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敗血黴形體病和麴黴菌病。
病原: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是皰疹病毒科的一個成員。本病毒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 ~ 15分鐘,37℃存活22 ~ 24小時,但在13 ~ 23℃條件下能存活10天,低溫凍幹後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本病毒對一般消毒劑都敏感,如3%來蘇爾或1%苛性鈉溶液1分鐘即可殺滅之。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侵害家禽,但野生鳥,如野雞、孔雀等也可感染。被病毒汙染的墊料、飲水、飼料、用具、籠具可成為傳播媒介。舍內養鳥過多,通風不良,維生素缺乏,寄生蟲感染,都可誘發和促使本病發生。
症狀:病鳥表現精神委頓,食慾不振,頭低垂或向旁彎曲,眼睛和鼻孔中聚有少量分泌物,張口呼吸,喘氣,間或噴出帶血的粘液或凝固的血液。由於有過量的滲出物和血液在咽喉、氣管積聚,常使鳥窒息死亡。
防治: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但一旦產生了免疫力,病鳥即能迅速恢復。可試用樟腦水肌注,緩解呼吸困難。對病鳥要加強護理,注意保暖、通風,飼料中適當加一些多維素,酌用土黴素、氯黴素等控制繼發感染。也可接種疫苗。
(2)傳染性支氣管炎
主要特徵為咳嗽、打噴嚏和氣管發出囉音。
病原: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屬的一個代表種。大部分病毒在56℃條件下15分鐘即可死亡,20 ~ 30℃經2月死亡,4℃下可存活142天。對氣管中的病毒,用1%的石炭酸、1%來蘇爾、0.1%高錳酸鉀、70%酒精等,在3分鐘內即可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病鳥從呼吸道排出病毒,經空氣飛沫傳染給易感鳥,此外可透過被汙染的飼料、飲水、籠具等經消化道傳染。過熱、嚴寒、擁擠、通風不好及維生素、礦物質供應不足均可促使本病發生。
症狀:常表現為伸頸、張口呼吸,打噴嚏,呼吸時發出特殊叫聲,夜間最明顯。隨著病情發展,病鳥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昏睡,翅下垂,鼻竇腫脹,流粘性鼻液,眼淚多,逐漸消瘦。一般不出現下痢。
防治:各種藥物對於本病均無直接療效,但應當用氯黴素、土黴素、複方泰樂菌素等防止繼發感染,連用3 ~ 5天。對病鳥加強護理,主要搞好保溫和衛生工作,保持空氣新鮮,飼料中適當增加維生素。可進行免疫接種。
(3) 傳染性鼻炎
由嗜血桿菌引起的鳥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特徵為鼻腔與鼻竇發炎、流鼻涕,臉部腫脹,打噴嚏。
病原:本病病原為嗜血桿菌,是革蘭氏陽性小球菌。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在22℃的條件下只能存活4天,在45℃下6分鐘死亡。一般消毒藥及Sunny、乾燥環境都能很快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病鳥及隱性帶菌鳥是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由飛沫及塵埃經呼吸道傳染,但也可透過汙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傳染,麻雀也能成為傳播媒介。悶熱、寒冷潮溼、缺乏維生素A、寄生蟲侵襲也能促使發病。本病多發生冬、秋兩季。
症狀: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1 ~ 3天,也有長達2周的。典型症狀為:初期流稀薄鼻液,逐漸濃稠,變幹後成為淡黃色鼻痂,附著於鼻孔內外,使呼吸不暢,病鳥常搖頭或以爪搔鼻部,眼結膜發炎,流淚,繼面出現本病的特徵性症狀,即眼皮及其周圍面部腫脹。病鳥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體重減輕,有的有腹瀉症狀。
防治:根據具體情況可選用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土黴素及複方泰樂菌素等治療。鏈黴素應作為首選藥物,每千克飲水加100萬單位。幼鳥慎用。磺胺類藥物常用磺胺噻唑或複方新諾明,每千克飼料加磺胺噻唑5克,或複方新諾明1克,連用5天。土黴素對本病與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中等療效,每千克飼料加2克,連用5 ~ 7天。複方泰樂菌素療效較好,對防治慢性呼吸道病的作用勝於本病,安全性好,每千克飲水加2克,連用5天。此外還可選用強力黴素、紅黴素等藥物。療程結束後1個月內,每7 ~ 10天再用藥1 ~ 2天,預防復發。
(4)傳染性敗血黴形體病
本病又稱慢性呼吸道病。
病原:病原禽敗血黴形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離體後迅速失去活力,一般消毒藥均能迅速殺死本黴形體。但對新黴素、多粘菌素、磺胺類藥等有抵抗力,對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和複方泰樂菌素敏感。
流行病學:本病可經過接觸傳染,也可由塵埃和飛沫傳染。此外,經由蛋的傳染是促使本病代代相傳的主要原因。寄生蟲病、長途運輸、衛生不良、通風不好、飼料變質等皆可誘發本病。此病以冬季流行最為嚴重。
症狀:潛伏期10 ~ 21天,病程很長。病主要呈慢性經過,典型症狀主要發生於幼齡鳥,若無併發症,則先是上呼吸道發炎,繼而出現漿液性、粘液性鼻漏,表現為鼻竇結膜炎和氣管炎。隨著病程發展則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時,症狀更加明顯,呼吸時出現囉音,食慾不振,生長停滯。
防治:用鏈黴素及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有良好效果。但鏈黴素對幼齡鳥有毒性作用,應嚴格注意用量,每千克飲水加80萬單位,連用5 ~ 7天。複方泰樂菌素,每千克飲水加2克,連用5天。螺旋黴素也有相當療效。為防治腸道桿菌的繼發感染,可用呋喃唑酮拌入飼料或溶於水中,連用7天。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考慮輪換或聯合使用,防止產生抗藥性。
(5)麴黴菌病
這是一種常見的黴菌病,又稱黴菌性肺炎。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均可感染。
病原:本病一般由多種黴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致病力最強、起主要傷作用的是煙麴黴菌。黴菌繁殖很快,在溫暖、潮溼的適宜條件下24 ~ 30小時即產生孢子。抵抗力極強,煮沸5分鐘、120℃乾熱1小時、3%燒鹼浸溼3小時,均不能完全殺滅。在常溫下能存活數年。消毒劑僅有微弱的效力。
症狀:主要症狀是嚴重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喘氣、很少採食,飲水較多,後期有腹瀉,很快窒息或衰弱死亡。黴菌入侵眼部引起眼炎。
防治:首先要消除病因,防止飼料等發黴。每千克飼料加制黴菌素3片(每片50萬單位),每千克飲水加硫酸銅0.5克,兩藥並用5 ~ 7天。近幾年來有用口服碘化鉀的方法治療的,每千克飲水中加碘化鉀5 ~10克,具有一定療效。
鳥的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鼻炎、傳染性敗血黴形體病和麴黴菌病。
病原: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是皰疹病毒科的一個成員。本病毒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 ~ 15分鐘,37℃存活22 ~ 24小時,但在13 ~ 23℃條件下能存活10天,低溫凍幹後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本病毒對一般消毒劑都敏感,如3%來蘇爾或1%苛性鈉溶液1分鐘即可殺滅之。
流行病學:本病主要侵害家禽,但野生鳥,如野雞、孔雀等也可感染。被病毒汙染的墊料、飲水、飼料、用具、籠具可成為傳播媒介。舍內養鳥過多,通風不良,維生素缺乏,寄生蟲感染,都可誘發和促使本病發生。
症狀:病鳥表現精神委頓,食慾不振,頭低垂或向旁彎曲,眼睛和鼻孔中聚有少量分泌物,張口呼吸,喘氣,間或噴出帶血的粘液或凝固的血液。由於有過量的滲出物和血液在咽喉、氣管積聚,常使鳥窒息死亡。
防治: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但一旦產生了免疫力,病鳥即能迅速恢復。可試用樟腦水肌注,緩解呼吸困難。對病鳥要加強護理,注意保暖、通風,飼料中適當加一些多維素,酌用土黴素、氯黴素等控制繼發感染。也可接種疫苗。
(2)傳染性支氣管炎
主要特徵為咳嗽、打噴嚏和氣管發出囉音。
病原: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屬於冠狀病毒屬的一個代表種。大部分病毒在56℃條件下15分鐘即可死亡,20 ~ 30℃經2月死亡,4℃下可存活142天。對氣管中的病毒,用1%的石炭酸、1%來蘇爾、0.1%高錳酸鉀、70%酒精等,在3分鐘內即可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病鳥從呼吸道排出病毒,經空氣飛沫傳染給易感鳥,此外可透過被汙染的飼料、飲水、籠具等經消化道傳染。過熱、嚴寒、擁擠、通風不好及維生素、礦物質供應不足均可促使本病發生。
症狀:常表現為伸頸、張口呼吸,打噴嚏,呼吸時發出特殊叫聲,夜間最明顯。隨著病情發展,病鳥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昏睡,翅下垂,鼻竇腫脹,流粘性鼻液,眼淚多,逐漸消瘦。一般不出現下痢。
防治:各種藥物對於本病均無直接療效,但應當用氯黴素、土黴素、複方泰樂菌素等防止繼發感染,連用3 ~ 5天。對病鳥加強護理,主要搞好保溫和衛生工作,保持空氣新鮮,飼料中適當增加維生素。可進行免疫接種。
(3) 傳染性鼻炎
由嗜血桿菌引起的鳥的急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特徵為鼻腔與鼻竇發炎、流鼻涕,臉部腫脹,打噴嚏。
病原:本病病原為嗜血桿菌,是革蘭氏陽性小球菌。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在22℃的條件下只能存活4天,在45℃下6分鐘死亡。一般消毒藥及Sunny、乾燥環境都能很快將其殺死。
流行病學:病鳥及隱性帶菌鳥是傳染源,其傳播途徑主要由飛沫及塵埃經呼吸道傳染,但也可透過汙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傳染,麻雀也能成為傳播媒介。悶熱、寒冷潮溼、缺乏維生素A、寄生蟲侵襲也能促使發病。本病多發生冬、秋兩季。
症狀: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1 ~ 3天,也有長達2周的。典型症狀為:初期流稀薄鼻液,逐漸濃稠,變幹後成為淡黃色鼻痂,附著於鼻孔內外,使呼吸不暢,病鳥常搖頭或以爪搔鼻部,眼結膜發炎,流淚,繼面出現本病的特徵性症狀,即眼皮及其周圍面部腫脹。病鳥精神不振,食慾減退,體重減輕,有的有腹瀉症狀。
防治:根據具體情況可選用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土黴素及複方泰樂菌素等治療。鏈黴素應作為首選藥物,每千克飲水加100萬單位。幼鳥慎用。磺胺類藥物常用磺胺噻唑或複方新諾明,每千克飼料加磺胺噻唑5克,或複方新諾明1克,連用5天。土黴素對本病與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中等療效,每千克飼料加2克,連用5 ~ 7天。複方泰樂菌素療效較好,對防治慢性呼吸道病的作用勝於本病,安全性好,每千克飲水加2克,連用5天。此外還可選用強力黴素、紅黴素等藥物。療程結束後1個月內,每7 ~ 10天再用藥1 ~ 2天,預防復發。
(4)傳染性敗血黴形體病
本病又稱慢性呼吸道病。
病原:病原禽敗血黴形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不強,離體後迅速失去活力,一般消毒藥均能迅速殺死本黴形體。但對新黴素、多粘菌素、磺胺類藥等有抵抗力,對鏈黴素、四環素、氯黴素和複方泰樂菌素敏感。
流行病學:本病可經過接觸傳染,也可由塵埃和飛沫傳染。此外,經由蛋的傳染是促使本病代代相傳的主要原因。寄生蟲病、長途運輸、衛生不良、通風不好、飼料變質等皆可誘發本病。此病以冬季流行最為嚴重。
症狀:潛伏期10 ~ 21天,病程很長。病主要呈慢性經過,典型症狀主要發生於幼齡鳥,若無併發症,則先是上呼吸道發炎,繼而出現漿液性、粘液性鼻漏,表現為鼻竇結膜炎和氣管炎。隨著病程發展則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時,症狀更加明顯,呼吸時出現囉音,食慾不振,生長停滯。
防治:用鏈黴素及四環素類抗生素治療有良好效果。但鏈黴素對幼齡鳥有毒性作用,應嚴格注意用量,每千克飲水加80萬單位,連用5 ~ 7天。複方泰樂菌素,每千克飲水加2克,連用5天。螺旋黴素也有相當療效。為防治腸道桿菌的繼發感染,可用呋喃唑酮拌入飼料或溶於水中,連用7天。在使用抗生素時,應考慮輪換或聯合使用,防止產生抗藥性。
(5)麴黴菌病
這是一種常見的黴菌病,又稱黴菌性肺炎。多種禽類和哺乳動物均可感染。
病原:本病一般由多種黴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致病力最強、起主要傷作用的是煙麴黴菌。黴菌繁殖很快,在溫暖、潮溼的適宜條件下24 ~ 30小時即產生孢子。抵抗力極強,煮沸5分鐘、120℃乾熱1小時、3%燒鹼浸溼3小時,均不能完全殺滅。在常溫下能存活數年。消毒劑僅有微弱的效力。
症狀:主要症狀是嚴重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喘氣、很少採食,飲水較多,後期有腹瀉,很快窒息或衰弱死亡。黴菌入侵眼部引起眼炎。
防治:首先要消除病因,防止飼料等發黴。每千克飼料加制黴菌素3片(每片50萬單位),每千克飲水加硫酸銅0.5克,兩藥並用5 ~ 7天。近幾年來有用口服碘化鉀的方法治療的,每千克飲水中加碘化鉀5 ~10克,具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