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吃就胖的文豆豆

    縱觀咱們中國歷史,到了明朝晚年,總覺得大明朝太不行。滿清前身只不過是松花江外一個小部落,偌大的明朝,怎麼打不過它?而熱血激進的青年,很難不生出憤懣悲傷之情。

    其實咱們要了解下,明朝那麼強大的一個朝代滅亡,絕不會是一個簡單的事。並非是用文化衰敗、道德墮落、政府專制黑暗這樣幾句空洞而不著邊際的話,就能解散出其中真正的原因。我們應該從歷史實際出發,進行必要的分析研究。

    其實大明朝被滿清取代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腐朽的衛所制度

    實際上我們看有明一代,其武功較之唐代相差並不遠。明太祖平定天下,制定了衛、所制度,大的兵區叫衛,小的兵區叫所,這類似於唐代的府兵制。朱元璋曾說:“吾養兵百萬,要不廢百姓一粒米。”他用的什麼方法呢?其實就是衛所制。

    當時每一兵區,設在一個府裡的叫所,連著兩個府的叫衛。大約5600人為一衛,1128人為一所,112人為百戶所,外統于都司,內統於五軍都督府。戰時,由朝廷派一個將軍,叫做總兵官,帶領衛所軍隊出戰。等戰事結束後,總兵官交出兵權,軍隊迴歸衛所。而在平時,衛所軍自己種田養活自己,國家不收賦稅。所以說,這種制度和唐代府兵制是一樣的。

    從政治制度來看,無論當初設計多完美,只要推行到兩三百年的,總不免出毛病,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明代經過兩三百年太平日子,人們的精神不會始終緊張,維持原狀的。它也會放鬆一下。

    拿衛所制度說,明代憑此建立過輝赫武功。但後來國勢隆盛,四境太平,很多兵卒一輩子都沒打仗,他們的精神當然會鬆懈。後來動員打滿洲,依照制度,要全國平均分調,不能隨便從某一地方調撥。結果,全國各地幾十萬人集中到中央,風俗習慣語言面貌,都是差異陌生的。一開啟武庫,裡面所藏兵器衣裝,不知已存貯了多少年。拿出來,鐵也鏽了,縫的線也爛了。

    這當然不能怪政府,因為政府不可能隔兩三年就新做二三十萬套軍裝擺在那裡。及時是今天國力強大的美華人,也是臨到不得已,才努力製造軍用飛機的。明代因為天下承平積久而軍裝黴爛,一旦把這些破爛軍裝分發給兵卒,臨時倉促,大小不一,大家都想調換一套稱身的,軍營裡你找我,我找你,也不是件容易事,大多數是勉強馬虎穿上身。

    等軍隊開拔,照例是要祭旗的,這當然並不完全是迷信。就像現在的軍隊出發打仗,也要預先演習,試試槍炮一樣。從前祭旗,要殺一條牛,據說明代那時,這條牛就怎麼都殺不死。原因就是刀藏得太久鏽鈍了,所以殺不死一條牛。

    祭旗殺牛用的刀都成這樣,幾十萬士兵手裡拿得武器就更不用提了。再看明代的軍裝,騎上馬,膝蓋就露出來了,在東北嚴寒下肯定要受凍。而士兵因為全國徵調,有些是雲南廣東人,他們出生至今都沒見過冰和雪。突然間調到北京,穿上不合身的舊軍裝,拿著生鏽的兵器。然後再調到關外,天寒地凍,精神沮喪,怎麼可能同滿洲軍隊對陣作戰呢?

    據記載,明軍一個總兵官杜松,被滿洲兵一箭射死,就因為他戴的頭盔鐵鏽了,箭頭穿胄而入,總兵官都沒有精良的甲冑,士兵就不用說了。這些事,我們粗略翻史書,當然是不會知道的。

    當時上海的徐光啟,為這些事也曾屢上條陳,他的建議是:訓練新兵,貴精不貴多,每個兵都該穿合身的軍裝,適合東北關外的氣候。配發新做的武器,配合各人的氣力。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來談訓練和作戰。他把計劃定好,中央政府也贊成,但最終因戶部拿不出錢而擱淺。

    任何社會承平過久,從正常人性來說,自然把戰鬥生活淡忘了。而且軍裝武器封在武庫,老百姓安靜和平地生活,一輩子都沒有遇過戰爭。這樣的日子,也不該過分地咒罵。明軍的戰鬥力,經過幾百年太平,也該會衰落的。突然遇到滿清進攻,抵擋不住,也不足為怪。由此我們可見,一個國家的武裝,物質條件也非常重要,不能老拿精神來戰勝強敵,物質條件配不上,單靠精神,哪能持久。

    二、天災加人禍

    有人說,美洲的作物在明朝傳入中國,這不是一個好的機會嗎?恰恰相反,明朝末年處於小冰河時期,也就是相對比較寒冷的時期,這時候很難推廣這些高產作物。不僅如此,在1600年到1644年是一個極度嚴寒的時期,因此,北方實在寒冷,糧食減產,更為可怕的是降水區南移,北方地區長期頻繁受旱,陝西則是重災區,赤地千里。

    天災即是人禍,北方長期的受災,讓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在北方各地爆發,成為一種趨勢,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崛起不斷拖著明朝後腿,而且被打敗了就投降,然後沒多久又開始起事,反反覆覆,拖垮著明朝為數不多的國力。

    最為致命的是東北滿清的崛起,薩爾滸之戰,在文官指揮下,把大明北方的火槍精銳打光光了,明朝北方能用的兵越來越少,而明初建立到明末的衛所軍,早就失去了戰鬥力,缺衣少食,缺乏訓練,這些餓著肚皮的新兵蛋子如何和滿清野戰?所幸有城牆,可以依靠火器,讓滿清的騎兵無所施展。但是滿清不斷掠奪人口和工匠,還有賣國賊孔有德帶給滿清技術,讓滿清裝備了防禦火器的棉甲和戰爭之王火炮。

    而且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滿清和農民軍的配合相當好,滿清在明朝北方打砸搶,一片狼藉之後,農民軍就出來搞事,等農民軍被壓下去之後,滿清就出來掠奪,反反覆覆,再大的家底也被打沒了,財政問題成為明朝最大的問題,沒錢,火器盔甲怎麼造,沒錢,士兵吃什麼?

    很有趣的是,王公貴族不缺錢,文人集團也不缺錢,但唯獨大明中央沒錢。

    明朝朝廷內部也是一片混亂,在多疑的崇禎皇帝領導下,東林黨集團,不斷搞黨爭,政治黑暗而腐敗,他們一奪得權勢就告訴皇上不能收工商稅與民爭利,一邊自己斂財。最讓人不齒的是貪汙前線軍隊的軍餉,剋扣工匠的工資,導致生產出質量差的火器,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隊要怎麼打贏?

    和明朝軍隊缺衣少食,缺乏裝備的情況相反,山西的晉商不斷地給滿清送錢,送糧,送鐵器,這仗要怎麼打呢?

    好吧,明朝就這樣滅於農民軍和清軍手下,但是農民軍對上清軍,可能贏嗎?當然不可能,如果沒有清軍打光明朝精銳,農民軍根本沒機會滅掉明朝,所以清軍在幾個賣命的帶路黨引導下,很輕鬆地奪得中原。

    在明朝末年,是一個比誰更差的年代,明朝方面也是有不少能人輩出的,毛文龍,盧象升,何騰蛟,李定國,有的光榮戰死,有的戰死於內鬥,成為內鬥的犧牲品。百姓們也自發組織抵抗過,但終究不是對手。明朝的滅亡,迎接了一個更舊的時代到來,許多新的事物,成就都毀於一旦,正如那句詩——是非成敗轉頭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品種的羊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