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王冕家境貧寒,善畫荷花。京官危素想見他,因不願結交官紳,又恐受害,遂遠走山東。後山東洪災,於是回鄉。
第二回:薛家要給孩子們請一個教書先生。夏總甲推薦60餘歲的周進。宴請周進時請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間作弄周進,並說夢見好兆頭才中的秀才。
第三回:周進的姐夫等人可憐周進,湊錢替他捐了個監生,得以直接考舉人,考中,後來又考中進士,任廣東學道。遇范進考秀才,因可憐他而錄取。後又考中舉人。
第四回:范進的母親忽然得到闊綽的房子及家飾,興奮過度而亡。范進服喪三年後,張靜齋與他一起去拜訪高要縣湯知縣,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第五回:唐知縣處理完回民的案子,有倆人來告嚴貢生,一個告嚴貢生搶奪別人的豬,一個是嚴貢生強要別人的利錢,知縣下令拿人。嚴貢生畏罪而逃。
第六回:嚴監生病故。趙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議如何傳送,嚴監生的大哥嚴貢生科舉回來,卻不顧弟弟的死,不僅不安排喪事,反倒為了兒子的親事去了省城。
第七回:范進去拜見恩師周進。因范進要去山東任學道,周進叮囑范進到山東後關注荀玫使其進學。其時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
第八回:王惠回省城後,正遇朝廷下令補南昌知府缺,於是上任。到南昌後,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銀子才正式就職。
第九回:婁公子兩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為其家族看墳的僕人鄒吉甫的兒子鄒三,自言在附近住。婁氏公子於是進家看望。席中得知楊執中因替人管賬有虧空,被下了監獄。婁氏公子決定救人。
第十回:婁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楊執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魯編修。談到楊執中時,魯編修不以為然。幾日後,陳禮為魯家的女兒提親。
第十一回:婚後,魯小姐才貌雙全,而蘧公孫的文采學識很一般,卻也無可奈何。鄒吉甫來到婁府,又談到了楊執中,決定再次去拜訪。見面後,相談甚歡。
第十二回:婁氏公子正要去拜訪權勿用時,新到任的魏老爺來訪。看到瑣事繁多,楊執中建議讓僕人帶書信去請。
第十三回:蘧公孫遇到開辦幫人補習學問的課堂的馬純上,聽他大談升學的竅門,很受啟發。婁家的僕人宦成與蘧家的丫鬟雙紅私通,帶著原先王惠丟在蘧老太爺家的箱子跑了。
第十四回:宦成與雙紅遠去他鄉。事情理清後,馬純上去了杭州。到杭州後,一連幾日,四處遊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第十五回:仙人瞭解到馬純上當前窘迫,有意賙濟。給了幾塊黑煤,馬純上帶回家中用火一煉即成了銀子。仙人又請有錢的胡公子出銀萬兩,用以準備煉丹的物料,說是四十九日後即可練出“銀母”,到時可點石成金。隨後,仙人卻“駕鶴西去”。
文章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讚,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寫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裡,以諷刺的手法,對醜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
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人物背景:
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
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木板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後,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滿地打滾。
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於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後來,藉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
范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著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後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
第一回:王冕家境貧寒,善畫荷花。京官危素想見他,因不願結交官紳,又恐受害,遂遠走山東。後山東洪災,於是回鄉。
第二回:薛家要給孩子們請一個教書先生。夏總甲推薦60餘歲的周進。宴請周進時請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間作弄周進,並說夢見好兆頭才中的秀才。
第三回:周進的姐夫等人可憐周進,湊錢替他捐了個監生,得以直接考舉人,考中,後來又考中進士,任廣東學道。遇范進考秀才,因可憐他而錄取。後又考中舉人。
第四回:范進的母親忽然得到闊綽的房子及家飾,興奮過度而亡。范進服喪三年後,張靜齋與他一起去拜訪高要縣湯知縣,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第五回:唐知縣處理完回民的案子,有倆人來告嚴貢生,一個告嚴貢生搶奪別人的豬,一個是嚴貢生強要別人的利錢,知縣下令拿人。嚴貢生畏罪而逃。
第六回:嚴監生病故。趙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議如何傳送,嚴監生的大哥嚴貢生科舉回來,卻不顧弟弟的死,不僅不安排喪事,反倒為了兒子的親事去了省城。
第七回:范進去拜見恩師周進。因范進要去山東任學道,周進叮囑范進到山東後關注荀玫使其進學。其時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
第八回:王惠回省城後,正遇朝廷下令補南昌知府缺,於是上任。到南昌後,故意不肯接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銀子才正式就職。
第九回:婁公子兩人回省城的路上,看到了為其家族看墳的僕人鄒吉甫的兒子鄒三,自言在附近住。婁氏公子於是進家看望。席中得知楊執中因替人管賬有虧空,被下了監獄。婁氏公子決定救人。
第十回:婁氏公子二次仍未找到楊執中,返回途中遇到了魯編修。談到楊執中時,魯編修不以為然。幾日後,陳禮為魯家的女兒提親。
第十一回:婚後,魯小姐才貌雙全,而蘧公孫的文采學識很一般,卻也無可奈何。鄒吉甫來到婁府,又談到了楊執中,決定再次去拜訪。見面後,相談甚歡。
第十二回:婁氏公子正要去拜訪權勿用時,新到任的魏老爺來訪。看到瑣事繁多,楊執中建議讓僕人帶書信去請。
第十三回:蘧公孫遇到開辦幫人補習學問的課堂的馬純上,聽他大談升學的竅門,很受啟發。婁家的僕人宦成與蘧家的丫鬟雙紅私通,帶著原先王惠丟在蘧老太爺家的箱子跑了。
第十四回:宦成與雙紅遠去他鄉。事情理清後,馬純上去了杭州。到杭州後,一連幾日,四處遊玩,直到在丁家祠遇到了一位“仙人”,名叫洪憨仙。
第十五回:仙人瞭解到馬純上當前窘迫,有意賙濟。給了幾塊黑煤,馬純上帶回家中用火一煉即成了銀子。仙人又請有錢的胡公子出銀萬兩,用以準備煉丹的物料,說是四十九日後即可練出“銀母”,到時可點石成金。隨後,仙人卻“駕鶴西去”。
文章簡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在國際漢學界,該書更是影響頗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傳世,並獲漢學界盛讚,有認為《儒林外史》足堪躋身於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並論,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寫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
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儒林外史》裡,以諷刺的手法,對醜惡的事物進行深刻的揭露。《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
乾隆元年(1736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他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書名上,“儒林”一詞源出《史記》“儒林列傳”。是“儒者之林”,指學術界等。國史列傳,自然是“正史”,作者專門以“外史”為書名,正是為了作區別,正如作者的摯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所揭示的:“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則是作一正統記史之外的的儒林傳記,並且作者有意把書中故事假託發生在明代,以類“正史”,而實際上描繪的卻是清代廣泛的社會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時代的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厄運。
人物背景:
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
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木板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後,他滿心悲愴無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滿地打滾。
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於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後來,藉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
范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著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將他錄取為秀才,後來又將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進中舉”的癲狂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