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98895345900

     越國位於吳國之南,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擁有今浙江大部和江西一部分,前473年滅吳後盡有吳國故地,其地盤擴充套件到了今山東東南部,成為一個東方大國。

      越國到春秋晚期越王允常時,開疆拓土,稱王興霸。《越絕書》記載:“越王夫鐔以上至無餘,久遠,世不可紀也。夫鐔子允常,允常子勾踐,大霸稱王。”《史記·越世家》正義引《輿地志》雲:“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鐔,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吳越春秋》也說:“夫鐔生允常,常立,當吳王壽夢、諸樊、闔閭之時,越之興霸自允常矣。”允常即位的時間,無確切的年代記載。根據《吳越春秋》的說法,“常立,當吳王壽夢、諸樊、闔閭之時”,吳王壽夢至闔閭,歷六世:壽夢、諸樊、餘祭、餘昧、僚、闔閭,吳王壽夢在位是公元前585—前561年,如果從壽夢的最後一年算起,到允常逝世(公元前497年),允常在位也有六十餘年。而根據《輿地志》的說法,“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鐔,子曰允常”,周敬王在位是公元前519—前477年,允常即位最早也在公元前519年以後。但越王允常在位的時間較長,是可以肯定的。

      前些年曾於紹興地區出土兩件越國青銅戈,上面鑄有銘文,據曹錦炎先生考證,作器者為越王得居,即越王允常。銘文記載了越國先稱王、鑄造銅戚佐徐國稱王的內容,為史所失載。透過銘文,印證了越國自允常始稱王的史實。

      越王允常如何開疆拓土,史無記載。但從先秦、兩漢文獻的一些零星記載看,此時越國的疆域往西、往北均有拓展。

      先看北界。《越絕書·記地傳》雲:“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寫幹。“覲鄉北有武原。武原,今海鹽。姑末,今大末。寫幹,今屬豫章。”“語兒鄉,故越界,名曰就李。吳疆越地以為戰地,至於柴闢亭。”《越絕書》指出就李、語兒鄉、柴闢亭、武原是吳疆越地的分界。就李,即《左傳》和《史記》所載之檇李,《吳越春秋》作檇裡,三者當系同一地點。

      那麼,檇李究竟在哪裡呢?元《嘉禾志》記載在嘉興縣境:“(嘉興縣)檇李亭,在本覺寺,左傳越敗吳於檇李即此地也。”《左傳》杜預注也說在嘉興縣:“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也。”《史記》集解也引杜預注曰:“吳郡嘉興縣南有檇李城。”而明萬曆《嘉興府志》記載在桐鄉縣濮院之西:“桐鄉縣,檇李城,在濮院之西,濮院即古檇李墟也。”兩者雖然略有差別,不過濮院正位於與嘉興的交接處,相距不遠,故桐鄉的濮院鎮之西,即為當年檇李城的城址所在地。語兒,就是《國語·越語》說的御兒,地在桐鄉縣的崇福鎮一帶,當地尚有女兒鄉舊址。柴闢,在舊址上曾建有亭,名柴闢亭,案《浙江通志》雲:“柴闢亭當屬石門縣”,即今桐鄉縣石門鎮附近。今嘉興市西南,桐鄉大運河以東這塊地方,即東至桐鄉屠甸鎮和嘉興洪合鄉,南至桐鄉崇福鎮,西至桐鄉石門鎮,北至桐鄉濮院鎮,相傳為吳越檇李之戰的戰場。有人根據元《嘉禾志》、明萬曆《嘉興府志》等地方誌書的記載,認為沿今天海鹽縣的武原、於城至嘉興西南的洪合鄉、桐鄉縣的濮院、石門直達崇福一線,是春秋晚期吳越兩國的界線,檇李城恰好位於這條邊界上,無論是吳犯越,還是越犯吳,這裡都首當其衝,雙方都建築了較多的軍事設施,佈置了較多的兵力,因此戰事不斷,在其周圍一帶形成了廣闊的戰場。多數學者也認同此說。

      但是,允常時越國的勢力應該已經突破武原、檇李、語兒、柴闢一線。《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婁門外鴻城者,故越王城也,去縣百五十里。”“婁門外馬亭溪上覆城者,故越王餘復君所治也,去縣八十里。”“馬安溪上干城者,越幹王之城也,去縣七十里。”從《越絕書》的這些記載可知,越國在距吳國都城婁門外一百五十里處建有鴻城,婁門外八十里處建有復城,婁門外七十里處建有干城。關於婁門方位,據《吳郡圖經續記》記載:“吳王闔閭建城之始,立陸門八。其東曰婁門者,婁,縣名也,蓋因其所道,秦謂之疁,漢謂之婁,今之崑山,其一地也。”據此可知,婁門,即吳國都城之東門。在此之東七十里之干城、八十里之復城、一百五十里之鴻城,其地當在今崑山、嘉定境內。說明越王允常時,吳國都城東面大片地域屬於越國,這有史籍記載為證。《史記·越世家》記載:“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越絕書·吳地傳》記載:“婁門外力士者,闔廬所造,以備外越。”“婁北武城,闔廬所以候外越也,去縣三十里。今為鄉也。”“宿甲者,吳宿兵候外越也,去縣百里.”《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不開東面者,欲以絕越明也。”吳王闔廬為了對付越軍,在都城婁門外處處設防,屯兵備戰,甚至連東門也不敢開,足見吳國都城的東面是越境,且有足以威脅其安全的越國軍事力量。

      根據上述,可以證明越國允常時的北面疆界不是《國語·越語》所說的“北至於御兒”,也不是《越絕書·記地傳》所說的“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語兒鄉,故越界”。允常時越國北界當在今江蘇崑山至上海嘉定一線。

      再看西界。《國語·越語》記載:“西至於姑蔑”;《越絕書·記地傳》記載:“大越故界,(西)南姑末、寫幹”。姑末,即姑蔑。《左傳》哀公十三年曾提到它:“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隧,疇無餘、謳陽自南方,先及郊。吳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姚自泓上觀之。彌庸見姑蔑之旗。”越軍中有“始蔑之旗”,說明姑蔑是越國轄地。《左傳》杜預注也說:“始蔑,越地。”據《清一統志》,故蔑故城在今浙江龍游鎮之北(龍游本縣,已廢,地併入衢縣及金華縣)。寫幹, 《越絕書》記載:“寫幹,今屬豫章。”漢時以今江西省地為豫章郡。《淮南子》記載:“越人慾為變,必先田餘汗界中。”《通典》記載:餘汗為“越之西界。”餘汗即今江西餘干縣。故寫幹即今江西餘干,為“越之西界”。《左傳》昭公二十四年記載:“楚子為舟師以略吳疆,越大夫胥犴勞王於豫章之汭,越公子倉歸王乘舟。倉及壽夢帥師從王,王及圉陽而還。吳人踵楚,而邊人不備,遂滅巢及鍾離而還。”昭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18年,楚平王率舟師侵襲吳國,越王允常派大夫胥犴到豫章之汭去慰勞楚王,越國的公子倉把乘舟贈送給楚王,越公子倉和越大夫壽夢還領兵跟隨楚王。

      據清顧棟高考證,豫章之汭,當指今鄱陽湖東岸。顧氏《春秋大事表》雲:“豫章之汭,則為今日之鄱陽湖無疑。何則?饒之餘幹縣,為越之西境,鄱陽縣為楚之東境,俱濱鄱陽湖。楚以舟師略吳,而越歸王乘舟,俱在水際,舍此更無別處交接。”越國西境“由衢歷江西廣信府至饒之餘幹縣,與楚分界。”

      綜上所述,越王允常時越國的疆域,已擁有浙江全境,北到江蘇崑山、上海嘉定一線,與吳接壤,西至江西餘干,與楚相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應對市場營銷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