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端木賜香

    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透過《馬關條約》不僅獲得了鉅額賠款,還割佔了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直接影響到了歐洲列強在華利益,特別是對中國東北覬覦已久的俄國來說,簡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加諸1891年,還是皇太子的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率領艦隊前往日本訪問,被在大津市擔任街警的滋賀縣警察津田三藏砍了兩刀,頭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疤,這傷疤留在頭上,更存在心裡。新仇舊恨,此時不報何時報?於是,俄國以日本佔有遼東半島將威脅到其未來的西伯利亞鐵路等為由,表示強烈反對,並聯合德、法,向日本施壓,要求其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

    德俄素有矛盾,德國之所以參與干涉,一方面是為了和俄國改善關係,減輕德俄邊境壓力,另一方面是為了乘勢向清政府索要一沿海港灣。

    法國本就是俄國盟友,且早有圖謀雲南之野心,見德國願意出面,為以後在瓜分中國時擁有較多話語權,也贊同干涉。

    在中國擁有巨大經濟利益的英國為什麼沒有參加呢?因為西伯利亞鐵路的興建會影響甚至威脅到英國在長江流域的貿易特權,當時英國正在聯合日本設法阻止沙俄在遠東的擴張,自然不會參與俄國的干涉行動。

    1895年4月23日,俄德法三國駐日公使均向日本政府遞交了本國關於要求日本歸還遼東半島的照會。內容大體相同,均言稱日本佔有遼東半島,危及中國首都,影響高麗獨立,不利於遠東持久和平。面對三國出乎意料的強硬幹涉,日本想要聯合英美進行反干涉,但英美根本無意支援。

    咋辦?眼見俄國頂著個破腦袋瓢子態度強橫,海陸軍都擺出了臨戰姿態,德法也派出軍艦助威,三國軍艦合達20多艘,147000噸位,而日本可供使用的軍艦隻有36000噸位,再加上剛打完甲午戰爭,“國內海陸軍殆已空虛……即單與俄國艦隊抗戰亦無把握。”遂決定與三國協商。最後日本接受了三國的“建議”,中國在原賠償基礎上,增賠日本三千萬兩,日本歸還遼東半島。

    透過干涉還遼,俄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日本則認為蒙受了莫大的恥辱,為後來的日俄戰爭埋下了又一粒復仇的種子。

    唉,你們這樣爭,問人家大清的意思了麼?

    自己不爭氣,饅頭也就蒸不出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割肉,就賠錢,其實,錢也是肉。民間老農言,世間除了割肉,就數割錢疼了。

    問題是大清這肥豬,一直沒有真正的痛感。等真正痛了,也玩完了。謀國者,能不慎乎?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事實上三國干涉還遼的主導者是沙皇俄國,至於德國和法國加入這一行動是當時國際博弈的結果:

    俄國成為三國干涉還遼的主導者其實很好理解——儘管近代中國飽受列強欺凌,但美、英、法、德等國無非不過是想在中國儘可能獲得更多的利益,能佔多少好處就佔多少好處,至於整個獨佔中國這樣龐大一個國家是從沒想過的。這並不是因為對華人民懷有善意,如果是這樣他們就不會侵略中國了,實在無力吞併中國——畢竟中國過於龐大,如果以武力吞併勢必遭遇頑強的抵抗,也必將引起其他列強的嫉妒。真正有心吞併中國的就只有日本和沙俄——畢竟這兩國和中國在地域上太接近了。沙俄甚至制定過侵吞中國的黃俄羅斯計劃,根據這一計劃中國東北地區首當其衝成為俄國在遠東擴張的首選目標;而這和日本的侵略計劃正好針鋒相對——先征服琉球、臺灣,繼而征服北韓半島和中國東北,繼而征服整個中國,再然後征服東南亞、太平洋地區。同樣對中國東北懷有野心的沙俄和日本勢必將爆發衝突,沙俄為制衡日本起見自然要極力遏制日本的擴張勢頭。與此同時沙俄一直渴望在遠東獲得天然的不凍良港,而其首選目標就是位於遼東半島的旅順大連,如果放任日本侵佔遼東半島意味著俄國這一目標將無法實現。事實上沙俄在干涉還遼之後以功臣自居並迫使清政府將旅順大連租借給俄國,後來這裡成為了日俄戰爭中雙方反覆爭奪的地區。

    至於德國和法國加入由俄國主導的干涉還遼行動是和當時的國際格局密不可分的: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擊敗,隨後以普魯士為核心的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宣告成立,這對法國而言是極大的恥辱——法國被迫向新生的德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喪失了Continental霸主的地位,甚至還必須接受敵人在自己的首都宣告建國的屈辱。倍感屈辱的法國將德國視為自己最大的敵手,在普法戰爭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對德復仇的呼聲在法國一直很有市場。這時位於東歐的俄國的立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長期以來歐洲各國之間形成了一種均勢外交的制衡格局,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無法容忍一個歐洲超級霸權的崛起,因為這將對自己的安全構成威脅。德國的迅速發展已引起包括俄國在內的歐洲各國的警惕,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必須極力改善同俄國的關係以避免當法、德再次爆發衝突時自己會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窘境——1873年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締結的三皇同盟就是德國拉攏俄國的具體措施。

    如此一來法國就陷於極端孤立的狀態,法國自然不能坐視自己陷入這樣的困境,於是也在俄國身上大做文章以試圖將俄國拉攏到自己這邊。偏偏德、奧、俄三皇同盟內部俄國和奧匈之間一直在爭奪巴爾幹地區,三皇同盟這一內部矛盾被法國及時抓住了——當時俄國內部的反對派勢力已日漸壯大,沙皇政府迫切需要大筆資金用於鎮壓反對派,然而沙俄又是列強中經濟發展滯後的國家,於是俄國想到向作為盟友的德國尋求支援,結果德國方面不僅沒能給予支援,反而在1879~1894年間和俄國爆發了關稅貿易戰爭。法國見機及時給俄國提供了貸款,於是深感被德國背叛的俄國決定和德國分手,轉而投入法國的懷抱,就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兩年也就是1892年法國和俄國締結了同盟條約。

    法俄結盟令德國感受到了威脅,於是德國極力想破壞法俄之間的盟約。事實上甲午戰後俄國之所以拉攏德、法兩國一同干涉還遼並不是為了替自己壯大聲勢——畢竟就當時的國力而言俄國完全足以碾壓日本,根本無需藉助德、法的力量,拉著德、法兩國一起敦促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其實就是試探德、法兩國的態度——既然德、法兩國都有求於俄國,俄國自然要讓兩國在國際事務上多支援支援自己以便選擇合適的結盟物件。德、法兩國也不是傻子——對他們而言:只需表明支援俄國的態度即可,至於日本的反應他們才不會在乎,這時他們完全不需要正眼瞧日本。當然這種支援也僅僅是限於態度上的支援——畢竟此時的德、法兩國互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他們的著眼點都立足於歐洲的對抗,至於遠東早已是日、俄內定的勢力範圍,自己插一槓子也撈不著好處,反而會削弱自己在歐洲的防務體系,所以如果日本拒絕歸還遼東而導致日俄開戰的話,德、法兩國是不會派兵介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唐代表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