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著意鑽研用兵之法,戰爭謀略。唐人將他與杜甫相比,稱他為小杜。 後人評杜牧的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這是說他的詩圓快奮急。
杜牧身貌英俊,“嗜酒喜睡”(《上李中丞書》),喜賞歌舞,風流放任,不能自止。
在揚州做幕僚的十年中,繁華的揚州有許多著名的美貌女子,杜牧出沒於秦樓楚館,縱情飲酒尋歡。他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曾以惆悵和哀愁兼有
悔恨和嘆息的心情寫下著名的《遣懷》一詩: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的意思是說,當年落魄江南,時時以酒澆愁,常常遊冶於妓館青樓。十年來,“每促束於薄書宴遊間”,一覺醒來,只在青樓贏得了一點微薄的名聲。
詩中無半點誇耀或沾沾自喜,有的卻是深深的自嘲、悔恨和嘆息。以杜牧之大才當幕僚,這是拿楠木煮雞蛋。 他心中鬱鬱寡歡,不得已,只好飲酒,在妓館與紅巾翠袖廝混,自稱“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自空城赴官上京》)。
在那段日子裡,幾乎沒有一天不留戀於酒杯。在他40歲那年,又受朝廷李德裕排擠,出任湖北黃州刺史,內心頗為不平,大概是他從會昌前往黃州的路上,寫下《雨中行》一詩:
賤子本幽慵,多為俊賢侮。
得州荒僻中,更值連江雨。
一褐擁秋寒,小窗侵竹塢。
濁醪氣色嚴,皤腹瓶罌左。
酣醉天地寬,恍恍嵇劉伍。
但為適性情,豈是藏鱗羽?
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
其詩的大意是,他本是一個愛幽靜、性懶散之人,卻每每受所謂“俊賢”的欺侮。
有幸還能得到這個荒僻的黃州刺史之職,卻又遇上這連江的冷雨。 他用一件粗麻短衣披在身上抵擋著秋寒,小視窗伸進來四面山坡上生長的竹枝竹葉。有濃濃的濁酒盛在口小腹大的古瓶裡,他暢飲這濃濃的濁酒,酣醉中覺得天地變得更寬了,恍惚中嵇康和劉伶都來到了他的身邊,成了親密的伴友。
他沉醉於酒中只是為了順延自己的性情,並非藏鱗掩羽,暫作韜晦待機而動。 人生一世不過一萬多天,他願在醉中把每一天打發去。杜牧這樣飲酒當然不是酒徒,只是以酒澆胸中之塊壘,是一種無奈的宣洩和暫時的解脫。
正說明杜牧的苦悶之深,不得不借酒來麻醉自己敏感的神經,換取片刻的淡忘與內心的平靜。
杜牧喜歡在風雪天開懷暢飲。“窗外正風雪,擁爐開酒缸”(《獨酌》),外面寒冷,屋中圍爐取暖,開啟酒缸,品啜那飄香的美酒,頓時暖上心頭,紅飛臉頰,其樂融融。
“臘雪一尺厚,雲冰寒頑痴”,立刻想起了“行當臘欲破,酒齊(劑)不可遲”,眼看著臘月將至,造酒萬不可推遲。為的是“且想春候暖,甕間傾一卮”。待到春暖之日,在酒甕間開懷暢飲,那該是多麼地愜意啊!他敬慕李白,在水西寺看到李白的題詩後,竟然“半醒半醉遊三日”,過了幾天自由自在的生活。
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詩人張祜前來訪晤。他倆於重陽佳節登上安徽齊山,賞菊暢飲,寫下千古傳誦的《九日齊山登高》一詩。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輝。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這詩外視曠達而內含憤慨,隱寓著杜、張二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 這幅畫面很美,天高氣爽的清秋之際,江涵秋空雲影,北雁南飛,詩人與朋友張祜攜一壺醇香的美酒上了青青的齊山。
塵世之間不如意事常八九,難逢笑口常開,摯友相逢,詩侶歡聚,必然頭上插滿菊花盡興而歸。菊花乃傲霜開放,是高人逸士的象徵。菊花滿頭,取意雙關,既合重陽,又寓高潔。 他們只有暢飲酣醉來酬謝這佳節良辰吧,不要在登臨之際面對落日而悵恨斜暉。
古往今來人生就是如此,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登牛山而淚沾衣袖呢?沉鬱中表達了二人曠達的胸懷。
宣宗大中二年(848),杜牧由睦州刺史內升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長年的外放官宦生涯就將結束,杜牧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解印書千軸,重陽酒百缸”,口氣很大。
解去這刺史的官印,帶上我的千軸書卷。今日正逢重陽佳節,我要痛飲百缸美酒。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是心情高興時的狂言。再如“獨佩一壺遊,秋毫泰山小”,意即我要像劉伶那樣帶上一壺酒去漫遊,對待事物也要像莊子一樣,看秋毫為大,看泰山為小,這也是欣喜之餘的狂言,狂中有實。
大唐時代,山村市鎮酒店遍佈,酒旗飄飄。“夜泊秦淮近酒家”、“水村山郭酒旗風”、“誰家紅袖憑江樓”、“秀眉老父對樽酒,倩袖女兒簪野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誇酒書旗有小樓”等,都是杜牧對那時民情風俗的真實寫照,給我們以無限美好的畫面與想象空間。
開頭已說過,杜牧是晚唐時一位有才學而又英俊的“帥哥”。大和末年1杜牧到浙江的湖州,與一位妙齡女子眉目傳情,當時那女孩兒才十幾歲,杜牧與他相約,“十年後我來掌管湖州時就娶你”,並拿出錢來定約。
後來等到杜牧到湖州上任時,時間已過了14年,從前那個女子已嫁人並生有兩個孩子。 杜牧傷感地寫詩一首:“自恨尋芳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由此可見杜牧的率真。
杜牧的詩中以詠史絕句成就最大,如《赤壁懷古》《題武關》《過驪山作》《江南懷古》《臺城曲》《汴河懷古》等作品韻意深刻,讀後能引人產生“斷殺腸”的痛恨。因此,歷來有“二十八字史論”(七絕詩四句,共二十八字)之美譽。
陶慕寧先生認為,狎妓冶游是中世紀士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篇歌行所表達的繾綣柔情到短章律句所記錄的瞬間感受,唐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彩多姿的青樓生活的畫卷。如果把唐代文人的才思比喻為汩汩泉水,那麼妓女的色藝便如釀製美酒的麴櫱,沒有麴櫱的作用,再好的甘泉也不可能成為美酒(《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
因此,別誤讀了杜牧,認為他是拈花惹草百無一用的公子哥。他雖然只活了49歲,卻留下《樊川集》二十卷和他註解的《孫子》一書,傳世至今。這比起那些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即使驕傲一百次都不算多!。
平時著意鑽研用兵之法,戰爭謀略。唐人將他與杜甫相比,稱他為小杜。 後人評杜牧的詩“如銅丸走坂,駿馬注坡”,這是說他的詩圓快奮急。
杜牧身貌英俊,“嗜酒喜睡”(《上李中丞書》),喜賞歌舞,風流放任,不能自止。
在揚州做幕僚的十年中,繁華的揚州有許多著名的美貌女子,杜牧出沒於秦樓楚館,縱情飲酒尋歡。他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曾以惆悵和哀愁兼有
悔恨和嘆息的心情寫下著名的《遣懷》一詩: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詩的意思是說,當年落魄江南,時時以酒澆愁,常常遊冶於妓館青樓。十年來,“每促束於薄書宴遊間”,一覺醒來,只在青樓贏得了一點微薄的名聲。
詩中無半點誇耀或沾沾自喜,有的卻是深深的自嘲、悔恨和嘆息。以杜牧之大才當幕僚,這是拿楠木煮雞蛋。 他心中鬱鬱寡歡,不得已,只好飲酒,在妓館與紅巾翠袖廝混,自稱“瀟灑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自空城赴官上京》)。
在那段日子裡,幾乎沒有一天不留戀於酒杯。在他40歲那年,又受朝廷李德裕排擠,出任湖北黃州刺史,內心頗為不平,大概是他從會昌前往黃州的路上,寫下《雨中行》一詩:
賤子本幽慵,多為俊賢侮。
得州荒僻中,更值連江雨。
一褐擁秋寒,小窗侵竹塢。
濁醪氣色嚴,皤腹瓶罌左。
酣醉天地寬,恍恍嵇劉伍。
但為適性情,豈是藏鱗羽?
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
其詩的大意是,他本是一個愛幽靜、性懶散之人,卻每每受所謂“俊賢”的欺侮。
有幸還能得到這個荒僻的黃州刺史之職,卻又遇上這連江的冷雨。 他用一件粗麻短衣披在身上抵擋著秋寒,小視窗伸進來四面山坡上生長的竹枝竹葉。有濃濃的濁酒盛在口小腹大的古瓶裡,他暢飲這濃濃的濁酒,酣醉中覺得天地變得更寬了,恍惚中嵇康和劉伶都來到了他的身邊,成了親密的伴友。
他沉醉於酒中只是為了順延自己的性情,並非藏鱗掩羽,暫作韜晦待機而動。 人生一世不過一萬多天,他願在醉中把每一天打發去。杜牧這樣飲酒當然不是酒徒,只是以酒澆胸中之塊壘,是一種無奈的宣洩和暫時的解脫。
正說明杜牧的苦悶之深,不得不借酒來麻醉自己敏感的神經,換取片刻的淡忘與內心的平靜。
杜牧喜歡在風雪天開懷暢飲。“窗外正風雪,擁爐開酒缸”(《獨酌》),外面寒冷,屋中圍爐取暖,開啟酒缸,品啜那飄香的美酒,頓時暖上心頭,紅飛臉頰,其樂融融。
“臘雪一尺厚,雲冰寒頑痴”,立刻想起了“行當臘欲破,酒齊(劑)不可遲”,眼看著臘月將至,造酒萬不可推遲。為的是“且想春候暖,甕間傾一卮”。待到春暖之日,在酒甕間開懷暢飲,那該是多麼地愜意啊!他敬慕李白,在水西寺看到李白的題詩後,竟然“半醒半醉遊三日”,過了幾天自由自在的生活。
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時,詩人張祜前來訪晤。他倆於重陽佳節登上安徽齊山,賞菊暢飲,寫下千古傳誦的《九日齊山登高》一詩。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輝。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這詩外視曠達而內含憤慨,隱寓著杜、張二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 這幅畫面很美,天高氣爽的清秋之際,江涵秋空雲影,北雁南飛,詩人與朋友張祜攜一壺醇香的美酒上了青青的齊山。
塵世之間不如意事常八九,難逢笑口常開,摯友相逢,詩侶歡聚,必然頭上插滿菊花盡興而歸。菊花乃傲霜開放,是高人逸士的象徵。菊花滿頭,取意雙關,既合重陽,又寓高潔。 他們只有暢飲酣醉來酬謝這佳節良辰吧,不要在登臨之際面對落日而悵恨斜暉。
古往今來人生就是如此,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登牛山而淚沾衣袖呢?沉鬱中表達了二人曠達的胸懷。
宣宗大中二年(848),杜牧由睦州刺史內升為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長年的外放官宦生涯就將結束,杜牧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解印書千軸,重陽酒百缸”,口氣很大。
解去這刺史的官印,帶上我的千軸書卷。今日正逢重陽佳節,我要痛飲百缸美酒。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是心情高興時的狂言。再如“獨佩一壺遊,秋毫泰山小”,意即我要像劉伶那樣帶上一壺酒去漫遊,對待事物也要像莊子一樣,看秋毫為大,看泰山為小,這也是欣喜之餘的狂言,狂中有實。
大唐時代,山村市鎮酒店遍佈,酒旗飄飄。“夜泊秦淮近酒家”、“水村山郭酒旗風”、“誰家紅袖憑江樓”、“秀眉老父對樽酒,倩袖女兒簪野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誇酒書旗有小樓”等,都是杜牧對那時民情風俗的真實寫照,給我們以無限美好的畫面與想象空間。
開頭已說過,杜牧是晚唐時一位有才學而又英俊的“帥哥”。大和末年1杜牧到浙江的湖州,與一位妙齡女子眉目傳情,當時那女孩兒才十幾歲,杜牧與他相約,“十年後我來掌管湖州時就娶你”,並拿出錢來定約。
後來等到杜牧到湖州上任時,時間已過了14年,從前那個女子已嫁人並生有兩個孩子。 杜牧傷感地寫詩一首:“自恨尋芳去較遲,不須惆悵怨芳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陰子滿枝。”由此可見杜牧的率真。
杜牧的詩中以詠史絕句成就最大,如《赤壁懷古》《題武關》《過驪山作》《江南懷古》《臺城曲》《汴河懷古》等作品韻意深刻,讀後能引人產生“斷殺腸”的痛恨。因此,歷來有“二十八字史論”(七絕詩四句,共二十八字)之美譽。
陶慕寧先生認為,狎妓冶游是中世紀士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篇歌行所表達的繾綣柔情到短章律句所記錄的瞬間感受,唐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彩多姿的青樓生活的畫卷。如果把唐代文人的才思比喻為汩汩泉水,那麼妓女的色藝便如釀製美酒的麴櫱,沒有麴櫱的作用,再好的甘泉也不可能成為美酒(《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
因此,別誤讀了杜牧,認為他是拈花惹草百無一用的公子哥。他雖然只活了49歲,卻留下《樊川集》二十卷和他註解的《孫子》一書,傳世至今。這比起那些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即使驕傲一百次都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