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處理器(Processor)框內的資訊: 1、名稱(Name):代表CPU的名字,比如E2140,Q6600之類。 2、代號(CodeName):代表CPU核心架構的代號,不同核心的cpu效能差距很大。比如SmithField和Presler核心的奔騰D,同頻率的效能遠不如conroe核心的酷睿2,實際上1.6G的酷睿2效能大約相當於3G的奔騰D。目前的主流桌面級cpu就是amd的k10和intel的conroe(這倆都是架構,對應多個核心),相對來說conroe架構的效能更強勁一些,不過k10差的也不是很明顯,都是好東西,再也沒有奔騰D時代那種比較垃圾的架構了。 3、封裝(Package):即用絕緣的材料將cpu核心和其他原件一塊打包的技術。封裝技術對CPU來說很重要,但是對購買cpu的人來說沒必要在意,都是很成熟的技術,沒啥問題。 4、工藝(Technology):就是通常所指的65nm,45nm等等。工藝越先進就是指這裡的數字越小,然後對CPU而言,相同面積上可整合的電晶體數目就越多,CPU體積就越小,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而且工藝越高,CPU的功耗和發熱量就越小,可超頻性就越強。買CPU的時候當然是工藝越高越好,功耗低,散熱小,好超頻! 5、核心電壓(CoreVoltage):核心電壓是一個很重要的引數,尤其是對超頻來說。一般的核心電壓越低,越容易超頻。因為核心電壓低了,可提升的餘地就大,功耗就低,發熱量就小,有利於超頻玩。所以高手選CPU的時候很注重修訂(下面介紹),CPU不同的修訂代表了不同的品質,一些就體現在核心電壓這塊,苛刻的玩家甚至只買生產日期是哪一年那一週的那一批次的產品。 6、規格(Specification):就是對CPU的描述,沒啥意思。 7、系列(Family)、擴充套件系列(Ext.Family)、型號(Model)、擴充套件型號(Ext.Model):應該是CPU廠商對CPU的定義,該CPU屬於那一系列哪一個型號。對一般人沒用。 8、步進(Stepping)、修訂(Reversion):代表了CPU廠商對該CPU的的改進資訊,類似我們開發程式時候的版本號。隨著CPU廠商對CPU的改進,步進和修訂都會增加,這些改進包括了核心電壓、功耗、發熱量、穩定性、超頻性、支援指令集等各方面。一般較新的步進的CPU都比老的好一些,但世事無絕對,可能之前步進的CPU超頻性更好一些呢,這也說不準。這個引數還是比較重要地,買CPU的時候儘量選擇步進新的,畢竟CPU廠不會將它越改越爛。 以上就是處理器(Processor)框內的資訊,買到一個CPU後,可對比這些資訊,瞅瞅這個CPU是不是真滴,也可看看CPU是否自己中意的那個修訂版的。 然後是時鐘(Clock)框內的資訊,如果是多核心CPU,可在下面選核心,這裡顯示核心的時鐘狀態。 1、核心速度(CoreSpeed):就是主頻,誰都知道啥意思,算是CPU最重要的效能引數吧。越高越好,超頻後也可在這裡體現出來。計算方法是主頻=外頻*倍頻。 2、倍頻(Multiplier):就是主頻與外頻的比例。當一個CPU主頻相對較低,製作工藝較高,倍頻也較高,這意味著這個CPU超頻比較厲害,比如賽揚系列。大多數CPU的倍頻是不允許修改的。但現在的AMD出了不少黑盒版CPU,黑盒版意味著CPU的倍頻是可以修改的,這就更容易超頻了。此外intel的高階至尊系列好像外頻也是不鎖的。 3、匯流排速度(BusSpeed):其實就是外頻吧。同主頻的情況下,外頻越高(倍頻不同)效能也就越高。 4、前端匯流排(FSB):前端匯流排就是連線CPU跟北橋晶片的匯流排,這個頻率當然是越高越好,但前提是主機板支援。對Intel的CPU來說,前端匯流排連線了CPU跟記憶體控制器(北橋內),CPU操作記憶體透過記憶體控制器進行,所以頻寬不夠的話,會發揮不出CPU的效能。對AMD的U來說,這裡顯示的是HTLink之類的字元,HT即HyperTransport,是AMD特有的技術,AMD的CPU因為把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到了CPU內部,所以操作記憶體不需要透過北橋也就沒前端匯流排這一說。 對Intel的CPU來說,一般外頻*2=記憶體頻率,記憶體頻率*2=前端匯流排頻率,這是因為他們被設定工作在同步狀態下,所以超頻的時候,不僅CPU外頻,同步超的有記憶體的頻率,前端匯流排的頻率。當然也可以設定他們工作在非同步的狀態,不過據說這時候超頻容易失敗。 AMD的CPU來說,其HT的頻寬很高,據說HT在800M的狀態下,就抵得上FSB1600M。現在HT速率都在1000M以及以上。可見其先進性,但是Intel卻沒用這個技術。 最後是快取(Cache)框資訊: 1、L1資料(L1data):代表一級資料快取。這裡Intel的U和AMD的U又有所不同,一般的Intel的U這個資料一般比較小,AMD的一般比較大一些。這是因為現代(之前的不管了)Intel的L1快取裡存放的是“目錄”而不是實際的資料,實際的資料存放在L2中,CPU取資料的時候首先到L1中取的資料在L2中的地址,然後從L2中取得資料。而AMD的L1存放的就是實際的資料了。 2、L1跟蹤(L1Trace):L1Trace這個名字是對Intel的CPU而言的,AMD的CPU這裡顯示的應該是L1Code之類的字元。這個地方代表的意義是L1指令快取的大小。 3、L2快取(L2Cache):這裡代表L2快取的大小。對L2快取來說,據說,0-256k範圍內的資料命中率(就是說CPU要用到的資料恰好在0-256k範圍內)超過90%,超過256k的部分命中率為10%左右。所以,128k的賽揚明顯感到比512k的笨四慢,但是L2都超過512k之後,速度就感覺不出明顯的差別了。 4、L3(三級快取):最新的CPU都有三級快取了,這個快取自然是越大越好。為啥快取越做越大呢?據有的資料上說,這是因為要解決什麼什麼延遲的問題,挺複雜。反正對CPU來說是越大越好的。 對於Intel和AMD的CPU來說不能單純的比較他們二級快取的大小來評價效能高低,因為他們的一級快取存的東西不一樣,而CPU用到的資料80%都可在一級快取中找到,只有20%才要到二級快取以及三級快取中去找。AMD的一級快取儲存的是實際資料,相對Intel的CPU實際資料存在二級快取中,取資料都要到二級快取,AMD的CPU效率還是挺高的。
首先是處理器(Processor)框內的資訊: 1、名稱(Name):代表CPU的名字,比如E2140,Q6600之類。 2、代號(CodeName):代表CPU核心架構的代號,不同核心的cpu效能差距很大。比如SmithField和Presler核心的奔騰D,同頻率的效能遠不如conroe核心的酷睿2,實際上1.6G的酷睿2效能大約相當於3G的奔騰D。目前的主流桌面級cpu就是amd的k10和intel的conroe(這倆都是架構,對應多個核心),相對來說conroe架構的效能更強勁一些,不過k10差的也不是很明顯,都是好東西,再也沒有奔騰D時代那種比較垃圾的架構了。 3、封裝(Package):即用絕緣的材料將cpu核心和其他原件一塊打包的技術。封裝技術對CPU來說很重要,但是對購買cpu的人來說沒必要在意,都是很成熟的技術,沒啥問題。 4、工藝(Technology):就是通常所指的65nm,45nm等等。工藝越先進就是指這裡的數字越小,然後對CPU而言,相同面積上可整合的電晶體數目就越多,CPU體積就越小,可以更好的控制成本,而且工藝越高,CPU的功耗和發熱量就越小,可超頻性就越強。買CPU的時候當然是工藝越高越好,功耗低,散熱小,好超頻! 5、核心電壓(CoreVoltage):核心電壓是一個很重要的引數,尤其是對超頻來說。一般的核心電壓越低,越容易超頻。因為核心電壓低了,可提升的餘地就大,功耗就低,發熱量就小,有利於超頻玩。所以高手選CPU的時候很注重修訂(下面介紹),CPU不同的修訂代表了不同的品質,一些就體現在核心電壓這塊,苛刻的玩家甚至只買生產日期是哪一年那一週的那一批次的產品。 6、規格(Specification):就是對CPU的描述,沒啥意思。 7、系列(Family)、擴充套件系列(Ext.Family)、型號(Model)、擴充套件型號(Ext.Model):應該是CPU廠商對CPU的定義,該CPU屬於那一系列哪一個型號。對一般人沒用。 8、步進(Stepping)、修訂(Reversion):代表了CPU廠商對該CPU的的改進資訊,類似我們開發程式時候的版本號。隨著CPU廠商對CPU的改進,步進和修訂都會增加,這些改進包括了核心電壓、功耗、發熱量、穩定性、超頻性、支援指令集等各方面。一般較新的步進的CPU都比老的好一些,但世事無絕對,可能之前步進的CPU超頻性更好一些呢,這也說不準。這個引數還是比較重要地,買CPU的時候儘量選擇步進新的,畢竟CPU廠不會將它越改越爛。 以上就是處理器(Processor)框內的資訊,買到一個CPU後,可對比這些資訊,瞅瞅這個CPU是不是真滴,也可看看CPU是否自己中意的那個修訂版的。 然後是時鐘(Clock)框內的資訊,如果是多核心CPU,可在下面選核心,這裡顯示核心的時鐘狀態。 1、核心速度(CoreSpeed):就是主頻,誰都知道啥意思,算是CPU最重要的效能引數吧。越高越好,超頻後也可在這裡體現出來。計算方法是主頻=外頻*倍頻。 2、倍頻(Multiplier):就是主頻與外頻的比例。當一個CPU主頻相對較低,製作工藝較高,倍頻也較高,這意味著這個CPU超頻比較厲害,比如賽揚系列。大多數CPU的倍頻是不允許修改的。但現在的AMD出了不少黑盒版CPU,黑盒版意味著CPU的倍頻是可以修改的,這就更容易超頻了。此外intel的高階至尊系列好像外頻也是不鎖的。 3、匯流排速度(BusSpeed):其實就是外頻吧。同主頻的情況下,外頻越高(倍頻不同)效能也就越高。 4、前端匯流排(FSB):前端匯流排就是連線CPU跟北橋晶片的匯流排,這個頻率當然是越高越好,但前提是主機板支援。對Intel的CPU來說,前端匯流排連線了CPU跟記憶體控制器(北橋內),CPU操作記憶體透過記憶體控制器進行,所以頻寬不夠的話,會發揮不出CPU的效能。對AMD的U來說,這裡顯示的是HTLink之類的字元,HT即HyperTransport,是AMD特有的技術,AMD的CPU因為把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到了CPU內部,所以操作記憶體不需要透過北橋也就沒前端匯流排這一說。 對Intel的CPU來說,一般外頻*2=記憶體頻率,記憶體頻率*2=前端匯流排頻率,這是因為他們被設定工作在同步狀態下,所以超頻的時候,不僅CPU外頻,同步超的有記憶體的頻率,前端匯流排的頻率。當然也可以設定他們工作在非同步的狀態,不過據說這時候超頻容易失敗。 AMD的CPU來說,其HT的頻寬很高,據說HT在800M的狀態下,就抵得上FSB1600M。現在HT速率都在1000M以及以上。可見其先進性,但是Intel卻沒用這個技術。 最後是快取(Cache)框資訊: 1、L1資料(L1data):代表一級資料快取。這裡Intel的U和AMD的U又有所不同,一般的Intel的U這個資料一般比較小,AMD的一般比較大一些。這是因為現代(之前的不管了)Intel的L1快取裡存放的是“目錄”而不是實際的資料,實際的資料存放在L2中,CPU取資料的時候首先到L1中取的資料在L2中的地址,然後從L2中取得資料。而AMD的L1存放的就是實際的資料了。 2、L1跟蹤(L1Trace):L1Trace這個名字是對Intel的CPU而言的,AMD的CPU這裡顯示的應該是L1Code之類的字元。這個地方代表的意義是L1指令快取的大小。 3、L2快取(L2Cache):這裡代表L2快取的大小。對L2快取來說,據說,0-256k範圍內的資料命中率(就是說CPU要用到的資料恰好在0-256k範圍內)超過90%,超過256k的部分命中率為10%左右。所以,128k的賽揚明顯感到比512k的笨四慢,但是L2都超過512k之後,速度就感覺不出明顯的差別了。 4、L3(三級快取):最新的CPU都有三級快取了,這個快取自然是越大越好。為啥快取越做越大呢?據有的資料上說,這是因為要解決什麼什麼延遲的問題,挺複雜。反正對CPU來說是越大越好的。 對於Intel和AMD的CPU來說不能單純的比較他們二級快取的大小來評價效能高低,因為他們的一級快取存的東西不一樣,而CPU用到的資料80%都可在一級快取中找到,只有20%才要到二級快取以及三級快取中去找。AMD的一級快取儲存的是實際資料,相對Intel的CPU實際資料存在二級快取中,取資料都要到二級快取,AMD的CPU效率還是挺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