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是以究竟解脫生死為修行目標,那至於以什麼樣的形態來解脫這就不是問題的關健,也就是說用出家的形象來修解脫還是在家的形象來修解脫並不是核心所在,關健核心是怎麼做才能究竟解脫。
這就需要學人瞭解解脫是指心的清淨離欲,而不是表情或者形式上的清淨離欲。不然的話,濟公活佛情何以堪,以形態為修行目標的,那必導至產生為了修行而修行的尷尬場面。
在佛教經典中,有明確的經文記載,在家修行即便在繁忙的生活中,只要按照佛陀正見指導下的六隨念,也可直證三果阿那含。
出家僅是為了修行解脫營造更好的修行環境。在家修行只不過與出家相比干擾的外緣多。所以,修行中的基礎觀念,一定要清晰明瞭。問這個問題的同修,顯然對於佛教中“僧”的概念不夠清晰。
其實問一下自己下題的選擇,你心裡也就瞭然了:
a.一個出了家,卻在行世俗事的修行人
b.一個未出家的白衣,卻按佛陀的法與律嚴持的修行人。
你認為哪一個才是符合佛陀要求的佛弟子呢?
觀念出處:
很多人學佛以後想出家,在家裡一刻都呆不住,想離開這個家,也想離開這個單位,這個想離開的心稱為出離心。那我們學佛人,對這個出離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講的出離是對五濁惡世的出離、對五欲六塵的出離、對無明煩惱的出離、對生死惑業的出離、對貪嗔痴的出離。所以這個出離不一定要離家出走,不一定要深山苦修,要你的心出離,而不是身出離。當然身心都能出離,那是相當不簡單。
僧的意思是和、是眾,有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那什麼叫僧呢?我們現在很形象的以為穿上袈裟,剃了光頭、離家出走的就是僧。由於現在經濟比較達,特別在我們南方,經濟發達,那些經懺僧比較多。這些經懺僧,因為他們內在的煩惱苦迫沒有解決,經常會有這種或那種的問題。很多在家居士看在眼裡,心裡不平衡,經常會有人問,這個師父咋啦,那個師父咋啦。其實呢,我們對僧的理解是這樣子的,穿上袈裟、剃了光頭固然是僧。他是一種表相、表法。對僧的真實理解,我們認為是:對法用生命去實踐的人,對佛的法用生命去體證的人,他內心是清淨的、離欲的。所以僧的確切概念稱為清淨僧、離欲僧。那我們看到那些穿著袈娑、剃著光頭的出家師父們,應該馬上想到我的內心要清淨、我的身心要柔軟、我要離欲。對於已經清淨的,已經證果了、已經離欲了的出家人,我們稱為聖賢僧。
---- 東方先生.《佛法修學基礎導讀》
佛教修行是以究竟解脫生死為修行目標,那至於以什麼樣的形態來解脫這就不是問題的關健,也就是說用出家的形象來修解脫還是在家的形象來修解脫並不是核心所在,關健核心是怎麼做才能究竟解脫。
這就需要學人瞭解解脫是指心的清淨離欲,而不是表情或者形式上的清淨離欲。不然的話,濟公活佛情何以堪,以形態為修行目標的,那必導至產生為了修行而修行的尷尬場面。
在佛教經典中,有明確的經文記載,在家修行即便在繁忙的生活中,只要按照佛陀正見指導下的六隨念,也可直證三果阿那含。
出家僅是為了修行解脫營造更好的修行環境。在家修行只不過與出家相比干擾的外緣多。所以,修行中的基礎觀念,一定要清晰明瞭。問這個問題的同修,顯然對於佛教中“僧”的概念不夠清晰。
其實問一下自己下題的選擇,你心裡也就瞭然了:
a.一個出了家,卻在行世俗事的修行人
b.一個未出家的白衣,卻按佛陀的法與律嚴持的修行人。
你認為哪一個才是符合佛陀要求的佛弟子呢?
觀念出處:
很多人學佛以後想出家,在家裡一刻都呆不住,想離開這個家,也想離開這個單位,這個想離開的心稱為出離心。那我們學佛人,對這個出離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講的出離是對五濁惡世的出離、對五欲六塵的出離、對無明煩惱的出離、對生死惑業的出離、對貪嗔痴的出離。所以這個出離不一定要離家出走,不一定要深山苦修,要你的心出離,而不是身出離。當然身心都能出離,那是相當不簡單。
僧的意思是和、是眾,有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那什麼叫僧呢?我們現在很形象的以為穿上袈裟,剃了光頭、離家出走的就是僧。由於現在經濟比較達,特別在我們南方,經濟發達,那些經懺僧比較多。這些經懺僧,因為他們內在的煩惱苦迫沒有解決,經常會有這種或那種的問題。很多在家居士看在眼裡,心裡不平衡,經常會有人問,這個師父咋啦,那個師父咋啦。其實呢,我們對僧的理解是這樣子的,穿上袈裟、剃了光頭固然是僧。他是一種表相、表法。對僧的真實理解,我們認為是:對法用生命去實踐的人,對佛的法用生命去體證的人,他內心是清淨的、離欲的。所以僧的確切概念稱為清淨僧、離欲僧。那我們看到那些穿著袈娑、剃著光頭的出家師父們,應該馬上想到我的內心要清淨、我的身心要柔軟、我要離欲。對於已經清淨的,已經證果了、已經離欲了的出家人,我們稱為聖賢僧。
---- 東方先生.《佛法修學基礎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