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的劇本
開篇
春秋,一個沒有權威,各自為利益紛爭的年代。精明的外交家或說客深諳此道,穿梭往來於各國之間,或穿針引線、搭橋過河,或挑撥離間、挖人牆角,或施緩兵之計,贏得喘息之機,一國的命運便決定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上。
今天,我們一起回到塵封的歲月,重新演繹當年中原大地發生的那次刀光劍影、唇槍舌劍的一幕。
第一幕
探子(急匆匆):報(延長),啟稟大王,大事不妙!
鄭伯(圓瞪著眼睛):什麼事如此之慌張?
探子(氣喘吁吁):大王,晉、秦兩軍向中國打過來了!
鄭伯(起立,驚愕):啊?那現在怎麼樣了?
探子:晉軍駐紮在函陵,而秦軍駐紮在氾南。倘若這兩國結盟,對中國不利啊!
鄭伯(緩緩坐下):唉,寡人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哎(嘆氣),你下去繼續打探吧!再探再報!
(探子匆匆離去)
鄭伯:來人啊,宣文武大臣進殿,有事要相商。
第二幕
(佚之狐上場)
鄭伯(感慨):哎,真是的!當初真應該好聲待晉文公。如今他和秦國走得是越來越近,兩人居然合夥來整治寡人!(站了起來,背手踱來踱去,十分氣憤)還判了寡人“無禮”之罪,欲治寡人之死地啊!眾愛卿,這可如何是好啊!
佚之狐:若兩軍聯合,我軍抗敵,可有把握?
鄭伯(搖了搖頭,唉聲嘆氣):差之遠矣,無非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
佚之狐:大王不必擔心。臣以為派說客前往秦營,勸說秦退兵。
鄭伯(面露喜色):如此之甚好,那愛卿前往何如?
佚之狐:屬下不才,,非能擔此重任,臣以為若能派燭之武去,一定能說服秦國撤軍的。
鄭伯:但不知此人是否願意前往,為寡人解圍。
(夜訪燭之武)
佚之狐(敲門):之武兄,之武兄,在家嗎?
燭之武(迷迷糊糊):這大半夜的,誰找我啊?找我也沒好事!誰?
佚之狐:我啊,佚之狐。邊關告急,你還睡?大王親自駕到,開門啊!
燭之武(打趣開門):開啥玩笑,大王何等之尊貴,還有空來我這兒?
鄭伯:武愛卿,近來可好?
燭之武(大驚):老臣不知大王深夜來訪,罪該萬死!(行拜禮)
鄭伯:愛卿言重了,快請起!
(燭之武引大王和佚之狐上座,三人落座)
鄭伯:如今國難當頭,晉秦結黨,入侵中國,望愛卿能為國效力,獻計獻策,解萬民於水火之中,功不可沒。
燭之武(推辭):臣年輕力壯時,尚且能力有限。如今體弱多病,風燭多病,承蒙大王錯愛,惟恐力不從心,耽誤國家大事。
佚之狐:你這斯,放肆!怎能埋怨大王?
鄭伯(連連擺手):請愛卿不必謙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若外敵入侵,恐遭生靈塗炭,寡人曾未重用愛卿,是寡人之過也。若愛卿能協助本王擊退敵軍,必有重賞!
佚之狐:之武兄,在這節骨眼上,舊賬就莫要翻了吧?大王乃仁厚之君,日後定不會虧待。
鄭伯:甚是,甚是!
燭之武(拜了拜):大王言重了,老臣多年懷才不遇,正如千里馬難遇伯樂。如今心結已解,定當效犬馬之勞。
鄭伯:愛卿之任,重如泰山,此行吉凶未卜,保重!
(三人耳語,嘀咕了一會兒)
佚之狐:之武兄,就這麼定了!今夜子時,在城門東,你偷偷溜出去,直奔秦營。成敗就看你的了。
第三幕
(到了秦營,探子楸住燭之武,帶到秦王面前)
探子:啟稟大王,臣無意間逮到一名鄭國奸細。
燭之武:我雖乃鄭華人,並非奸細。草民多年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草民如今觀星象,占卜未來局勢,鄭國是無法對抗的,此乃天意。
秦王(大笑):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燭之武:滅鄭,如踩死一隻螻蟻而已。
(秦王大笑)
燭之武:此行長途跋涉,還要越過晉國,難處頗多。
秦王:我知道,中國有此財力、人力。
燭之武:秦國是泱泱大國,而且國力一天強盛一天。若攻下鄭國後,得利最多的肯定是晉國。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秦王:先生多慮了,我可是他老泰山啊!
燭之武:大王乃重情意的仁義之君,對晉國幾代君王都非常照顧。就說晉惠公吧,大王將夷吾推上王位。夷吾曾答應割讓焦、瑕兩地作為報答,但是最終背信棄義。大王宰相肚子能乘船,但旁觀者實在看不下去了,痛恨這種忘恩負義之徒。晉國子孫必定會繼續晉惠公的老路。
秦王(直搖頭):往事不要重提了,罷了,罷了
燭之武:大王,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按晉國目前的局勢,其爭霸天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晉國在東以鄭國作為自己的邊境,西邊進一步擴充套件的疆界。西邊的擴充,只能以侵略秦國為代價。老朽恐大王養虎為患啊。
燭之武:大王,若捨棄亡鄭的念頭,保住鄭國,讓鄭國為您進貢稱臣,貴國的使者來來往往,食物和住宿豈不是更加方便?鄭國乃一個小國,勢單力薄,無法威脅秦國,對大王而言,只有百利而無一害。望大王好好再此斟酌再三。
秦王:看來先生此言甚得我心。
燭之武:大王英明神勇,日後必定一統大業,千秋萬代。
秦王:那你回去傳個話,若讓寡人退兵可以,但是寡人要在鄭國建立軍事基地。
燭之武:尊旨。
(燭之武退下)
第四幕
秦王:目前,鄭國若不答應寡人的要求,勢必亡國。眾將下去打探鄭國虛實。這樣一來,寡人的擔心就沒有了。(大笑)鄭國,可全在我的掌控之下,還可以削弱晉國的勢力。
探子:大王,秦軍開始從氾南撤離了。 (與晉侯對話)
子犯:大王,秦王太囂張,分明不把大王放在眼裡,自行撤退。不如我軍在他們歸國途中設下埋伏,殺他個措手不及,如何? (與晉侯對話)
晉侯(搖頭):不可魯莽。想當初,秦王有恩於寡人,怎能違背仁義?這種局面甚得我心。雖然秦國提前撤退,並未與表示和寡人絕交,何必自尋煩惱,惹禍上身?我們也班師回朝,另做打算。
結束語:燭之武,一個不受重用的大夫,受命於危難之時,利用自己機智善辯的口才,在對外的利害關係上尋找弱點和突破口,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了秦軍,不費一兵一卒為國解了圍。正如孫子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
燭之武退秦師的劇本
開篇
春秋,一個沒有權威,各自為利益紛爭的年代。精明的外交家或說客深諳此道,穿梭往來於各國之間,或穿針引線、搭橋過河,或挑撥離間、挖人牆角,或施緩兵之計,贏得喘息之機,一國的命運便決定在他們的三寸不爛之舌上。
今天,我們一起回到塵封的歲月,重新演繹當年中原大地發生的那次刀光劍影、唇槍舌劍的一幕。
第一幕
探子(急匆匆):報(延長),啟稟大王,大事不妙!
鄭伯(圓瞪著眼睛):什麼事如此之慌張?
探子(氣喘吁吁):大王,晉、秦兩軍向中國打過來了!
鄭伯(起立,驚愕):啊?那現在怎麼樣了?
探子:晉軍駐紮在函陵,而秦軍駐紮在氾南。倘若這兩國結盟,對中國不利啊!
鄭伯(緩緩坐下):唉,寡人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哎(嘆氣),你下去繼續打探吧!再探再報!
(探子匆匆離去)
鄭伯:來人啊,宣文武大臣進殿,有事要相商。
第二幕
(佚之狐上場)
鄭伯(感慨):哎,真是的!當初真應該好聲待晉文公。如今他和秦國走得是越來越近,兩人居然合夥來整治寡人!(站了起來,背手踱來踱去,十分氣憤)還判了寡人“無禮”之罪,欲治寡人之死地啊!眾愛卿,這可如何是好啊!
佚之狐:若兩軍聯合,我軍抗敵,可有把握?
鄭伯(搖了搖頭,唉聲嘆氣):差之遠矣,無非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
佚之狐:大王不必擔心。臣以為派說客前往秦營,勸說秦退兵。
鄭伯(面露喜色):如此之甚好,那愛卿前往何如?
佚之狐:屬下不才,,非能擔此重任,臣以為若能派燭之武去,一定能說服秦國撤軍的。
鄭伯:但不知此人是否願意前往,為寡人解圍。
(夜訪燭之武)
佚之狐(敲門):之武兄,之武兄,在家嗎?
燭之武(迷迷糊糊):這大半夜的,誰找我啊?找我也沒好事!誰?
佚之狐:我啊,佚之狐。邊關告急,你還睡?大王親自駕到,開門啊!
燭之武(打趣開門):開啥玩笑,大王何等之尊貴,還有空來我這兒?
鄭伯:武愛卿,近來可好?
燭之武(大驚):老臣不知大王深夜來訪,罪該萬死!(行拜禮)
鄭伯:愛卿言重了,快請起!
(燭之武引大王和佚之狐上座,三人落座)
鄭伯:如今國難當頭,晉秦結黨,入侵中國,望愛卿能為國效力,獻計獻策,解萬民於水火之中,功不可沒。
燭之武(推辭):臣年輕力壯時,尚且能力有限。如今體弱多病,風燭多病,承蒙大王錯愛,惟恐力不從心,耽誤國家大事。
佚之狐:你這斯,放肆!怎能埋怨大王?
鄭伯(連連擺手):請愛卿不必謙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若外敵入侵,恐遭生靈塗炭,寡人曾未重用愛卿,是寡人之過也。若愛卿能協助本王擊退敵軍,必有重賞!
佚之狐:之武兄,在這節骨眼上,舊賬就莫要翻了吧?大王乃仁厚之君,日後定不會虧待。
鄭伯:甚是,甚是!
燭之武(拜了拜):大王言重了,老臣多年懷才不遇,正如千里馬難遇伯樂。如今心結已解,定當效犬馬之勞。
鄭伯:愛卿之任,重如泰山,此行吉凶未卜,保重!
(三人耳語,嘀咕了一會兒)
佚之狐:之武兄,就這麼定了!今夜子時,在城門東,你偷偷溜出去,直奔秦營。成敗就看你的了。
第三幕
(到了秦營,探子楸住燭之武,帶到秦王面前)
探子:啟稟大王,臣無意間逮到一名鄭國奸細。
燭之武:我雖乃鄭華人,並非奸細。草民多年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才華,無處施展。草民如今觀星象,占卜未來局勢,鄭國是無法對抗的,此乃天意。
秦王(大笑):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燭之武:滅鄭,如踩死一隻螻蟻而已。
(秦王大笑)
燭之武:此行長途跋涉,還要越過晉國,難處頗多。
秦王:我知道,中國有此財力、人力。
燭之武:秦國是泱泱大國,而且國力一天強盛一天。若攻下鄭國後,得利最多的肯定是晉國。俗話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秦王:先生多慮了,我可是他老泰山啊!
燭之武:大王乃重情意的仁義之君,對晉國幾代君王都非常照顧。就說晉惠公吧,大王將夷吾推上王位。夷吾曾答應割讓焦、瑕兩地作為報答,但是最終背信棄義。大王宰相肚子能乘船,但旁觀者實在看不下去了,痛恨這種忘恩負義之徒。晉國子孫必定會繼續晉惠公的老路。
秦王(直搖頭):往事不要重提了,罷了,罷了
燭之武:大王,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按晉國目前的局勢,其爭霸天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晉國在東以鄭國作為自己的邊境,西邊進一步擴充套件的疆界。西邊的擴充,只能以侵略秦國為代價。老朽恐大王養虎為患啊。
燭之武:大王,若捨棄亡鄭的念頭,保住鄭國,讓鄭國為您進貢稱臣,貴國的使者來來往往,食物和住宿豈不是更加方便?鄭國乃一個小國,勢單力薄,無法威脅秦國,對大王而言,只有百利而無一害。望大王好好再此斟酌再三。
秦王:看來先生此言甚得我心。
燭之武:大王英明神勇,日後必定一統大業,千秋萬代。
秦王:那你回去傳個話,若讓寡人退兵可以,但是寡人要在鄭國建立軍事基地。
燭之武:尊旨。
(燭之武退下)
第四幕
秦王:目前,鄭國若不答應寡人的要求,勢必亡國。眾將下去打探鄭國虛實。這樣一來,寡人的擔心就沒有了。(大笑)鄭國,可全在我的掌控之下,還可以削弱晉國的勢力。
探子:大王,秦軍開始從氾南撤離了。 (與晉侯對話)
子犯:大王,秦王太囂張,分明不把大王放在眼裡,自行撤退。不如我軍在他們歸國途中設下埋伏,殺他個措手不及,如何? (與晉侯對話)
晉侯(搖頭):不可魯莽。想當初,秦王有恩於寡人,怎能違背仁義?這種局面甚得我心。雖然秦國提前撤退,並未與表示和寡人絕交,何必自尋煩惱,惹禍上身?我們也班師回朝,另做打算。
結束語:燭之武,一個不受重用的大夫,受命於危難之時,利用自己機智善辯的口才,在對外的利害關係上尋找弱點和突破口,憑三寸不爛之舌說退了秦軍,不費一兵一卒為國解了圍。正如孫子曰:“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