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有力。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成員,其詩能不受成規束縛,形成“以文為詩”“以才學為詩”富有理趣的“東坡體”;其詞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開創了宋詞的新時代,不愧為宋代文學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
(1)蘇東坡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
蘇東坡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內容充實,風格多樣,故為當世學人所崇尚;北宋之後,蘇詞對南北兩方均有浣影響:在北方,《東坡樂府》盛行於中州,著名詞人蔡松年、吳激、元好問《中州集》所蒐集的詞作,幾乎都以蘇詞為依歸;在南宋,葉夢得、陳與義、張孝祥、辛棄疾等,他們的愛國詞成為南宋詞壇的主流,直至元與南宋滅亡,蘇詞一直滋養和影響著後世的詞人。
(1) 蘇東坡詞的多樣化風格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變歌者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側重表現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這是對詞的一大解放。蘇軾一生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感情豐富,故其詞作內容廣泛,風格多樣:豪爽曠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麗迴轉者有之,綺麗絕豔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詞囊括,也不能用“婉約”一語標稱,就風格而言,蘇詞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約,兩種風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剛柔相濟,即蘇軾自謂的“剛健含婀娜”。(注4)後人認為蘇詞風格豪放,目之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筆遣辭馳騁,意境超脫,擴大了詞境,打破了詞的“法度”常規,並非專指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建。毫無疑問,這也確實是他的一種風格,《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來的的確豪氣逼人;但蘇軾同樣有不少言情詠物之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喋戀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讀來確也婀娜委婉。故蘇詞風格多姿多彩,確具大家風範。(注5)
三、蘇東坡的魅力人格和多樣化詞風相輔相成
蘇東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與詞風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詞風天然,他是中國文學史上風華絕代的曠世奇才。
(1)蘇東坡的思想與人格
被貶黃州是蘇軾思想的重要轉折點,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後期又參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內佛。儒家的淑世精神與佛道化解人生苦難的虛幻意識互補,使他的人生觀未發展到對社會人生的厭惡和傷感,他在經以佛老莊禪超物我、齊生死的虛無思想化解人生憂患的同時,亦含有一種儒家士大夫在惡劣社會政治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他那種談笑與生死之際的曠達情懷,歷經磨難而始終樂觀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遙、隨緣自適的生活態度,正是這三種思想合力的結果。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終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氣節;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氣,支撐著佛老的靜達曠放,成就其虛靜高潔的心態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輩子具有坦蕩堅貞的品格、隨緣自適的心態和風流瀟灑的氣度。(注6)
也正是蘇東坡有這樣的人格特點,他的詞也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其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
(2)《定風波》為例,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魅力
元豐二年,蘇軾因“託事以諷”寫了一些與王安石變法有關的詩文,被人彈劾為“包藏禍心”,於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臺獄。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烏臺史案”。出獄後,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定風波》這首詞就是他謫居黃州時所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春天,他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買的農田,路上遇雨,因為沒帶雨具,同行人都怨聲哀嘆,惟有蘇軾從容不迫,泰然視之。事後,他便寫了這首詞來記述這次經歷。(注7)詞的上片開門見山,點名題目。驟雨突至,撲面而來,穿林打葉,聲聲入耳,然而詩人此時卻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嘯,快樂無比。夕陽西下,一抹斜陽籠罩著山頂,似乎在迎接著詩人。此時此刻,詩人原來的酒意經過風雨的洗禮。早已消散,回望剛剛走過的風雨蕭瑟處,斜陽已收起了光輝,一切都消失了。經過陣風驟雨,得來的往往是輕鬆平靜的愜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嘗不是這樣。這裡所寫的是詩人經歷風雨的感受,又何嘗不是他對自己經歷一切政治風雲的體驗與反省?這是一首抒情詞,更是一首哲理詞,塑造出一位在煙雨中吟嘯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們領悟到一種超然於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注8)
蘇軾一生任途坎坷,曾多次遭到貶官,曾先後被貶到黃州、惠州、譫州等地。但政治上的一次次打擊、迫害並沒有泯滅他的政治理想和拯濟蒼生的信念。蘇軾思想複雜,儒、釋道三種思想在他腦中是統一而不矛盾的,他平生傾慕賈誼、陸,政治上他主張“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生活上他認為“遊於物之外”則“無所往而不樂”,以安然自得的態度來以安然自得的態度來對待每件事。所以,他雖一再貶官,卻能泰然處之,內心曠達,處變不驚。他每到地方上任後,始終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關心人民,格盡職守。他雖然碾轉遷徙,但每到一處都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賦稅、體察民情。這些造福百姓的政績深受百姓的歡迎,他的處境也得到當地百姓的同情。在當地,雖然條件艱苦,但他依舊沒有改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旺盛的創作熱情,即使遠貶惠、瞻時期,他也能夠隨遇而安,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出現了又一次的創作豐收。這期間他寫了大量詩詞與書札散文,詩風恬淡超撥、精深華妙,成為蘇軾一生創作的最後錦鏽。
蘇軾一生積極入世,是封建時代仁政愛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他多才多藝,成就斐燃。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為人,都為後世所欽佩景仰。他的光輝形象將永垂史冊,他的人格魅力將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是河南汝州人,從蘇東坡傳記和很多資料獲知,他曾在汝州生活三年,任團練副使等小職,他對汝州情有獨鍾,汝州東二十五公里處,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三蘇墳。一九八七年高中畢業時,我和同學們騎單車去拜訪,今年暑假,我特意帶兒子前往,根據導遊介紹,蘇東坡確實埋葬於此,其弟蘇轍為了陪伴兄長,也隨其後葬於此,而他們的父親蘇洵則是衣冠冢。
蘇東坡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莊亦諧,生動有力。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成員,其詩能不受成規束縛,形成“以文為詩”“以才學為詩”富有理趣的“東坡體”;其詞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開創了宋詞的新時代,不愧為宋代文學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
(1)蘇東坡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
蘇東坡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內容充實,風格多樣,故為當世學人所崇尚;北宋之後,蘇詞對南北兩方均有浣影響:在北方,《東坡樂府》盛行於中州,著名詞人蔡松年、吳激、元好問《中州集》所蒐集的詞作,幾乎都以蘇詞為依歸;在南宋,葉夢得、陳與義、張孝祥、辛棄疾等,他們的愛國詞成為南宋詞壇的主流,直至元與南宋滅亡,蘇詞一直滋養和影響著後世的詞人。
(1) 蘇東坡詞的多樣化風格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變歌者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側重表現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這是對詞的一大解放。蘇軾一生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感情豐富,故其詞作內容廣泛,風格多樣:豪爽曠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麗迴轉者有之,綺麗絕豔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詞囊括,也不能用“婉約”一語標稱,就風格而言,蘇詞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約,兩種風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剛柔相濟,即蘇軾自謂的“剛健含婀娜”。(注4)後人認為蘇詞風格豪放,目之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筆遣辭馳騁,意境超脫,擴大了詞境,打破了詞的“法度”常規,並非專指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建。毫無疑問,這也確實是他的一種風格,《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來的的確豪氣逼人;但蘇軾同樣有不少言情詠物之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喋戀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讀來確也婀娜委婉。故蘇詞風格多姿多彩,確具大家風範。(注5)
三、蘇東坡的魅力人格和多樣化詞風相輔相成
蘇東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與詞風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詞風天然,他是中國文學史上風華絕代的曠世奇才。
(1)蘇東坡的思想與人格
被貶黃州是蘇軾思想的重要轉折點,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後期又參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內佛。儒家的淑世精神與佛道化解人生苦難的虛幻意識互補,使他的人生觀未發展到對社會人生的厭惡和傷感,他在經以佛老莊禪超物我、齊生死的虛無思想化解人生憂患的同時,亦含有一種儒家士大夫在惡劣社會政治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他那種談笑與生死之際的曠達情懷,歷經磨難而始終樂觀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遙、隨緣自適的生活態度,正是這三種思想合力的結果。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終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氣節;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氣,支撐著佛老的靜達曠放,成就其虛靜高潔的心態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輩子具有坦蕩堅貞的品格、隨緣自適的心態和風流瀟灑的氣度。(注6)
也正是蘇東坡有這樣的人格特點,他的詞也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其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
(2)《定風波》為例,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魅力
元豐二年,蘇軾因“託事以諷”寫了一些與王安石變法有關的詩文,被人彈劾為“包藏禍心”,於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臺獄。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烏臺史案”。出獄後,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定風波》這首詞就是他謫居黃州時所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春天,他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買的農田,路上遇雨,因為沒帶雨具,同行人都怨聲哀嘆,惟有蘇軾從容不迫,泰然視之。事後,他便寫了這首詞來記述這次經歷。(注7)詞的上片開門見山,點名題目。驟雨突至,撲面而來,穿林打葉,聲聲入耳,然而詩人此時卻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嘯,快樂無比。夕陽西下,一抹斜陽籠罩著山頂,似乎在迎接著詩人。此時此刻,詩人原來的酒意經過風雨的洗禮。早已消散,回望剛剛走過的風雨蕭瑟處,斜陽已收起了光輝,一切都消失了。經過陣風驟雨,得來的往往是輕鬆平靜的愜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嘗不是這樣。這裡所寫的是詩人經歷風雨的感受,又何嘗不是他對自己經歷一切政治風雲的體驗與反省?這是一首抒情詞,更是一首哲理詞,塑造出一位在煙雨中吟嘯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們領悟到一種超然於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注8)
蘇軾一生任途坎坷,曾多次遭到貶官,曾先後被貶到黃州、惠州、譫州等地。但政治上的一次次打擊、迫害並沒有泯滅他的政治理想和拯濟蒼生的信念。蘇軾思想複雜,儒、釋道三種思想在他腦中是統一而不矛盾的,他平生傾慕賈誼、陸,政治上他主張“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生活上他認為“遊於物之外”則“無所往而不樂”,以安然自得的態度來以安然自得的態度來對待每件事。所以,他雖一再貶官,卻能泰然處之,內心曠達,處變不驚。他每到地方上任後,始終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關心人民,格盡職守。他雖然碾轉遷徙,但每到一處都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賦稅、體察民情。這些造福百姓的政績深受百姓的歡迎,他的處境也得到當地百姓的同情。在當地,雖然條件艱苦,但他依舊沒有改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旺盛的創作熱情,即使遠貶惠、瞻時期,他也能夠隨遇而安,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出現了又一次的創作豐收。這期間他寫了大量詩詞與書札散文,詩風恬淡超撥、精深華妙,成為蘇軾一生創作的最後錦鏽。
蘇軾一生積極入世,是封建時代仁政愛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他多才多藝,成就斐燃。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為人,都為後世所欽佩景仰。他的光輝形象將永垂史冊,他的人格魅力將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是河南汝州人,從蘇東坡傳記和很多資料獲知,他曾在汝州生活三年,任團練副使等小職,他對汝州情有獨鍾,汝州東二十五公里處,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三蘇墳。一九八七年高中畢業時,我和同學們騎單車去拜訪,今年暑假,我特意帶兒子前往,根據導遊介紹,蘇東坡確實埋葬於此,其弟蘇轍為了陪伴兄長,也隨其後葬於此,而他們的父親蘇洵則是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