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漢室不是劉備斷送的,劉備一生都在致力恢復漢室,克復中原。即便最初在曹操手下謀生時,他也積極的活動,想剷除漢賊曹操。事洩亡命天涯。以後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方才站穩了腳跟,赤壁之戰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章武元年(221年),魏國曹丕和東吳孫權先後稱帝后,劉備誓死不稱帝,在群臣苦苦相勸下,於成都稱帝,國號"漢"。他死後諡號是漢昭烈帝,廟號是漢烈祖。所有稱呼都帶走"漢"字,表示延續漢朝的基業。綜上所述,春秋君無論如何也沒發現是劉備斷送了漢室。

  • 2 # 慕良論史

    致命缺點就是他碰上了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碧眼兒孫權!照理說孫權是劉備的恩人,在曹操奪取荊州,劉備被虎豹騎追的屁滾尿流的時候,是孫權派兵保護了他,並在赤壁打敗了曹操。但這之後孫權就沒扮演過什麼光彩的角色了。

    孫劉聯軍打敗曹操後,周瑜帶兵佔領了荊州最富裕的南郡,劉備佔領江南四郡,曹操堅守襄陽、樊城二郡,在荊州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不過曹操雖然打了敗仗,因為佔有中原,所以對孫劉兩家還是處於上風,而孫權佔領的南郡正處於對抗曹操的前線。在這種情況下,孫權就開始動壞心眼了。

    孫權認為,我辛辛苦苦在赤壁打了勝仗,現在還要守前線,天底下哪有這好事。於是就提出把南郡借給劉備,其實就是讓劉備守前線,自己在後方發展經濟。劉備想我手裡這四郡還沒你一個南郡有錢呢,這白給的還不要?屁顛屁顛就去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借荊州”,到此為止是兩家歡喜。

    可沒想到的是劉備太能打,三年搞定了劉璋,勢力比孫權還大。關羽更誇張,樊城圍曹仁,水淹七軍,直接逼的曹操要遷都。這一刻可以說是離興復漢室最近的時候,可惜孫權又耍黑心了。

    孫權看劉備這個長工發展的這麼好,真是腸子都悔青了。於是趁關羽圍樊城時,派人攻取荊州,和曹軍兩路夾擊盟友關羽,並最終把關羽殺了,他也如願得到了荊州。可惜孫權帶兵打仗就是個送分包,張遼樂進等人的官爵封邑都是靠打他得來的!自從關羽死後,東吳對曹操就沒佔過便宜,所以也不想著對外擴張,成天搞內鬥,張昭被高高掛起,魯肅剛死孫權就說壞話,陸遜更是被氣死。蜀漢被滅沒多久,東吳就被滅了。

    劉備碰上這種豬隊友,能贏才有貴了!

  • 3 # 紅色星河

    漢末三國時代,漢室不是劉備斷送的。先是曹操曹丕斷送一次漢室,並建立了魏國,劉備則否認曹魏政權的合法性,自己在蜀地自行繼承漢祚而稱帝,給漢室續命;後是司馬昭派遣鍾會滅蜀,這是第二次斷送漢室,自此漢室沒能夠復興。

    劉備曹操相愛相殺幾十年,從早期的親密盟友,共同對抗董卓,一起打擊袁術、消滅呂布,配合的親密無間。但在許都期間,劉備目睹曹操狹隘猜疑、對待漢獻帝飛揚跋扈、隨意誅殺劉協身邊的人,程昱等人甚至勸曹操殺掉劉備,兩人逐漸產生裂痕,直到後來徹底決裂,成為不死不休的一生仇敵。

    兵微將寡的劉備,面對強大而又兇殘狡猾的曹操,弘毅寬厚,百折不撓,最終在曹軍的圍追堵截中,聯合孫吳,赤壁之戰一舉擊敗曹操,然後智取荊州、西奪巴蜀,接著在漢中之戰中大破曹軍;當曹丕於公元220年十二月篡漢稱帝后,劉備幾個月後即於成都稱帝,繼承漢祚,恢復了漢室。

    而劉備的繼承人劉禪,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扛住了曹丕曹睿等人,但在諸葛亮去世後,最終沒有能夠扛住雄才大略的司馬昭。公元263年,劉禪最終投降了,但他實際上是輸給了司馬昭,輸給了自己,並非輸給了曹氏。此時的曹氏,小命正捏在司馬氏手裡。

    劉備實際上是在蜀地恢復了漢室,給漢室強行續命四十三年,但最終被司馬昭滅掉了,最終是三國歸晉。

    劉備的問題,是過於仁義。劉備的“仁義”,使得他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大業,但也最終使得蜀漢沒能一統天下,沒能還於舊都。正所謂成也“仁義”敗也“仁義”。

    當劉表去世後,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從襄陽城下逃跑,諸葛亮建議他奪取襄陽,以劉琦名義號令荊州,但劉備“吾不忍也”,耽誤了大事;

    入蜀後,龐統建議他在酒宴上出手綁架劉璋,奪取益州,但被劉備以人心未附為由拒絕,實際上依然是“不忍心”,錯失良機,一直等到劉璋率先翻臉,最後才靠戰爭奪取益州,白白的耽誤三年多極其寶貴的時間,既打殘了益州,損失了張任、楊華等一大批人才,還折損了龐統。實際上,迅速奪取益州後,再施以恩威,依然可以收服人心。

    漢中之戰後,應該立即加強荊州防務、阻止關羽北伐,並應該圖謀孫吳,應該趁孫吳不備一舉消滅之。孫吳從孫策開始,就陰險狡詐,一再地行使欺騙手段。劉備關羽缺乏足夠警惕,過於相信孫吳,導致荊州被偷襲,關羽身死,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

    關羽被殺後,在缺兵缺將缺謀士的情況下,為立即給關羽報仇,兌現“誓以共死”的諾言,劉備不管不顧地東征,不僅幾乎全軍覆滅,葬送了數萬百戰精兵,釀成了南中叛亂,自己還差一點被孫吳活捉。報仇,何必急在一時?若能聽從趙雲的建議,不東向用兵,而是一舉奪取涼州、圖謀關中,則大事可成矣!

  • 4 # 梵尚864

    個人理解是劉備不聽趙雲的勸戒,執意東征孫權。結果在猇亭之戰中慘敗,使國力受損。造成後來諸葛亮北伐無兵無將可用的局面。

    還有一個是被關羽的死衝昏了頭腦。大家都知道劉備很仗義,他曾說過兄弟如手足,現在手足斷了一隻,劉備已經失去理智了。如果不是這場戰役劉備就不會留下一個空殼江山給劉嬋和諸葛亮。

    所謂成大事者不能拘泥於任何私人感情,劉備就是太感情用事,不以大局為重。讓敵人有空子可鑽!

  • 5 # 有得觀史

    劉備創業成功,建立了蜀漢政權,不過蜀漢並不是他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恢復漢室,還都洛陽。他本來有機會統一天下,恢復漢室,但是最終沒有實現這一目標,從這個角度講,也算是斷送了漢室。那麼是什麼致命缺點,使他沒能實現目標呢?

    劉備致命的缺點就是結義。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成就了一段佳話。三個人組團開始創業,初期對創業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結義本身是義氣為前提的,當事業做大了,他的問題就顯現出來。

    關羽和張飛這兩個兄弟就成了劉備集團的特殊人員。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CEO對關羽張飛的管理就出現障礙。同樣的犯錯,諸葛亮可以殺馬謖,卻不能殺放掉曹操的關羽。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不顧眾人反對,親帥大軍為其報仇,結果夷陵之戰慘敗。要是死的是馬超或者黃忠魏延等,劉備能親自為其報仇嗎?可能性不大。

    如果不對東吳發動戰爭,劉備還是有實力和曹魏對抗的,運作得好,打敗曹丕也說不定。結果因為給二弟報仇,一切都化為泡影。

    所以我們說,成也結義,敗也結義。結義是劉備的致命缺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歸粉、當歸不能和什麼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