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99813145626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北方的匈奴由於內部相互爭鬥,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一直和漢朝交好,曾親自帶部下來朝見漢宣帝。

    漢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親自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

    後宮裡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裡,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

    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匈奴和親。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

    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

    當時的畫工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汙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畫工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畫工。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昭君死後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

    昭君出塞的歷史作用

    漢匈兩族之間的和平友好關係之取得及其後之所以能夠在一定期間維持和鞏固,是基於漢匈兩族長期歷史的必然趨勢。

    這其中一方面是漢朝自武帝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對匈戰爭,雖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價,以致“傾國殫貨”,“百姓流離”,“化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在人力、物力、財力和國力上都損失很大;另一方面,匈奴經受了漢朝多次的沉重打擊以後)人口和性畜大量死亡,遊牧地區大大縮小,生產日趨萎縮,統治集團內部分裂,部族生存受到威脅,因而雙方都不願也不能繼續戰爭。

    就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透過呼韓邪的附漢,北邊六十年和平局面的基礎便奠定了。在這些歷史條件沒有發生變化以前,漢匈的友好關係不會發生變化。因此昭君之出塞,雖然對這種和平友好局面的鞏固和加強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比起呼韓邪單于及其後繼者的作用來,卻不能同日而語,更不用說昭君一人能造成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了。

    有人說:“由於她去匈奴,漢匈團結得到鞏固,出現了"黎庶亡干戈之役 (人民毋須從軍),數世不見‘煙火之警"(沒有戰爭的警報),‘牛馬布野’,‘人民熾盛",以及‘開關合市"的繁榮局面。”這種說法,便是把漢匈友好的全部功績歸立於昭君一人,顯然是不妥當的。

    說昭君出塞不能造成漢匈兩族北邊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並不等於抹殺或貶低昭君出塞在歷史上的應有作用。根據史實,她的作用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反映出來:

    第一,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

    呼韓邪單于號昭君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曰:“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一九五四年在內蒙古包頭市召灣的漢墓裡,曾出土屬於西漢後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陶片瓦當殘片,也說明漢朝對於昭君出塞這件事也是十分重視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因而在她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執政以後,由於採取對匈奴的錯誤政策,如貶改“匈奴單于印”為“匈奴單于章”,擬大分匈奴為十五單于及妄斬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漢匈關係的緊張。

    發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國三年)以後,匈奴單于便發左右部兵馬進擾北方地區,王莽也動員三十萬眾準備反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這時雲、當二人便挺身而出,設法彌合。史載公元13年 (始建國五年),烏珠留單于死,雲、當欲與漢和親,又素與鹹友好,故越輿而立鹹 (輿與鹹俱為烏珠留之弟)為烏累若鞮單于。

    烏累既立,雲、當遂勸他與漢和親。公元14年 (天鳳元年),雲、當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下求見和親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諷(音薩)使匈奴,賀單于初立,並賜黃金、衣被、繒帛。在雲、當的居中斡旋及單于的努力下,漢匈關係覆呈現出一線光明。

    但因“其後莽復欺詐單于,和親遂絕”。雲、當對漢匈關係的彌合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盡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時,漢匈雙方交涉大多是透過昭君的家族關係來進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為和親侯和王颯之所以被派遣為出使匈奴的使節,很明顯是因為他們與昭君有親 (歇、颯俱為昭君之兄子)。

    公元15年 (天鳳二年),莽復遣王歙與五威將王鹹等送還前所斬匈奴侍子登,單于遣雲、當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號,奢是名;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 (天鳳五年),烏累單于死,呼都而屍若鞮單于立,為了再一次爭取漢匈關係的和好,復遣大且渠奢與雲女弟當於居次子醯櫝王(醯音兮,櫝音獨)奉獻至長安。

    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輔立奢為單于,會莽被誅,雲、當亦死。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代表漢匈雙方出面居中折衝的人物;如須卜居次雲、須卜當、大且渠奢、當於居次之子醯櫝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孫,總之都是昭君的親屬。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漢匈關係中原來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遺留下來的深遠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鈴薯發軟可以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