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氣,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
放風箏,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還包括著一項古老的習俗——“放晦氣”。從而,風箏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避邪的一種護身符.
關於風箏的製做以及風箏名稱的來歷還有很久遠的歷史內涵。風箏,以其聲音似“箏”聲而得名。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風箏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竹做風箏。《墨子·魯問》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紙沒有發明以前,風箏是用木料製成的,形似“鵲”,“鳶”,“三日不下”說明在製作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然而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極不發達,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在放風箏上就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由於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有避諱,就是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
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北韓、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明朝時,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摺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摺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摺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為了擺脫城市喧囂的環境,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尋找一種藉助自然,文體結合,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放風箏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風箏熱久盛不衰。
關於放風箏的古詩
描寫放風箏的詩歌最早出現在唐代,元稹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中寫道: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借物諷人,意味深遠。
北宋著名宰相寇準曾作《紙鳶》詩: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託,終共白雲飛。”
南宋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有趣:
“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明代著名詩人兼畫家徐渭寫了《風鳶圖詩》25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
“江北江南紙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
描繪了當時江南地區放風箏時的熱鬧情景。
另一首
“我亦曾經放紙嬉,今來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
讀後發人深思。
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更是描寫放風箏的膾炙人口之作。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使一個天真、生趣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任過濰縣縣令,他在《懷濰縣》詩中吟道: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道光年間濰縣金石學家、詩人郭鱗在《濰縣竹枝詞》中寫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
紙鴦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這兩首詩詳細地記載了清代濰坊民間春日放風箏的熱鬧情景。
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箏的詩,別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陳長生的《春日信筆》: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畫簷西。”
另一首是駱綺蘭的《春閨》: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還以斷線風箏為謎底製作一條燈謎: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稱得上是一個令人叫絕的佳謎。
近人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中寫道:
“鯰魚飄蕩日當中,蝴蝶翻飛上碧空。
放鷂須防天氣變,莫教遇著亂頭風。”講了放風箏最怕風向不定,可謂是經驗之談。
現代的則有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閤眼,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叫醒村裡的小夥伴,一同到村邊,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顏;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搜尋長長的線,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雲去做伴。”
春風和氣,碧空萬里,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正是放風箏的好時候。
放風箏,一般人只知道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還包括著一項古老的習俗——“放晦氣”。從而,風箏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避邪的一種護身符.
關於風箏的製做以及風箏名稱的來歷還有很久遠的歷史內涵。風箏,以其聲音似“箏”聲而得名。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風箏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竹做風箏。《墨子·魯問》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紙沒有發明以前,風箏是用木料製成的,形似“鵲”,“鳶”,“三日不下”說明在製作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然而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極不發達,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在放風箏上就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由於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有避諱,就是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
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北韓、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明朝時,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摺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摺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摺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為了擺脫城市喧囂的環境,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尋找一種藉助自然,文體結合,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放風箏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風箏熱久盛不衰。
關於放風箏的古詩
描寫放風箏的詩歌最早出現在唐代,元稹在他的詠物詩《有鳥二十章》中寫道: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去地漸高人眼亂,世人為爾羽毛全。
風吹繩斷童子走,餘勢尚存猶在天。愁爾一朝還到地,落在深泥誰復憐。”
借物諷人,意味深遠。
北宋著名宰相寇準曾作《紙鳶》詩: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託,終共白雲飛。”
南宋詩人陸游以擬人的筆法描寫紙鳶,十分生動有趣:
“竹馬踉蹌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明代著名詩人兼畫家徐渭寫了《風鳶圖詩》25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是:
“江北江南紙鷂齊,線長線短回高低。
春風自古無憑據,一伍騎夫弄笛兒。”
描繪了當時江南地區放風箏時的熱鬧情景。
另一首
“我亦曾經放紙嬉,今來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
讀後發人深思。
清朝詩人高鼎的《村居》詩: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更是描寫放風箏的膾炙人口之作。
孔尚任也有一首描寫兒童放風箏的詩:
“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
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使一個天真、生趣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曾任過濰縣縣令,他在《懷濰縣》詩中吟道: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道光年間濰縣金石學家、詩人郭鱗在《濰縣竹枝詞》中寫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爭上白浪河。
紙鴦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這兩首詩詳細地記載了清代濰坊民間春日放風箏的熱鬧情景。
清代還有兩位女詩人寫斷線風箏的詩,別有情趣和意境。一首是陳長生的《春日信筆》:
“軟紅無數落成泥,庭前催春綠漸齊。
窗外忽傳鸚鵡語,風箏吹落畫簷西。”
另一首是駱綺蘭的《春閨》:
“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
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讀來耐人尋味,趣味盎然。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還以斷線風箏為謎底製作一條燈謎: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稱得上是一個令人叫絕的佳謎。
近人周作人在《兒童雜事詩》中寫道:
“鯰魚飄蕩日當中,蝴蝶翻飛上碧空。
放鷂須防天氣變,莫教遇著亂頭風。”講了放風箏最怕風向不定,可謂是經驗之談。
現代的則有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記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難閤眼,望著牆角糊好的風箏,不覺亮了天;叫醒村裡的小夥伴,一同到村邊,懷抱畫著小鳥的風箏,人人笑開顏;抓把泥土試試風,放開搜尋長長的線,風箏帶著天真的笑聲,和白雲去做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