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48656348080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一直致力於在華南發動起義,但辛亥革命卻首先在武昌爆發,然後成燎原之勢。究其原因,從全域性而言,武昌起義是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具體到湖北和武昌,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這是革命黨人對其革命實踐反思的結果。從1907年到1911年,孫中山多次領導在華南發動起義,但均遭失敗,如鎮南關起義、黃花崗起義。尤其是黃花崗起義失敗,“犧牲了一大批革命黨的精英,一度使少數革命領導人心灰意詛”(耿雲志:《收回利權運動、立憲運動與辛亥革命》)。其後,革命黨人對華南戰略作了認真總結、反思,思考新的起義地點。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成立了同盟會中部總會,策動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湖北的各種優勢條件,使革命黨人最終選定了武昌。

    二、這是由湖北的經濟條件決定的。根據《天津條約》,1862年漢口開埠通商,逐漸成為內地出口貿易的最大口岸。尤其在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之後,興辦了一大批近代工業企業,如:湖北槍炮廠,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兵工廠,在國內軍工企業中裝置最好;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家近代鋼鐵企業,規模在亞洲首屈一指。經濟的這些變化,一方面能為革命軍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一方面也引起了社會思潮等方面的變化。

    三、是由當時湖北的社會政治條件決定的。為適應近代軍用、民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張之洞僅在武昌,從1890年到1907年就先後辦了28所新式學堂,派遣三批留學生赴日學習,湖北的教育改革處於全國前列。這些新式人才,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思想,傾向革命。他們成立革命團體,如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等;創辦革命報刊,如《湖北學生界》(後改名《漢聲》)、《國民報》、《大江報》等,揭露社會黑暗面,大力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鼓吹革命,為發動革命作了思想準備。

    四、武昌的地理優勢為革命黨人所青睞。武昌城無關隘、要塞作屏障,易於攻取,太平軍曾三克武昌可為例證。另外,武昌位居長江中游,水陸交通發達,有“九省通衢”之稱,一旦革命成功,可利用其地理的中樞地位,發揮強大的輻射作用,影響全國。武昌起義前,黃興曾說:“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後勁,寧、皖、陝、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大事不難一舉而定也。“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頃刻土崩瓦解,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五、當時武漢的力量對比有利於革命。武漢處於內地,開埠較晚,相比於沿海城市上海、廣州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軍事力量相對較弱。湖北革命黨人長期在新軍中做宣傳、發動和組織工作,使本來用於維護清朝統治的新軍演化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湖北新軍參加革命團體的人員佔其總數的1/3,革命力量比較集中,比較強大,這一有利形勢是當時其它地方所不具備的。另外,武漢是當時國內第二大城市,也是清朝反動統治的一箇中心,革命派與反革命的矛盾十分尖銳。所有這些有利因素同外部的四川保路運動結合在一起,加速了武昌起義的爆發。

  • 2 # 使用者6990723832552

    武昌起義的背景

    一是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結果;

    二是四川的保路運動發展成為武裝鬥爭,為武昌起義的爆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是革命黨人在湖北新軍中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組織工作。

    武昌起義之所以成功發動,充分體現出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創精神。因為在臨近起義的時刻,起義的領導機關被破壞,起義風聲洩漏,全城戒嚴,反動派大肆搜捕,起義領導人或在監獄,或被迫逃亡,有些還不幸被捕,甚至英勇就義。當時如果畏縮退卻,延緩起義,則等於束手待斃。湖北革命黨人果斷地決定:立即發動起義。革命士兵的英勇首創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革命領導機關被破壞的損失,他們主動相互聯絡,在1911年10月10日晚發動了舉世聞名的武昌起義。經過奮戰,終於贏得了起義的光輝勝利。

  • 3 # 愛走魚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一直致力於在華南發動起義,但辛亥革命卻首先在武昌爆發,然後成燎原之勢。究其原因,從全域性而言,武昌起義是全國革命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具體到湖北和武昌,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這是革命黨人對其革命實踐反思的結果。二、這是由湖北的經濟條件決定的。根據《天津條約》,1862年漢口開埠通商,逐漸成為內地出口貿易的最大口岸。三、是由當時湖北的社會政治條件決定的。四、武昌的地理優勢為革命黨人所青睞。五、當時武漢的力量對比有利於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會拒絕物慾的誘惑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