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udapeng1216

    趙匡胤對待柴氏子孫還是相當不錯的。根據陸游《避暑漫抄》中的記載,趙匡胤除了安頓好現有的柴氏子孫之外,還在太廟中立下石碑,在石碑上給後世子孫留下了 三條遺訓,其中第一條就是警告後世子孫要善待柴氏一脈的。

    這條遺訓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柴氏的子孫犯了罪,不可以處罰,即使是犯了謀反的大罪,也不可以去到刑場殺頭,只能在牢裡賜自盡,不可以牽連家人和族人。可見趙匡胤是真心想回報柴氏一脈的。只是可惜,在柴宗訓在二十歲剛成年的時候就突然病逝了,趙匡胤在得知訊息後十分悲痛,下令將柴宗訓厚葬,追封其為"恭皇帝"。

    可柴宗訓剛成年就病逝,這其中不乏有人猜測是趙匡胤迫害致死,懷疑趙匡胤之前都是在作秀。不過如果趙匡胤確實容不下柴氏子孫,也不可能留下遺訓。

    趙匡胤還在世時就已決定,自己過世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反而是趙光義覺得柴宗訓有威脅,加害於他更加有可能,更合理。在柴宗訓死後,小符氏就青燈古佛,落髮為尼,號"玉清仙師"。也有野史記載,小符氏苦等趙匡胤一生都沒有等到,這才出家修行的,這一點我們就無從考究了。

  • 2 # 香茗史館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陳橋兵變”爆發,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周恭帝柴宗訓被迫禪位。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曾留下祖訓,“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那麼,宋朝的歷代統治者,真的厚待柴氏子孫了嗎?

    柴榮七個兒子的結局

    根據《新五代史》的記載,後周世宗柴榮共有七個兒子,其中前三個兒子皆被後漢隱帝劉承祐所殺,趙匡胤篡周建宋時,柴榮尚有四個兒子在世,分別是柴宗訓、柴熙讓、柴熙謹和柴熙誨,我們分別來講。

    1、柴宗訓:十餘年後去世。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後,柴宗訓被降封為鄭王,符太后為周太后,母子兩人被安置於西宮。兩年之後,也就是建隆三年(962年),九歲的柴宗訓又被貶居房州,房州位於大巴山和秦嶺之間,因“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而得名,顯然是個極為偏僻之處,前朝唐中宗李顯便在被武則天廢黜後貶居房州。在房州,柴宗訓渡過長達十一年,最終於開寶六年(973年)去世,年僅20歲,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皇帝"。

    2、柴熙讓:下落存疑。柴熙讓在後周時被封為曹王,在正史記載之中,趙匡胤建宋後柴熙讓便下落不明瞭。不過,根據北宋文學家王鞏在《隨手雜錄》中的記載,當年趙匡胤兵變時,曾想要殺死年幼的柴熙讓,但因潘美等人反對而作罷,後送給潘美做侄子,改名潘惟吉。王銍在《默記》中也有類似記載,且《宋故贈太子左衛率副率潘君及其夫人仁壽縣太君王氏墓誌銘》也提供了旁證。

    3、柴熙謹:少年而亡。後周時期,柴熙謹獲封紀王。根據《宋史·宋太祖本紀》記載,北宋建立的第四年,即乾德二年(964年)冬十月,柴熙謹便去世了,趙匡胤聽說後,“輟視朝”。

    4、柴熙誨:下落存疑。柴熙誨在後周時被封為蘄王,在正史記載之中,柴熙誨與柴熙讓一樣下落不明瞭。不過,根據浙南各地盧氏族譜的記載,“陳橋兵變”之後,柴熙誨被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為盧璇。盧琰後致仕歸農,盧璇隨義父隱居於浙江永康,在義父母去世之後,盧璇守孝十年,於宋真宗年間出仕為官,官至殿前防禦使,後晉封武烈侯。

    柴榮一脈疑似絕嗣

    如前文所述,柴榮雖然有七個兒子,但前三子皆在後漢時被殺,其餘四個兒子兩個被他人收養,已經脫離柴氏宗族,而柴熙謹去世時年紀尚幼,也未能留下子嗣。也就是說,柴榮一脈也僅有柴宗訓留下了子孫後代。

    根據史料記載,柴宗訓共生有五子,分別是柴永崎、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和柴永盛。柴宗訓去世之後,長子柴永崎被封為鄭國公,其餘諸子則毫無記載。而柴永崎的鄭國公,雖說是世襲罔替的爵位,但實際上在趙匡胤之後,也沒有了任何記載。

    宋太宗、宋真宗在位期間,也完全沒有關於柴宗訓後代的任何記載。直到宋仁宗時期,由於仁宗趙禎的三個皇子全部夭折,導致始終沒有皇嗣,於是便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後周的宗廟久無人祭祀,才導致遭受的報應。《宋會要》有載,“今皇嗣未立,臣竊危之。奈何絕人之世、滅人之祀,而妨繼嗣之福也。”

    當時,後周的宗廟雖然逢年過節都有朝廷官員按時祭掃,但卻始終沒有柴氏後人參與,為了彌補過失,宋仁宗便於嘉祐五年(1060年)下詔,“宜令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親奉周室祀事”。

    雖說史料從未明確記載柴宗訓是否絕嗣,但宋仁宗在冊封柴氏後人時,並未冊封柴宗訓的直系後人,反而是從柴氏諸房後人中,挑選了年紀最長的柴詠冊封為了崇義公,從這點來看,柴宗訓大機率是絕嗣或者隱姓埋名難以尋找了

    有說法認為柴揆、柴柔乃是柴宗訓的孫子,但這種說法並無相關史料支撐。從目前現有的資料來看,柴榮一脈很可能是絕嗣了。

    柴氏後人待遇還算不錯

    崇義公一脈,得以貫穿兩宋始終,柴詠之後,柴若訥、柴安澤、柴夔悟、柴叔夏、柴國器、柴伯淳、柴源、柴輔祿、柴瑋、柴彥穎、柴林得以代代相傳,最後一任崇義公名叫柴安,其於鹹淳二年(1266年)受封,直到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滅亡,柴安一直在位。

    而宋徽宗在位期間也對柴氏後人加封,宋徽宗於政和八年(1118年)下詔,“……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也就是說,宋徽宗在崇義公一脈之外,又從柴氏後人中挑選了一位最年長者,入嗣為周恭帝柴宗訓一脈,並封其為宣義郎,世代得以傳承。

    此外,柴氏後人還擁有一些其他特權,例如可以不經科舉而入仕為官,宋仁宗時甚至直接下詔,“周世宗後,凡經郊祀,錄其子孫一人”。(《宋史·仁宗本紀》)同時,柴氏後人即使淪落為平民,也會時而受到免除徭役的待遇。

    綜上所述,總體來看,除了後周世宗柴榮一脈因各種原因而很可能絕嗣之外,柴氏後人的總體待遇,還算是不錯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也是謀朝篡位,但在對待前朝皇室血脈方面,在歷代王朝之中,宋朝算是做的不錯了。

  • 3 # 平陽狐狸奇談社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水泊梁山有一條好漢,名喚“小旋風”柴進,有錢有背景,又稱“柴大官人”,宋江、林沖、武松等朝廷要犯,他都敢藏在家裡。柴進的這份底氣和傲氣到底從何而來?

    《水滸傳》原文交代,柴進是大周世宗柴榮的嫡派子孫,手中有丹書鐵券,所以天不怕地不怕。除了林沖,宋江,武松,鼓上蚤時遷,石將軍石勇乃至梁山的第一任頭領王倫,都受過柴進的好處。這雖是小說家言,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統治者對待後周柴氏子孫的態度和做法。

    公元 960 年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柴榮之子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

    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中的演技,堪稱是影帝級別,但黃袍加身並非趙匡胤的原創。 10 年前, 950 年,後周太祖郭威發兵之前,便上演了黃袍加身的好戲,建立後周。彼時趙匡胤不過是一個看客,一個觀眾,俗話說“有心人,天不負”,趙匡胤顯然是個有心人, 10 年時間沒有忘記。

    郭威發兵之前,後漢隱帝劉承祐將郭威在京城開封的老小屠戮殆盡,同時柴榮也搭了三個兒子進去。郭威從此無後,便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外甥柴榮。異姓傳位,這也算是歷史上的一道奇觀了。

    後周是五代十國時期最令人惋惜的一個朝代,後周世宗柴榮也被稱為“五代第一名君”。即便是開國皇帝后周太祖郭威,也是一代英主,後周的無故敗亡確實令人惋惜,但歷史就是歷史,惋惜也沒有用。

    郭威一家老小被殺,柴榮的三個大兒子也不幸殞命。所以柴榮死後,皇四子柴宗訓即位,時年六歲第 2 年便發生了陳橋兵變。

    柴榮早逝和三位長子的被殺,為後周的覆沒埋下了伏筆。此時柴榮還有四個兒子,即周恭帝柴宗訓及其三位兄弟。

    (柴宗訓劇照)

    北宋建立後,周恭帝柴宗訓並沒有被趙匡胤所殺,而是被封為鄭王。公元 973 年去世,時年 20 歲,衣食無憂,倒也算是個不錯的結果了。

    柴榮五子柴宗讓,不知下落何處。六子柴宗謹被北宋名將潘美收為義子。潘美何許人也?就是在《楊家將》中被黑成渣的太師潘仁美。潘美非但與楊業之死沒有直接關係,還時常與楊業互為搭檔,一主一副,立下不少功勳。可以說,潘美是歷史上被黑的最慘的人,沒有之一!

    柴榮七子柴宗誨,被後周及北宋大臣盧琰收為義子,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柴宗誨,改名盧璇。盧璇與盧琰的另外八子,後來成為浙江等地盧氏的重要發源,號“九支盧”,盧璇之後繁衍尤盛。

    柴榮的 7 個兒子,下落已經說的明明白白了。彼時柴宗訓 6 歲即位,小符皇后垂簾聽政,那麼這位符皇后的下場又是如何呢?

    三國時,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嫁給了劉備之子劉禪,稱大張後和小張後,南唐後主李煜也有大周后和小周後,符氏姐妹也是如此。先後嫁給柴榮,稱大符皇后和小符皇后。後周滅亡時,生母大符皇早逝,養母小符皇后垂簾聽政。

    北宋建立後,小符皇后被尊稱為周太后,後出家。公元 993 年去世,時年 61 歲。北宋皇帝以皇后禮將其下葬,陵墓在其姐姐大符皇后陵墓西北。此時距離後周亡國已經 33 年,北宋皇帝們也算是有心了。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隱秘的原因。大小符皇后的六妹嫁給了宋太宗趙光義,不過在趙光義登基的前一年去世了。趙光義登基為帝后,追贈其為宣德皇后。可以說,符氏三姐妹皆為皇后,也算是一道歷史奇觀了。

    《水滸傳》中,那位自稱是後周柴氏後人的小旋風柴進,在平定方臘起義後,被朝廷封為橫海郡滄州都統制,後辭官歸鄉,得以善終。

    柴進列“三十六天罡”第十位“天貴星”,果然一生平安,貴不可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耕地分類國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