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一樣的,主要喜歡喝,什麼樣的茶都是好的。
烏龍茶(oolong tea),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烏龍茶的製作工序:
採摘
季節
閩南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週期長,一年可採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體採摘期因品種、氣候、海拔、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採摘期,春茶在穀雨前後,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立秋前後,秋茶在秋分前後,冬片在霜降後。各茶季的採摘間隔期為40-50天,在具體掌握上,應做到“開頭適當早,中間網剛好,後期不粗老”。
標準
烏龍茶的採摘標準,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其採摘標準為: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將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採下2-4葉,俗稱“開面採”。所謂“開面採”,小開面為新梢頂部一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1/2,中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2/3;大開d面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採取“中開面”採;夏暑茶適當嫩採,即採取“小開面”採;產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採取“小開面”採,採摘一芽三四葉。
茶農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虎口對芯採摘法”即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將茶葉採下。一般採葉標準是:長三葉採二葉,長四葉採三葉,採下對夾葉,不採魚葉,不採單葉,不帶梗蒂。採摘時,應做至“五分開”,即不同品種分開,早午晚青分開,粗葉嫩葉分開,乾溼茶青分開,不同地片分開,以利於提高毛茶品質。
選擇晴天午青鮮葉
春季烏龍茶採製季節,常遇陰雨連綿的大氣,這對優質烏龍茶品質形成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連續的陰雨天氣,鮮葉水分多,又無法曬青,致使做青“走水消青”困難,內含物質不能正常轉化,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優質烏龍茶。在一日中,由於鮮葉採摘的時間不同。對烏龍茶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早青:上午10時以前採摘的鮮葉,大多帶有露水,其製茶品質較差。
上午青:上午10時以後至中午12時以前所採鮮葉。因茶樹經過一段時間的Sunny照射,露水已消失,製茶品質優於早晚青。
下午青:午後12時至下午4時以前所採下鮮葉,新鮮清爽,具有誘人的清香,又有充分的曬青時間,製茶品質優異。
晚青:下午4~5時以後所採鮮葉。因鮮葉下山時間較遲,大多錯過了曬青的最佳時機,不能利用Sunny曬青萎凋,製茶品質也欠佳,但優於早青。總之,制優質烏龍茶,應選擇連續幾天晴朗天氣的午青鮮葉製作。
製作
烏龍茶製作工藝。製作程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焙。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
烘焙技術
烘焙目的
降低茶葉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間,防止茶葉貯存期品質劣變而陳茶味,進而延長貯藏壽命;借烘焙技術去除茶葉青臭味及其它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使茶葉中所含氨基酸類與還原糖類加溫時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還有殺菌,降低農殘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後熟作用。後熟作用的好壞與茶葉含水量、儲藏條件和茶中有效化學成分變化有密切關係。
技術要素
1. 含水量:茶葉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葉含水量至安全範圍(4%—6%),延緩茶葉後氧化作用,並能延長茶葉貯藏壽命;茶葉水分達到8.8%,黴菌開始出現;水分達到12%以上,就會逐漸變質。而含水量不同的茶葉,烘焙條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葉,最初階段其烘焙溫度應高些(約95℃-100℃),時間要延長;若繼續烘焙三個小時以上時,必須調低溫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葉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葉應攤薄些,否則易導致悶變而降低茶葉品質。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較粗老的茶葉,需中溫(85℃-90℃)烘焙,烘焙時間則視茶葉需求而在4h-10h作彈性選擇。原料粗老而帶微香的茶葉,烘焙時間宜縮短。幼嫩茶葉烘焙溫度比粗老的茶葉微高,先中高溫(90℃-100℃)烘焙,時間約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確保茶湯滋味甘醇不苦澀而保留香氣及原則。
3. 形狀緊緯度:外形緊結的茶葉則較耐烘焙,宜採用中低溫(85℃-90℃)而較長時間烘焙,反之外形鬆散的茶葉宜採用中溫(100℃)而短時烘焙。
4 .香氣:香氣是烏龍茶的主要靈魂之一。茶葉香氣屬揮發性物質,烘焙過程中香氣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質好的茶葉應低溫短時烘焙;香低中等茶葉,可採用較高溫度和較長時間烘焙;陳茶而異味重的茶葉,以去除異味和降低含水量為主,應先高溫短時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費者市場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調做青的烏龍茶,為了保持其翠綠的色澤和高銳的香氣,應採用(60℃-70℃)的低溫烘焙至足幹,使茶葉含水率在5%-6%,及時真空密封包裝,以免香味散失。
5 .滋味:滋味甘醇的茶葉,先中溫(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溫使茶葉帶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葉品質。
6 .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實際作用是使茶葉內產生熱物理化學變化的程度。火候能影響茶葉的外形色澤及葉底湯色等,火候掌握適應可以彌補茶葉品質的某些不足,掌握不當會降低品質。特殊品種的茶葉,火候掌握恰到好處,能襯托特殊的香韻特徵,俗稱“茶為君,火為臣,君臣佐使。”就是這個道理。茶葉的品種不一樣,耐火程度也不一樣,如鐵觀音、大葉烏龍、梅佔就較為耐火,黃旦、奇蘭等香氣較外露的品種較不耐火。
都是一樣的,主要喜歡喝,什麼樣的茶都是好的。
烏龍茶(oolong tea),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臺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烏龍茶的製作工序:
採摘
季節
閩南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茶樹生長週期長,一年可採四至五季,即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和冬片。具體採摘期因品種、氣候、海拔、施肥等條件不同而差異。一般採摘期,春茶在穀雨前後,夏茶在夏至前後,暑茶在立秋前後,秋茶在秋分前後,冬片在霜降後。各茶季的採摘間隔期為40-50天,在具體掌握上,應做到“開頭適當早,中間網剛好,後期不粗老”。
標準
烏龍茶的採摘標準,葉梢比紅、綠茶成熟。其採摘標準為:待茶樹新梢長到3-5葉將要成熟,頂葉六七成開面時採下2-4葉,俗稱“開面採”。所謂“開面採”,小開面為新梢頂部一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1/2,中開面為新梢頂部第一葉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2/3;大開d面新梢頂葉的面積相當於第二葉的面積。一般春、秋茶採取“中開面”採;夏暑茶適當嫩採,即採取“小開面”採;產茶園生長茂盛,持嫩性強,也可採取“小開面”採,採摘一芽三四葉。
茶農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虎口對芯採摘法”即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從芽梢頂部中心插下。稍加扭折,向上一提,就將茶葉採下。一般採葉標準是:長三葉採二葉,長四葉採三葉,採下對夾葉,不採魚葉,不採單葉,不帶梗蒂。採摘時,應做至“五分開”,即不同品種分開,早午晚青分開,粗葉嫩葉分開,乾溼茶青分開,不同地片分開,以利於提高毛茶品質。
選擇晴天午青鮮葉
春季烏龍茶採製季節,常遇陰雨連綿的大氣,這對優質烏龍茶品質形成會產生極大的影響。特別連續的陰雨天氣,鮮葉水分多,又無法曬青,致使做青“走水消青”困難,內含物質不能正常轉化,從而也就無法形成優質烏龍茶。在一日中,由於鮮葉採摘的時間不同。對烏龍茶品質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早青:上午10時以前採摘的鮮葉,大多帶有露水,其製茶品質較差。
上午青:上午10時以後至中午12時以前所採鮮葉。因茶樹經過一段時間的Sunny照射,露水已消失,製茶品質優於早晚青。
下午青:午後12時至下午4時以前所採下鮮葉,新鮮清爽,具有誘人的清香,又有充分的曬青時間,製茶品質優異。
晚青:下午4~5時以後所採鮮葉。因鮮葉下山時間較遲,大多錯過了曬青的最佳時機,不能利用Sunny曬青萎凋,製茶品質也欠佳,但優於早青。總之,制優質烏龍茶,應選擇連續幾天晴朗天氣的午青鮮葉製作。
製作
烏龍茶製作工藝。製作程式有晾青、搖青、殺青、包揉、揉捻、烘焙。烏龍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為“跳動做青”、“搖動做青”、“做手做青”三個亞類。
烘焙技術
烘焙目的
降低茶葉含水量,保持含水量在4%—6%之間,防止茶葉貯存期品質劣變而陳茶味,進而延長貯藏壽命;借烘焙技術去除茶葉青臭味及其它異味,增進茶香,以提高茶葉品質;使茶葉中所含氨基酸類與還原糖類加溫時經脫水轉化成香氣成分;還有殺菌,降低農殘等作用。
烘焙作用
脫水糖化作用(熟化)、異構化作用、氧化作用及後熟作用。後熟作用的好壞與茶葉含水量、儲藏條件和茶中有效化學成分變化有密切關係。
技術要素
1. 含水量:茶葉烘焙首要工作是降低茶葉含水量至安全範圍(4%—6%),延緩茶葉後氧化作用,並能延長茶葉貯藏壽命;茶葉水分達到8.8%,黴菌開始出現;水分達到12%以上,就會逐漸變質。而含水量不同的茶葉,烘焙條件也不同,一般而言含水量高的茶葉,最初階段其烘焙溫度應高些(約95℃-100℃),時間要延長;若繼續烘焙三個小時以上時,必須調低溫度至85℃左右,徐徐入火,烘焙出茶葉甘醇之滋味。含水量高的茶葉應攤薄些,否則易導致悶變而降低茶葉品質。
2 .原料老嫩度:烘焙較粗老的茶葉,需中溫(85℃-90℃)烘焙,烘焙時間則視茶葉需求而在4h-10h作彈性選擇。原料粗老而帶微香的茶葉,烘焙時間宜縮短。幼嫩茶葉烘焙溫度比粗老的茶葉微高,先中高溫(90℃-100℃)烘焙,時間約4h-10h,再以(80℃-85℃)烘焙2h-4h,以確保茶湯滋味甘醇不苦澀而保留香氣及原則。
3. 形狀緊緯度:外形緊結的茶葉則較耐烘焙,宜採用中低溫(85℃-90℃)而較長時間烘焙,反之外形鬆散的茶葉宜採用中溫(100℃)而短時烘焙。
4 .香氣:香氣是烏龍茶的主要靈魂之一。茶葉香氣屬揮發性物質,烘焙過程中香氣成分易逸失,因此,一般清香型品質好的茶葉應低溫短時烘焙;香低中等茶葉,可採用較高溫度和較長時間烘焙;陳茶而異味重的茶葉,以去除異味和降低含水量為主,應先高溫短時烘焙,次日再80℃2h→90℃2h→ 100℃循序烘焙;依消費者市場需求而定烘焙程度。空調做青的烏龍茶,為了保持其翠綠的色澤和高銳的香氣,應採用(60℃-70℃)的低溫烘焙至足幹,使茶葉含水率在5%-6%,及時真空密封包裝,以免香味散失。
5 .滋味:滋味甘醇的茶葉,先中溫(80℃-85℃)烘焙4h-6h,次日再以(75℃-80℃)烘焙2h-3h,防止高溫使茶葉帶熟味或火味而降低茶葉品質。
6 .火候的把握:火候的實際作用是使茶葉內產生熱物理化學變化的程度。火候能影響茶葉的外形色澤及葉底湯色等,火候掌握適應可以彌補茶葉品質的某些不足,掌握不當會降低品質。特殊品種的茶葉,火候掌握恰到好處,能襯托特殊的香韻特徵,俗稱“茶為君,火為臣,君臣佐使。”就是這個道理。茶葉的品種不一樣,耐火程度也不一樣,如鐵觀音、大葉烏龍、梅佔就較為耐火,黃旦、奇蘭等香氣較外露的品種較不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