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洪平
-
2 # 蜀山墨客
每個民族和每個個體的人對藝術最高目的理解詮釋,其標準是不同的。細究起來,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只能概略的歸納為“抒情”,“教化”,“美化”等。
“抒情”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目的,歷來是古今中外藝術創作的主要內容。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的理解是和精神生命相關聯的,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說:“……繪畫之事,胸中造化吐露於筆端,恍惚變換,象其物宜。足以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清代王昱《東莊論畫》說:“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滌煩襟,破孤悶,釋燥心,迎靜氣”。這些都是說書畫藝術對人心靈情感的影響,達到養心,安神,助氣的作用。
傳統藝術美化生活的目的,如南齊謝赫所說“千載寂寥,披圖可鑑”,在對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中,提供某種思想情感的“意境”,讓觀賞者“應會感神,神超理得”,”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可以“煙雲供養”,“啟人之高志,發人之浩氣”。陶冶性情,豐富精神生活,得到美的享受。
同時,藝術創作還有“標榜自我”的目的。藝術家在作品中宣揚自己的世界觀,方法論,把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評價通過創作傳達出來,展示在社會大眾前,以求的認可和支援。
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頓,追求超越外在形象審美的安逸,融入對生命的關懷,獲得深層的生命慰藉。所以,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藝術創作的最好目的,當是“依於仁,遊於藝”,“內可以樂志,外可以養身”,並”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
3 # 一蓑煙雨231540273
毫無疑問,藝術的最高目的是美, 無論何種藝術她所精雕細刻的都是在追求一種美。
我們先從方塊字說 最開始我們祖先造字的時候 只是為了方便溝通與交流 在使用的過程中經過一代代的努力,字越來越好看,慢慢就形成了書法藝術。
再說說文學作品的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魯迅先生曾經談過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原話我記不清了,大概意思是小說中人物形象臉是山東的 腳是河北的,手是江蘇嘴又是四川的,總之小說裡的人物形象就是東拼西揍了出來 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你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也對不上號,但又感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又無處不在,比如著名的阿Q形象,這就是藝術加工的典型。當然文學創作各方面都要經過作者的藝術處理,然後一件文學作品才能呈現在大眾的眼前。
藝術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最高目的是追求那攝人心魄的美,在我們流連於這些美的時候才會感嘆藝術的神奇
藝術也就是個再加工的過程,精雕細刻,精細打磨然後給人以美的享受
-
4 # 劉坤書法詩詞
藝術的最高目的是:培養人感知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審美能力,其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實現和諧的發展。藝術它著眼於情,關乎著美,直抵人的五官感覺,它以美啟真,以美儲善,在生動形象鮮明直觀的藝術呈現中展現善良美好的情感.因而,它是真善美聯結的紐帶,也是真善美統一的橋樑。
藝術,至今沒有公認的定義,藝術是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等。
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 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他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
-
5 # 睦茜爸比
在歷史上藝術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因此很難將藝術的目的抽象化成一個單一的概念。這不表示藝術的目的是模糊不清的,只是藝術的創造有許多不同的、唯一的原因。
以下會列出一個藝術的目的,會分為無動機(non-motivated)及有動機的(motivated)兩類(Lévi-Strauss)。
一、無動機的目的
無動機的藝術是指那些本來就是人類不可或缺一部分的藝術,這類的藝術超越個人,或是不是為某一特定目的所創作。以此觀點,藝術和創造力一様,是人類依其天性而來的,因此超過實用的層面。
人類對於和諧、平衡及節奏的本能:這個層次的藝術不是某個動作或是物品,而是內在對於平衡及和諧(美)的欣賞,因此是人的基本層面之一,不只是實用的層面而已。
神祕的經驗:藝術提供個人可以體驗個人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種體驗常常是無動機的,就像對於藝術、音樂或詩的欣賞一様。
想像的表達:藝術提供表達想像的方式,而且這種方式是沒有文法的,因此不受口說或書面語言的形式影響。文字是循序式的,每個字有既定的定義,而藝術提供許多的形式、符號和概念,而其意義是可以變化的。
儀式和象徵功能:在許多文化中,在儀式、表演及舞蹈中都有藝術,是種裝飾或是標誌。這些常常沒有特定實際的目的,人類學家認為這些是文化的一部分,多半不是由個人提供,而是許多世代變化之後的結果,也和此文化和宇宙的關係有關。
二、有動機的目的
有動機的藝術是指那些因為特定目的產生的藝術。可能是為了政治的變革、對社會的某一議題表示意見、表達特定的感情或是態度無動機的目的、陳述個人心理、描述另一個事物、銷售產品,或是作為一個交流的工具。
交流:藝術是一種溝通交流的工具,許多的交流都是對另一個體有一定的動機,因此這是有動機的目的。
娛樂:藝術一般會產生特定的情緒或態度,例如說使欣賞藝術的人放輕鬆,或是提供娛樂。
前衛,政治變革:二十世紀早期藝術的定義之一就是由視覺影像帶來政治變革。達到此目的的藝術運動——像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及抽象表現主義——則稱為前衛藝術。
藝術作為一“自由區”:免去社會責難的作用。當代藝術強調對於文化差異的寬容,也強調其解放的功能(社會調查、行動、顛覆、解構主義),因此在研究和實驗上都更加開放。
-
6 # 又幾木
藝術分為很多種類,我們熟知的繪畫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書籍,電視,電影設計,雕塑,裝置,行為,等等,它的功能都是一致的,他也有很多的功能,比如以下功能:
藝術的教育功能,古時候的傳統藝術,主要指的是架上繪畫,主要體現在宗教繪畫和宮廷繪畫,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宗教和統治者,宣揚教化,起到一種教化的作用,古人說,成教化,助人倫,也是說的他的教化功能。
藝術的審美功能,中國近代教育家,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就是說,要去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消除宗教帶給人們的淺薄的審美意識,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學無處不在,小到我們的日用製品,大到國家科技建設,無處沒有美的影子,藝術家在創造藝術作品,它是反映社會現實,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愉悅享受,觀眾也能在參觀作品的同時參與到二次創作中,豐富作品內涵,實現作者通過作品與觀眾的對話,觀眾能夠從藝術作品中,發現美,認識美,身心愉悅和精神享受。
藝術的認知功能,藝術作品,他常常反映的是社會現實,反映的是藝術家個人的思想情感,觀眾可以根據藝術作品窺測到,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現實,從而起到了解現在與過去。
綜上所述,藝術的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教育功能,但它與其它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
7 # 東標聊熱點
對於藝術的最高目的,毫無疑問是存在爭議的,比如有的人認為藝術的目的在於通過教育、教化,對於人的心靈起到淨化;有的人認為藝術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健康發展等等。但要回答好這個問題,不得不在眾多爭議中選擇自己最傾向的,即藝術的最高目的在於“揭示當今世界和未來世界之真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要明白藝術的本質。藝術這個概念,實際上包含了藝術哲學、藝術活動和藝術品三個組成部分。藝術哲學是關於藝術觀、藝術創作方法的理論;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構思和藝術創作構思物質化的過程;藝術品則是藝術創作的物質成果。從客觀方面來說,藝術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技能。它創造出一種具體的客觀的、感覺中的物件。這個物件能引起我們精神世界的快樂,並有悠久的價值。馬克思對於藝術的觀點是:藝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
其次,縱觀人類社會藝術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藝術與科學有著共通之處,藝術家與科學家以不同的方式揭示宇宙之美。只不過科學家是用公式、方程、定律、公理等來描述和解釋宇宙的規律,告訴我們客觀世界“是什麼”、“怎麼樣”和“為什麼”;而藝術家則是用音符、畫面、線條、體態、語言、形狀、文字等形式來表現藝術家對生命、社會和生活的理解,藝術家內心世界的種種情感,藝術家對宇宙的認知,藝術家對自然、人和社會中一切美的理解。科學與藝術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法。科學的物件是物質世界(即使研究的是人類本身,也是把人類當作純粹的“物質”物件來對待的) ,它要依靠理性來進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以求得對於物質世界的知識;而藝術的物件是人類自身,特別是人類的精神世界(即使要涉及到物質世界,也是因為它們和人類的社會生活、人類的精神生活發生了這樣或者那樣的關係) ,它主要依靠感性來進行模仿、想象和發揮,以求得對於人類精神世界的知識,它要依靠藝術家的直覺來感受和創造。
綜上所述,藝術的最高目的可以說在於“揭示當今世界和未來世界之真理”。
-
8 # 味哎兒
所謂藝術,原本只是人的言行熟練的達節律律動效果時,呈現出韻律韻味出來的說詞。
當講求韻律律動的韻味後,轉成對致幻術的被認同的手段之一了。即使幻覺達真實程度的完成。
當神話,用於神化後,興旺昌盛起來,且普及推廣外,更漸入巔峰狀態,並有的地方的人群達到超越王威的程度,即,王由神職人員賜封。
因此,現代時,講藝術離不開神及神話與神化,否則不明白。
神,看不見,摸不著,觸不到,但信奉者可感,不信者仍感不覺。
為解決看不見.摸不著.觸不到,僅感到的缺真實的感覺就用渲染方式表現出來,渲染以藝術形態最佳。
這一切可建構起來,可聽,可看,可實感的完成。
王強於神的地方及人群,也受影響的把王向神靠,有的王與神混成一體,有的雖王封神,但自穿戴如神的表演者一樣了。
因而,在人文介面神是終極頂點處,使神俯視一切,王努力攀到與神並列,只不過中中國人是把祖先推致神位置處的。所以任怎樣換神換王,自習俗不變不移不改,其他人群則因換神及換王,都改了自原本習俗。
現代人,仍沒超脫神化與妖魔化的介面,可證其效仍沿用著的。
所以,藝術僅將頌讚責批斥弄的達神化或妖魔化的完成。
-
9 # 仁雲君心理藝術
藝術有沒有目的,看你如何定義目的了,你承認人類的一切行為均有目的嗎?
承認的話,藝術就有目的以下我以藝術的目的為綱談一談
1,教化古希臘悲喜劇以及與之同時存在的音樂合唱和詩歌,有道德教化的目的
中國隋朝以前的繪畫,雕塑,如孝子棺石刻,古代聖賢繪畫,均屬此類
藝術用於此目的,是需要被人理解的,他的意義就在於教育觀眾
2,宗教古希臘和歐洲的雕塑,廟宇
中國道釋繪畫,造像,廟宇
伊斯蘭壁畫,清真寺,浮雕
歐洲的,聖歌,管風琴音樂
總之宗教是古代藝術的一大推動力,也是藝術的目的
宗教藝術,也是需要被人理解的,有的宗教藝術,是在講故事,譬如中世紀和中國古代寺廟的很多壁畫,雕塑,都是故事,當然要讓觀眾理解。
大家知道舊約的十誡裡有禁止為上帝設立偶像一條,所以後來有聖像破壞運動搗毀教堂裡的壁畫和雕塑。後來教皇出面,又認可了教堂裡的壁畫雕塑,教皇的解釋是,那些壁畫雕塑,是代替文字給信徒講故事的,不算犯戒,這是因為中世紀歐洲識字率低,只能通過影象雕塑傳達教義,所以需要被理解。
而有的宗教藝術,是一個符號,不需要理解,譬如清真寺裡的米哈拉布,信徒面對著一片花紋,或者字元禮拜,那片花紋和字元,就是真主的象徵。
還有的宗教藝術,是用於烘托儀式感,渲染一種氛圍,也談不上理解。
你比如高大幽暗的哥特教堂,令人如置天國的聖歌,高大莊嚴的佛像,都是讓你產生一種崇高的儀式感。
3,追求美追求美的藝術,往往是需要被理解的,是給人看的。這裡的所謂理解,是理解作品的美。作為一個藝術家,創造出美的作品,他絕不會僅僅是給自己看的,追求美往往是很多藝術共有的屬性,比如宗教藝術,既然是造出來給人看的,幹嘛不造的美一點呢?當然也有為了美而生的藝術,比如中國的山水畫,歐洲的古典音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許多風景畫,日本的茶道,他們基本就是為了美而作的藝術。為了營造出美,藝術家們絞盡腦汁,他們絞盡腦汁來創造,我們當然也不得不絞盡腦汁去欣賞。欣賞這些藝術品,是需要修養的,你得知道他們的規則,他們的審美,才能去感受。比如中國繪畫的審美,有自己明確的標準,謝赫六法:“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歷代中國繪畫,都要參照此標準。當然每個藝術家都會有側重,有不同的理解。西方繪畫,不同的地區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有古典的美,浪漫的美,象徵的美,文學的美,不一而足。你抱著古典美的準則去欣賞浪漫主義,那就沒意思了,反之亦然。很多人聽音樂,覺得能打動自己的,能感動人的才是好的,於是覺得巴赫比較無聊,這也是有的,審美是很精分的,所以需要積累經驗,讓自己隨時精分,此謂藝術修養。
當然也有畫給自己看,寫曲子自娛的,你不是藝術家,自己愉悅自己,沒人管你,也不存在欣賞和理解,開心就好。比如古爾德經常即興改編歌劇用鋼琴彈出來,純粹自high,不需要別人理解,因此很可惜,基本都沒有錄音留下來。
4,情感表達情感宣洩的藝術,有的是宣洩了就完,自己爽一把的。你比如不爽了做個詩啊,談個琴啊,畫個畫啊都是有的。不但不需要人理解,你要是硬要看人家的這些藝術品,人家不一定願意的。
也有人把自己的情感宣洩到觀眾身上,那就需要理解了,表現主義屬於此類,如蒙克。音樂和詩歌也多,自己有所感,有感而發的,都是這一類。這叫“我有所感,你感覺到我之所感了沒?”
還有自己沒有所感,純粹是為了打動觀眾的,當然也需要理解,如浪漫主義。藝術家營造了一個場景,來打動你,就是這一種,但他自己不一定在場景中。這叫“為了打動而打動,為了感動而感動”。當然藝術家自己也會被自己感動。
6,開放或半開放主題現代藝術,流行open ending,藝術家自己不做詮釋,請你自行腦補。這一類藝術,往往藝術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說什麼,觀眾成了藝術創造的一部分,題目可能是無題,你就算親自去問,藝術家也不願意多說。也有半開放的,有個大方向,有觀眾發揮空間。
7,對藝術手段的探討和實驗很多人發展出了自己的“風格”,風格成了藝術手段,來表達各種東西,可以是某主題,也可以是情感,也可以純粹就是美。如立體主義
應該還有,我懶得列了,總之,需要被理解的,就需要被承認。所謂純粹的藝術品,或者說為藝術而藝術的藝術品,也需要被理解和承認。不需要被理解和承認的,是為自己而創作的藝術品,但你不能說為自己創作的藝術就是純粹的。就算是為了賣錢謀生的藝術,也可以是純粹的藝術。
對於我們不能欣賞的藝術,或者是精分程度不夠,還有待進一步修煉。或者是和自己的個性差太遠,怎麼修煉都理解不了,那就是沒有緣分了。但你不能否認總會有人能欣賞,人家能欣賞,不代表人家就牛逼了,欣賞藝術品,那是很個人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趣味,趣味可能就是評判標準,我不太認同把自己的趣味當作評判標準來看,很多藝術,或者說大部分藝術是沒有標準的。你說我理解不了這個,或者說我覺得這是醜陋的,沒有人攔著你,但如果放下這偏見,修煉一下,你就理解了呢,過早下結論,容易錯失很多東西。還是要open minded,要讓自己精分一點。
藝術有無高下,要看是否合乎目的。約合乎目的,就越高。你是為了宗教而創造的藝術,那麼你能讓人感受到上帝的榮耀嗎?能者為高,不能者為下。你為了感動觀眾而創造,觀眾被感動了嗎?被感動了則高,不能感動人則為下。你為了美而創作,你的作品符合美學標準嗎?符合為高,不符合為下。最後一條需要細述一下,如果你就是為了讓人覺得美,那你就要符合當時的美學標準。
有的藝術,可以說是沒目的的,比如開放主題的藝術,對藝術手段進行探討的藝術,宣洩情感的藝術,他們無所謂高下。
其實如果你看得爽了,聽得爽了,統統都沒有高下,自己喜歡的最高。
-
10 # maguihua秧歌舞
你覺得藝術的最高的目的是什麼?你好我是藝術領域,歌的舞姿帶來的信心。我來敘述藝術最高的目的是什麼?藝術那可多了…藝術有…廣場舞,唱歌,跳舞,歌的舞姿…那我就藝術歌的舞姿為例吧…
第一章…藝術…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物件,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髮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瞭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第二章…歌的舞姿…除了歌的舞姿本身之外還包括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其基本組合是舞姿與音樂,它們二者是一種生來的天然組合關係。
音樂是發展的產物,人們在長期音樂生活中,積累祖先的經驗,不斷變化,特別是舞曲,它樣式多樣,而且源於不同地區和民族在不斷的發展、演變中,而成為大型樂曲的基礎,如在十七世紀義大利作曲家斯卡拉底稱為奏鳴曲的作品,基本上具有舞曲特徵。舞曲逐漸進入非舞姿範疇,影響著其它體裁,其它體裁也影響著舞曲。各式各樣的不斷髮展舞曲又極大豐富著舞舞姿藝術本身。藝術是創造的,一定要允許並且鼓勵出新,舞姿如此,音樂也如此,舞姿藝術中的音樂當然也是如此。歷史是前進的,隨著歷史的進步,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得到了進步。因此說音樂是發展的藝術,在我們對音樂形式和體裁有了一個大概概念。我們才能真正的瞭解舞姿音樂,也只有這樣,面對舞姿音樂時才有了充分的準備,可以與作曲者進行充分的討論,並提出對舞姿音樂的即合理又創新的要求。歌的舞姿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就按照歌的音樂的節拍自己自編而成。歌是軀體,那麼歌的舞姿是這天地的靈魂。就好比初生嬰兒看到了廣大的世界,人們心中的“咿呀”也道不出這舞姿的炫麗;又好比清晨甘露滋潤了世間萬物,人們口中的言談也指不出這歌的舞姿的奇妙,而當這偉大的事物在你的眼前忽地降臨時隔——你只有盡情地淋浴這生命的真諦。我記得那是在1984學校組織了一次元旦文藝晚會,我們七年級學生全都趕到了。初到會場時裡面一片嘈雜,然而就當開場白完畢後,會場忽地一片漆黑,自然少不了詫異各驚呼。眼前悄然而至,帷落就在這時被拉開了,舞臺燈射出柔和而又溫暖的光,映襯著演員們身上金色的舞服,剛才黑暗中的寒意霎時間都消失了,只感覺一鼓暖流在滴入會場,透入每個人心中,這支名為神奇的歌的舞姿彷彿已經映入眼簾。終於開始了,這大概是歌的藝術形象。雖聽不懂音樂裡唱什麼,但單從賞的舞姿中,就感受到這歌的舞姿的神韻下——忽而聚攏,既而四散,就似一顆晶瑩的水滴在落下後忽地飛濺了,是寧靜,而又是飛躍的活力;忽而漫舞,偶爾又隨著那激昂的音樂狂舞起來,在那無盡的風鈴聲背後,竟是生命的昇華,這一切的一切既難以言喻又令人吧為觀止,人們便彷彿在這音樂中接受這歌的舞姿的洗禮,拂去塵埃,只剩那也隨之激動的熱血,整個會場瀰漫著一種無與倫比的震撼力。
假如我是個雕刻家,我想讓世人見證這美妙的奇蹟,但是我無法定格這每個繽紛的瞬間;假如我是個攝影家,我想拍攝下這每一個動作,但是我更無法捕捉這每一個炫爛的舞姿。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我們在舞臺下觀賞。舞臺上竟是一群不滿18歲的同學都是自己自編而成。此時,我眼中沒了世界,會場,眼前只剩那漫妙的歌的舞姿。忽而彷彿我的心早已跑到舞臺上似的。只剩心中的流過的暖意,舞臺上迸發出一場生命的活力。
是啊!人生也正如這支舞,怎可能無高無低,不起不伏?而世界的鑰匙也正是那鼓暖色啊!開啟人們心靈的枷鎖!這不只是生命的舞動,更是人生的真諦!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提得好,是每一個從事藝術活動的人必然面對的問題,需要我們正確認識和解答。
藝術源於生產勞動,是勞動產生了藝術,藝術應該為生產勞動服務。也就是說,藝術應該為從事生產勞動的人民大眾服務。
為人民大眾服務,這是藝朮的最高目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藝術歷來主要為奴隸主、官僚、地主、資本家服務。
是共產黨、毛主席還藝術於勞動人民,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文學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
從這個目的出發制定了黨的文藝路線,提出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推動文藝百花齊放、百家爭嗚……
在毛主席文藝路線指引下,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創作了許許多多我們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歌《義勇軍進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如畫《江山如此多嬌》……
這些優秀的文藝作品,為不同欣賞水平、欣賞能力的勞動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激勵人們為民族解放、民族振興,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生產力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而頑強拼搏,英勇奮鬥。
從而實現了文學藝術為生產勞動、為勞動者服務的根本目的、最高目標。
在這個問題上,作為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努力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努力創作好的作品,為勞動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