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簡單舉幾個栗子吧,宜興歷史文化名人很多。也有教授之鄉的美譽。
“我的高興使我把這個難差當成了美缺,沒有說上兩句話,我便滿口承應了下來。我堅決地要到宜興去。”…“走到了一座建築的門前,P先生和同行的諸人都把腳步停止著了。我看漆黑的門上有一道橫匾,寫著“東坡書院”四字。一一哦,原來是引我來看名勝的嗎?護兵叫了一陣門,叫不開,沿著牆角繞向後邊去了。P先生卻用力把門推開了,我們便跟了進去。”
———郭沫若(1892-1979),四川樂山人,作家、考古學家。建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等職。
—————————————————————
“我於1893年農曆六月,出生在江蘇宜興縣蜀山鎮一個所謂“書香門第”的地主家庭裡。我的曾祖父和胞伯都在清朝中過舉人,先父亮之還將我兄弟的名字按排行第幾取名某曾,其用意無非是要我們兄弟用功讀書,像曾祖父一樣中舉,以光宗耀祖。所以我從小就讀了不少古文,還曾參加過一場考秀才的縣試。我父親一有機會就私下裡對我說:“你好好用功,將來中了舉人オ風光裡哩!我就是在這種封建家庭的教育下長大成人的。
——— 潘序倫(1893-1985),江蘇宜興人。著名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會計之父
“我的那位東家葛老先生親自來上海把我迎接去。由上海往宜興縣的蜀山鎮,要坐一段火車,再乘小火輪,他都一路很股勤地陪伴著我。蜀山是一個小村鎮,葛家是那個時候村鎮裡的大戶,他由碼頭陪我走到家裡的時候,在街道上不斷地受著路上行人的點頭問安的敬禮。他也忙著答謝,這情形是我們城市裡所不易見到的,倒很引起我的興趣。
———吳為山(1962-),教授、博導。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另一個文化名人蘇東坡到過宜興,我是知道的。我讀過他的《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遊。”四次遊歷宜興的蘇東坡對這裡的佳山秀水情有獨鍾,留下大量詩文,例如他的《楚頌帖》寫道:“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慾,逝將歸老,殆是前線。”出生四川的蘇東坡發現這裡的山水風物與故鄉相識,於是生出歸老此地的念頭,並在蜀山買田置屋。蜀山原名獨山,因蘇東坡敢慨嘆“此山似蜀”,後人就將繁體“獨”字的犬旁去掉,只留下“蜀”,改稱蜀山。住室背後和大門左右到處都是綠竹,清晨在這裡散步是很有意思的,往往流連忘返,過了早飯的時間。山居幽靜,夜裡坐在屋裡泡一杯宜興著名的綠茶來吃,也是一種享受。”……“在一個薄暮時分,我們來到了現在是東坡小學的東坡書院舊址,正碰上下課,一群小學生就在院內大池內石牛身上跳上跳下。迎面是大廳,他已經歷了百年開外的歲月了,房頂的瓦片上長滿了瓦楞草,堂內正面樑上懸著‘似蜀堂'、“講堂、“東坡買田處三方匾額,都是同光間的舊物。比這早得多的碑儲存在左側的碑亭裡,有明正徳六年(151)李東陽的《蘇文忠公調堂記》、正德元年(1506)的《重刻蜀山草堂記》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蘇文忠公蜀山書院記》等。蜀山原名獨山,東坡當日不過只是信口說了句此山似蜀’,人們就將它改名蜀山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人們對詩人的美好感情。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藝術巨匠。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常務理事。 “我們下梮的地方在城外的群山叢中,有一個很好的名字一一靜樂山莊
—————————————————————-
“以宜興砂壺和陶器來說,每年都給宜興帶來大量的財富,除砂壺以外,如日用品缸甕壇罐,都外銷各地。據說春秋時代,陶朱公范蠡就在宜興製陶,以後到了明朝,傳聞有個和尚路過宜興某村,叫賣富貴土,村民們紛紛的對他加以嘲笑,他說:“貴土你們不想買,就買富土如何?於是陪著幾位老年人,分別到白碭、青龍、黃龍各山,指點山裡產陶土的洞穴,發掘開來,單見五色燦爛,如霞似錦,從此村人用來燒製缸盆碗體。”…“宜興茶壺天下聞名,而且絕少有仿製的相似品,原因是別處沒有這麼好的陶土。另外它的特點是,除了能夠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外,夏天茶葉沖泡久了,還不會發黴發餿。嗜愛品茗的福建人,所用的多半是宜壺,茶泡久後,再用大碗盛滾水,將茶壺放置滾水中,讓茶葉內外受熱,據說這樣泡出來的,味道特別香醇。”
———蔣碧微(1898-1978),江蘇宜興人,徐悲鴻前妻。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制憲 國大代表。
————————————————————-
“陽羨風光,餘心醉既久。車中默唸,東坡陽羨買田,著為美談。”“宜興至湯渡,僅卅五里,弛車四十分鐘,即至其地。湯渡以產紫砂瓷器馳名。視丁山蜀山之所出,殆尤過之。湯渡土質甚優、所成器皿或作精黃,而溪山花鳥,繪刻尤精。凡宜興市鋪所售者,率取給於是。吾儕購取茗具,故需覘其色澤,而繪畫或出自名工,稍益數金,便得佳品。余車所經,見土窯羅列,外觀頗似英倫之古堡,紅磚掩映,野樹成陰,亦自饒 佳趣也!”
太潮之濱,陶瓷都會,宜興丁蜀,這是一方神奇而美麗的熱土。這裡山水交融、物產豐阜,蔥翠的天目山餘脈與太湖碧波於此交會,湖瀆圩港、農田山場,縱橫相間。四時八節的農耕秩序,賦予這裡宜居宜遊的自然稟賦。更兼七千餘年陶窯的薪火相傳,打造了舉世無雙的陶都氣度 這裡人文薈萃、文脈厚重,山之剛、水之柔,鑄就了陶都人的性格特徵。千百年來,沿著經濟、文化、陶藝發展的脈絡,印證了這一特徵創造性、藝術性的獨特品位。萬頃良田沃土、千年陶瓷文化,激揚著丁蜀人往無前的追求。一路走來,多少大師學者、將軍院士從這裡起步。 進入新時期,改革開放為丁蜀繁榮發展創造了大好機遇,憑藉優越的地域優勢和厚實的人文特色,標誌著開發創新制造業的省級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和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相繼建成,為丁蜀經濟的騰飛插上翅膀。城市面貌不斷更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提高。丁蜀陶都,適逢時機地融入了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地帶,也迎來了自先民聚居以來悠悠歲月中的鼎盛繁榮期。 參與丁蜀的改革和建設至今已歷十多個年頭,每於靜處,閱覽陶都新姿,構思前景藍圖之餘,常常感動於這裡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幸結緣於此,聆聽精彩的故事,感懷陶都的曾經。
就簡單舉幾個栗子吧,宜興歷史文化名人很多。也有教授之鄉的美譽。
“我的高興使我把這個難差當成了美缺,沒有說上兩句話,我便滿口承應了下來。我堅決地要到宜興去。”…“走到了一座建築的門前,P先生和同行的諸人都把腳步停止著了。我看漆黑的門上有一道橫匾,寫著“東坡書院”四字。一一哦,原來是引我來看名勝的嗎?護兵叫了一陣門,叫不開,沿著牆角繞向後邊去了。P先生卻用力把門推開了,我們便跟了進去。”
———郭沫若(1892-1979),四川樂山人,作家、考古學家。建國後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等職。
—————————————————————
“我於1893年農曆六月,出生在江蘇宜興縣蜀山鎮一個所謂“書香門第”的地主家庭裡。我的曾祖父和胞伯都在清朝中過舉人,先父亮之還將我兄弟的名字按排行第幾取名某曾,其用意無非是要我們兄弟用功讀書,像曾祖父一樣中舉,以光宗耀祖。所以我從小就讀了不少古文,還曾參加過一場考秀才的縣試。我父親一有機會就私下裡對我說:“你好好用功,將來中了舉人オ風光裡哩!我就是在這種封建家庭的教育下長大成人的。
——— 潘序倫(1893-1985),江蘇宜興人。著名會計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會計之父
—————————————————————
“我的那位東家葛老先生親自來上海把我迎接去。由上海往宜興縣的蜀山鎮,要坐一段火車,再乘小火輪,他都一路很股勤地陪伴著我。蜀山是一個小村鎮,葛家是那個時候村鎮裡的大戶,他由碼頭陪我走到家裡的時候,在街道上不斷地受著路上行人的點頭問安的敬禮。他也忙著答謝,這情形是我們城市裡所不易見到的,倒很引起我的興趣。
———吳為山(1962-),教授、博導。現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
—————————————————————
“另一個文化名人蘇東坡到過宜興,我是知道的。我讀過他的《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遊。”四次遊歷宜興的蘇東坡對這裡的佳山秀水情有獨鍾,留下大量詩文,例如他的《楚頌帖》寫道:“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慾,逝將歸老,殆是前線。”出生四川的蘇東坡發現這裡的山水風物與故鄉相識,於是生出歸老此地的念頭,並在蜀山買田置屋。蜀山原名獨山,因蘇東坡敢慨嘆“此山似蜀”,後人就將繁體“獨”字的犬旁去掉,只留下“蜀”,改稱蜀山。住室背後和大門左右到處都是綠竹,清晨在這裡散步是很有意思的,往往流連忘返,過了早飯的時間。山居幽靜,夜裡坐在屋裡泡一杯宜興著名的綠茶來吃,也是一種享受。”……“在一個薄暮時分,我們來到了現在是東坡小學的東坡書院舊址,正碰上下課,一群小學生就在院內大池內石牛身上跳上跳下。迎面是大廳,他已經歷了百年開外的歲月了,房頂的瓦片上長滿了瓦楞草,堂內正面樑上懸著‘似蜀堂'、“講堂、“東坡買田處三方匾額,都是同光間的舊物。比這早得多的碑儲存在左側的碑亭裡,有明正徳六年(151)李東陽的《蘇文忠公調堂記》、正德元年(1506)的《重刻蜀山草堂記》和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蘇文忠公蜀山書院記》等。蜀山原名獨山,東坡當日不過只是信口說了句此山似蜀’,人們就將它改名蜀山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人們對詩人的美好感情。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藝術巨匠。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常務理事。 “我們下梮的地方在城外的群山叢中,有一個很好的名字一一靜樂山莊
—————————————————————-
“以宜興砂壺和陶器來說,每年都給宜興帶來大量的財富,除砂壺以外,如日用品缸甕壇罐,都外銷各地。據說春秋時代,陶朱公范蠡就在宜興製陶,以後到了明朝,傳聞有個和尚路過宜興某村,叫賣富貴土,村民們紛紛的對他加以嘲笑,他說:“貴土你們不想買,就買富土如何?於是陪著幾位老年人,分別到白碭、青龍、黃龍各山,指點山裡產陶土的洞穴,發掘開來,單見五色燦爛,如霞似錦,從此村人用來燒製缸盆碗體。”…“宜興茶壺天下聞名,而且絕少有仿製的相似品,原因是別處沒有這麼好的陶土。另外它的特點是,除了能夠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外,夏天茶葉沖泡久了,還不會發黴發餿。嗜愛品茗的福建人,所用的多半是宜壺,茶泡久後,再用大碗盛滾水,將茶壺放置滾水中,讓茶葉內外受熱,據說這樣泡出來的,味道特別香醇。”
———蔣碧微(1898-1978),江蘇宜興人,徐悲鴻前妻。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制憲 國大代表。
————————————————————-
“陽羨風光,餘心醉既久。車中默唸,東坡陽羨買田,著為美談。”“宜興至湯渡,僅卅五里,弛車四十分鐘,即至其地。湯渡以產紫砂瓷器馳名。視丁山蜀山之所出,殆尤過之。湯渡土質甚優、所成器皿或作精黃,而溪山花鳥,繪刻尤精。凡宜興市鋪所售者,率取給於是。吾儕購取茗具,故需覘其色澤,而繪畫或出自名工,稍益數金,便得佳品。余車所經,見土窯羅列,外觀頗似英倫之古堡,紅磚掩映,野樹成陰,亦自饒 佳趣也!”
太潮之濱,陶瓷都會,宜興丁蜀,這是一方神奇而美麗的熱土。這裡山水交融、物產豐阜,蔥翠的天目山餘脈與太湖碧波於此交會,湖瀆圩港、農田山場,縱橫相間。四時八節的農耕秩序,賦予這裡宜居宜遊的自然稟賦。更兼七千餘年陶窯的薪火相傳,打造了舉世無雙的陶都氣度 這裡人文薈萃、文脈厚重,山之剛、水之柔,鑄就了陶都人的性格特徵。千百年來,沿著經濟、文化、陶藝發展的脈絡,印證了這一特徵創造性、藝術性的獨特品位。萬頃良田沃土、千年陶瓷文化,激揚著丁蜀人往無前的追求。一路走來,多少大師學者、將軍院士從這裡起步。 進入新時期,改革開放為丁蜀繁榮發展創造了大好機遇,憑藉優越的地域優勢和厚實的人文特色,標誌著開發創新制造業的省級工業園區、生態農業園區和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相繼建成,為丁蜀經濟的騰飛插上翅膀。城市面貌不斷更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提高。丁蜀陶都,適逢時機地融入了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地帶,也迎來了自先民聚居以來悠悠歲月中的鼎盛繁榮期。 參與丁蜀的改革和建設至今已歷十多個年頭,每於靜處,閱覽陶都新姿,構思前景藍圖之餘,常常感動於這裡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幸結緣於此,聆聽精彩的故事,感懷陶都的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