去草如何是一循於理,不看意思?”
曰:“草有妨礙,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著了一分意思,即心體便有貽累,便有許多動氣處。”
曰:“然則善惡全不在物?”
曰:“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動氣便是惡。”
曰:“畢竟物無善惡?”
曰:“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唯不知此,舍心逐物,將格物之學看錯了,終日馳求於外,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終身行不著,習不察。”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如何?”
曰:“此正是一循於理,是天理合如此,本無私意作好作惡。”
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安得非意?”
曰:“卻是誠意,不是私意。誠意只是循天理。雖是循天理,亦看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好樂,則不得其正,須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體。知此,即知未發之中。”
伯生曰:“先生雲:‘草有妨礙,理亦宜去。’緣何又是軀殼起念?”
曰:“此須汝心自體當。汝要去草,是甚麼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麼心?”
【譯文】
薛侃在給花圃除草時,順便問:“天地間什麼樣的善難以培養出來,什麼樣的惡難以去除?”
先生說:“沒有所謂的培養也沒有所謂的去除。”
過了一會兒,又說:“這樣看善惡,都是從表面上來說的,容易出錯。”
薛侃沒有懂先生的意思。
先生說:“天地間萬物生生不息,像花草一樣,哪裡會有善惡的分別呢?你想賞花,就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果你需要用草時,則會認為草是善的。這樣善惡區別,都是因為你心中的好惡所引起的。所以是錯誤的。”
薛侃問:“那麼就沒有善惡之別了嗎?”
先生說:“沒有善沒有惡是理的寧靜,有善有惡是心的異動。心不動,就沒有善和惡之分了,這就是至善的境界。”
薛侃問:“佛教也沒有善惡的觀念,這與先生的主張有何異同?”
先生說:“佛教只在無善無惡上下工夫,其他的一切都不管了,這樣是不能夠治理天下的。聖人講的無善無惡,只是不要從自身私慾出發從而產生好惡之心,不要隨感情的發出而動了本心。然而孔子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歸根結底不過就是‘循天理’這三個字,如同《易經》中說的那樣‘裁成天地之道,輔助天敵之宜’。”
薛侃說:“既然草不該簡單歸於惡類,那麼就不用將草除掉了。”
先生說:“這樣說就是佛、道的思想了。草如果有礙花的生長,你除掉它又有何妨呢?”
薛侃說:“這樣又是有好惡歸類了。”
先生說:“不從私慾上產生好惡之心,並非完全沒有好惡之分,那樣豈不成了沒有感知的人。所謂不從私慾上分類,是指人的好惡要遵循天理,不另外夾雜絲毫私心雜念。如此,就如同未曾簡單分類好惡一般。”
薛侃問:“草該不該被除是怎樣循天理,而不夾雜私慾呢?”
先生說:“草對花的生長有妨礙,理應拔除,那就除去;偶爾有些沒有除去,也不要記在心上。如果心中有一分在意,那麼心體就會被它所累,便會有許多地方被意氣所動。”
薛侃問:“那麼所謂善惡全然與具體事物無關了?”
先生說:“善惡只在你的心是否循理。遵循理就是善,不循理就是惡。”
薛侃問:“那麼具體事物本身終究是沒有善惡的,是嗎?”
先生說:“在心是這樣,在物亦然。世儒不能夠認識到這一層,才會捨棄本心的存養而去心外追求事物,因此將格物之學弄反了,整天忙於對外物的格除,最終只是做得個‘義襲而取’,終其一生,不過是做了好事也不知道緣由,習以為常後又不知其所以然。”
薛侃問:“對於人人都喜歡美女,厭惡惡臭,該如何理解呢?”
先生說:“這正是遵循天理的結果,天理本應當如此,本來也沒有什麼刻意地先分出個好惡來。”
薛侃說:“像喜歡美女與厭惡惡臭,怎麼能說是刻意地事先分別了好惡呢?”
先生說:“這是誠意,不是私慾。誠意就是遵循天理。儘管遵循天理去做事,也不能先在主觀上提前分出個好壞來。因此有一絲激憤、怨恨、喜歡、高興,那麼心就不能保持中正平和。必須得是不先入為主,不帶成見,這樣才是心的本體。明白了這些,也就明白了什麼是‘未發之中’了。”
孟源在旁邊插話說:“先生說:‘草妨礙到你了,理應拔掉。’怎麼又說這是從外表上產生的私念呢?”
先生說:“這需要你自己在心裡體會。你要除掉草,是什麼心思?周敦頤(字茂叔,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不拔掉窗前的草又是什麼心思?”
【解讀】
凡欲除之,皆是人慾。除而未累於心,也是私心。後面薛侃一直追問,但沒有追問到王陽明無理處。周茂叔窗前的草不除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仁。王陽明為什麼主張除去花間草?是因為理。但陽明強調,“然則善惡全不在物,只在汝心”,這裡的意思是不能執念於物而論善惡,只有將物置於整體意義結構中方才有善惡。不做好做惡,不動於氣,就是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