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糖溫度

    中國詩歌成為新詩,成為自由詩,成為一個民族獨立精神的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毛主席說:中國的年輕人應該讀詩的,要重於新詩,不廢古體。一句話,中國的青年們,似乎誰不寫詩、誰不讀詩就是跟不上時代潮流,詩歌成為了建國後人們最熱衷的文學表達形式。在建國十七年文學中,詩歌是最主要的體裁。

    57年之前主要有:

    郭小川的詩

    郭小川在當代詩壇上素有“戰士詩人”之稱,他的詩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強烈的時代精神。郭小川的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抒情詩,其中很大部分是政治抒情詩,如《投入火熱的鬥爭》、《向困難進軍》、《甘蔗林——青紗帳》及其姐妹篇《青紗帳——甘蔗林》以及《團泊窪的秋天》等;一類是敘事詩,如描寫愛情的《白雪的讚歌》,歌頌革命軍隊中高階指揮員的《將軍三部曲》等。

    郭小川的詩,詩體形式豐富多樣,不拘一格,吸取古今中外詩歌的優點並進行詩體的革新和創造,其詩體形式有樓梯式、民歌體、新格律體、自由體、半自由體等。其語言刻意求工,富有音樂美,並從群眾口頭語、古典詩歌、民歌中吸取營養,形成獨特鮮明的語言風格。格。

    賀敬之的詩

    賀敬之是著名的政治抒情詩人。他的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長篇政治抒情詩,如《東風萬里》、《雷鋒之歌》等;另一類是篇幅比較短小的抒情詩,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車的視窗》、《三門峽——梳妝檯》等。

    《回延安》是採用“信天游”形式寫成的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詩。作品透過“我”回延安、憶延安、看延安新貌的過程,表達了詩人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熱愛。“信天游”形式和比興手法的運動,具有樸實的民族音樂般的美感。

    自1957年始,"十七年"詩歌創作進入了曲折發展的階段。"反右"鬥爭擴大化使許多詩人如艾青、公劉、邵燕祥、流沙河、白樺等都被打成了"右派"。政治運動和思想禁錮,越來越嚴重地束縛了詩人們的手腳,使詩壇面臨著危機。

    聞捷的詩

    詩集《天山牧歌》(1956)是聞捷抒情詩的代表作。其主題是為了記載各族人民生活的變遷,來歌唱剛剛開始的新時代。它具有那一年代的頌歌格調,但卻有著真切樸實的生活氣息。詩人以明朗的牧歌風格,歌唱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地方風情和精神生活。尤其是其中的愛情詩如《賽馬》、《舞會結束以後》、《婚期》、《蘋果樹下》等,緊扣少數民族特有的風土人情來刻畫男女間傾慕、追求、等待、表白等愛情生活情趣,別開生面,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這些愛情詩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即在構思上把愛情同創造新生活的勞動相結合,主題仍是“生活的讚歌”。

    《復仇的火焰》是聞捷敘事詩的代表作,描寫了人民解放軍在哈薩克族人民協助下平息烏斯滿叛亂的過程,詩作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曲折生動,有濃郁的地方色彩。但在整體上顯得詩意不足。

    艾青與田間

    艾青在“為社會主義歌唱”中,出版有《歡呼集》、《寶石的紅黑》、《黑鰻》、《春天》、《海岬上》等,1957年遭到政治上的劫難。

    田間以數量最多而引人注目,五六十年代他出版有短詩集10餘部,長篇敘事詩集《長詩三首》、《天安門讚歌》和《趕車傳》等。其中《趕車傳》是包括《石不爛趕車》、《藍妮》、《石不爛》、《毛主席》、《金娃》、《金不換》、《樂園歌》七部計兩萬行的長篇鉅製。《趕車傳》上、下卷分別於1959和1961年出版,帶有致命的“浮誇”病。

    李季、李瑛、公劉

    李季於30年代初舉家遷入油田落戶,他寫作了大量的與石油工人生活、勞動有關的詩,歌頌社會主義的建設英雄,長篇敘事詩《楊高傳》是其代表作。

    李瑛、公劉先後加入部隊,軍隊生活對於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創作具有重要的影響,二人反映生活的內容和角度各有不同,大多與自己的經歷和感情傾向有關。比如李瑛詩作主要以戰士的眼光觀察世界、觀察人的心靈,表現戰士忠於祖國與人民的情感;公劉則側重寫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和士兵。

    1."新民歌運動"

    1958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大規模地收集全國民歌》,這是配合"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毛澤東號召下提出的。很快,一場聲勢浩大的新民歌運動從上到下在全國展開。當時的口號就是"人人寫詩,集體寫詩","村村要有李有才,社社要有王老九"。一夜之間,中國成了"詩國"。受經濟工作中的"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的影響,很多民歌作品盲目誇大、不切實際。如:"玉米稻子密又濃,鋪天蓋地不透風,就是衛星掉下來,也要彈回半空中。"但也有一些作品,真實地表達了勞動群眾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抒發了他們作為歷史主人的自豪感,散發出清新質樸之氣,如早期新民歌《我來了》:"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勞動人民征服自然的雄心一覽無餘。更多的民歌是在行政命令下以高指標高速度創作出來的,質量低下,粗製濫造。在採集民歌的運動中,各地還爭先出版民歌集子。郭沫若和周揚在各地出版的歌謠選集基礎上精選合編了《紅旗歌謠》,各條戰線上還有《工礦大躍進民歌選》、《農村大躍進民歌選》、《部隊大躍進民歌選》等。

    2.關於新詩的討論1958年上半年,就新詩發展道路問題掀起了熱烈的討論。討論的熱點集中在新民歌是不是主流、民歌體有無侷限、"新格律詩"能不能建立。討論最後認為,中國新詩的出路在於"民歌"和"古典"。"大躍進民歌"被視為"兩結合"的典範和"共產主義文學的萌芽",受到了極高的評價。這次討論仍是偏重形式上的探討,但由於受"左"的思潮控制,對新詩發展問題的討論未能實事求是地深入。獨尊民歌,反而把詩歌引向了題材單一、形式呆板、感情浮泛的末路。

    3.長篇敘事詩的成就1960年前後,出現了大批長篇敘事詩。郭小川的《將軍三部曲》,李季的《楊高傳》,聞捷的《復仇的火焰》,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外還有田間的《趕車傳》,臧克家的《李大釗》,樑上泉的《紅雲崖》等。此時的少數民族詩歌也不乏優秀之作,如蒙族詩人琶傑的《英雄的格斯爾可汗》,傣族詩人康朗英的《流沙河之歌》,波玉溫的《彩虹》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豐富多彩的邊地生活。長篇敘事詩的大量湧現,不僅為建國十週年慶典增添了奪目的一筆,而且填補了新中國詩壇上的許多空白,其成就是不應忽視的。

    =========================這是中文系《中國文學史.當代》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庫款保障係數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