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古猿和北京猿人 森林古猿是指一組種類龐雜的化石猿類。森林古猿的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和非洲廣大地區第三紀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層中,它們是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其化石遺骸有頭骨、上下頜骨、牙齒以及四肢骨等。在新生代的第三紀,全球範圍的造山運動很活躍,相繼出現了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在東非甚至出現了長達8 000 km的斷裂谷。由於這樣大規模的地殼運動,致使全球氣候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紀,氣候變化加劇,出現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氣候巨大變化的影響下,原先一些連綿不斷的森林逐漸變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斷擴大,最終演化成稀樹草原。這時期,生活在森林裡的一些古猿,逐漸由樹棲生活改為地面上生活並最終逐步進化成人類;而繼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則逐步進化成了類人猿。20世紀50年代,中國雲南開遠發現了十餘枚森林古猿的牙齒,它們被定名為“開遠森林古猿”。 北京猿人又叫北京直立人、北京人(曾叫中國猿人、北京中國猿人),是世界著名的猿人,至今已發現40個以上不同性別個體和年齡個體的化石。北京猿人的腦容量明顯增大,四肢骨在長度、形狀等方面與現代人的基本相同,並且上下肢已經有了明顯的分工。北京猿人制造工具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並且已經學會了用火。但是,北京猿人仍有很多原始形狀,如前額後傾、眉嵴粗壯、下頜骨無頦等。正因為如此,北京猿人屬於猿人之列。1966年,另一具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其形態特徵較以往發現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具有更為進步的性質,這說明在長期的勞動中,北京猿人的身體結構在不斷地向早期智人方向演變。 “露西”和“東非人” 1974年11月,美國科學家約翰森等人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東北部約300 km處阿法爾地區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副儲存得較為完整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科學家根據對其智齒、四肢骨和骨盆等的分析研究,確認這是一位身高超過1 m的青年女性,取名“露西”。“露西”的骨架化石雖然不夠完整,卻十分珍貴,這是因為這副骨架化石第一次為科學家提供了有關遠古人類形態結構的較為完整而清晰的實物。儘管“露西”的腿很短,但是從對其骨盆等部位的研究可以得出結論——她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了。科學家透過研究,判斷“露西”大約生活在距今330萬~260萬年間,屬於南方古猿的祖先型別。“露西”又被命名為“阿法爾南猿”。 1959年7月,英國科學家路易斯·利基在東非坦尚尼亞境內的奧杜韋峽谷發現了一具破碎成約400塊的顱骨,經過精心的修復,它們被粘合成一具只缺少下頜的比較完整的顱骨。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具顱骨(特別是其中的牙齒)與南非的粗壯南猿基本相似,但顯得更加粗壯。科學家把這種早期人類命名為“東非人”。科學家還在該“東非人”顱骨化石附近的地層中發現了許多粗糙的石器。科學家利用鉀?氬法、裂變徑跡法等科學研究方法,測得埋藏“東非人”地層的“絕對年齡”為距今175萬年。與“東非人”伴生的石器種類很多,也很複雜,既有兩面加工(打製)而成的砍砸器,又有刮削器和尖銳器。 關於人類起源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關於人類起源的見解仍不統一。透過科學家上百年的研究和爭論,目前為多數科學家認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陸曾經發生過劇烈的地殼變動,形成了巨大的斷裂谷。斷裂谷南起坦尚尼亞,向北經過整個東非,一直到達巴勒斯坦和死海,長達8 000 km。斷裂谷兩側的生態環境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而逐漸分化成兩支:仍舊生活在森林環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漸進化成現代的類人猿;生活在斷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於森林減少,不得不經常從樹上下來尋找食物。由於身體結構的變異和環境的改變,逐漸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習慣,從而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到據今大約200萬年前,直立行走並能夠製造和利用工具的古代人類出現了,人類學家把他們稱為直立人。總之,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大致出現在距今400多萬年前。根據早期人類化石在非洲的發現,可以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此外,部分科學家對不同地區人群的線粒體基因以及Y染色體上的基因與非洲地區人類基因的比較研究,也支援人類起源於非洲,並遷徙至地球的不同地區。 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 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起源的證據,隨著新的人類化石的不斷髮現而不斷增加。透過對這些化石的分析研究,人們逐漸明確了人類從出現到發展為現代人的一個總的輪廓。這一漫長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表2)。 表2 人類進化的四個階段 基本階段 距今年代 代表及化石產地 主要特徵 文化發展 早期猿人 200萬年前至175萬年前 能人(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 腦量637 mL,直立行走,拇指和其他四指可對握,但動作不精確。 可將礫石打製成砍砸器,這種石器文化叫做奧杜韋文化。能人完全依賴自然界生活。 晚期猿人 175萬年前至20~30萬年前 元謀人(中國雲南省元謀上那蚌村) 北京猿人(中國北京房山區周口店) 爪哇人(印度尼西亞西爪哇) 腦量1 059 mL,能像現代人那樣兩足直立行走,手比較靈活,可以打造多種石器。 能製造多種型別的石器,加工精緻,石器文化有較大進步,能夠用火,以幾十人為一群生活,有一定的應對自然變化的能力。 早期智人 20~30萬年前至5萬年前 馬壩人(中國廣東曲江縣馬壩鄉) 尼安德特人(德國尼安德特山谷) 腦量1 350 mL,接近現代人的腦量,體質上保留一些原始特徵(嘴部前突,眉嵴發達等)。 能生產工具,能獵取大型猛獸,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術,征服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晚期智人 5萬年前至1萬年前 山頂洞人(中國北京房山區周口店) 克羅馬農人(法國克羅馬農村) 腦量基本與現代人的相同,達到1 400 mL,體態與現代人相似。 能製造複雜的石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能製作精製的、別具風格的藝術品和裝飾品,能縫製衣服,建造帳篷,能進行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可能開始過母系氏族社會生活。 從人類進化和發展的過程不難看出: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空間;隨著勞動水平的逐漸提高,腦結構和功能的分化日趨完善;語言的產生更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本質的變化。以上這些變化還不斷提高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在上述過程中,人類社會逐漸發展起來。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近5萬年內,也就是大約從晚期智人開始,人類的足跡已經遍佈到五大洲的各個地區。由於受各地氣候等多種條件和因素的影響,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和棕種人等人種逐漸形成。
森林古猿和北京猿人 森林古猿是指一組種類龐雜的化石猿類。森林古猿的化石發現於亞洲、歐洲和非洲廣大地區第三紀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層中,它們是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其化石遺骸有頭骨、上下頜骨、牙齒以及四肢骨等。在新生代的第三紀,全球範圍的造山運動很活躍,相繼出現了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在東非甚至出現了長達8 000 km的斷裂谷。由於這樣大規模的地殼運動,致使全球氣候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紀,氣候變化加劇,出現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氣候巨大變化的影響下,原先一些連綿不斷的森林逐漸變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斷擴大,最終演化成稀樹草原。這時期,生活在森林裡的一些古猿,逐漸由樹棲生活改為地面上生活並最終逐步進化成人類;而繼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則逐步進化成了類人猿。20世紀50年代,中國雲南開遠發現了十餘枚森林古猿的牙齒,它們被定名為“開遠森林古猿”。 北京猿人又叫北京直立人、北京人(曾叫中國猿人、北京中國猿人),是世界著名的猿人,至今已發現40個以上不同性別個體和年齡個體的化石。北京猿人的腦容量明顯增大,四肢骨在長度、形狀等方面與現代人的基本相同,並且上下肢已經有了明顯的分工。北京猿人制造工具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並且已經學會了用火。但是,北京猿人仍有很多原始形狀,如前額後傾、眉嵴粗壯、下頜骨無頦等。正因為如此,北京猿人屬於猿人之列。1966年,另一具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其形態特徵較以往發現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具有更為進步的性質,這說明在長期的勞動中,北京猿人的身體結構在不斷地向早期智人方向演變。 “露西”和“東非人” 1974年11月,美國科學家約翰森等人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東北部約300 km處阿法爾地區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副儲存得較為完整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科學家根據對其智齒、四肢骨和骨盆等的分析研究,確認這是一位身高超過1 m的青年女性,取名“露西”。“露西”的骨架化石雖然不夠完整,卻十分珍貴,這是因為這副骨架化石第一次為科學家提供了有關遠古人類形態結構的較為完整而清晰的實物。儘管“露西”的腿很短,但是從對其骨盆等部位的研究可以得出結論——她已經能夠直立行走了。科學家透過研究,判斷“露西”大約生活在距今330萬~260萬年間,屬於南方古猿的祖先型別。“露西”又被命名為“阿法爾南猿”。 1959年7月,英國科學家路易斯·利基在東非坦尚尼亞境內的奧杜韋峽谷發現了一具破碎成約400塊的顱骨,經過精心的修復,它們被粘合成一具只缺少下頜的比較完整的顱骨。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具顱骨(特別是其中的牙齒)與南非的粗壯南猿基本相似,但顯得更加粗壯。科學家把這種早期人類命名為“東非人”。科學家還在該“東非人”顱骨化石附近的地層中發現了許多粗糙的石器。科學家利用鉀?氬法、裂變徑跡法等科學研究方法,測得埋藏“東非人”地層的“絕對年齡”為距今175萬年。與“東非人”伴生的石器種類很多,也很複雜,既有兩面加工(打製)而成的砍砸器,又有刮削器和尖銳器。 關於人類起源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關於人類起源的見解仍不統一。透過科學家上百年的研究和爭論,目前為多數科學家認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陸曾經發生過劇烈的地殼變動,形成了巨大的斷裂谷。斷裂谷南起坦尚尼亞,向北經過整個東非,一直到達巴勒斯坦和死海,長達8 000 km。斷裂谷兩側的生態環境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而逐漸分化成兩支:仍舊生活在森林環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漸進化成現代的類人猿;生活在斷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於森林減少,不得不經常從樹上下來尋找食物。由於身體結構的變異和環境的改變,逐漸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習慣,從而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到據今大約200萬年前,直立行走並能夠製造和利用工具的古代人類出現了,人類學家把他們稱為直立人。總之,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大致出現在距今400多萬年前。根據早期人類化石在非洲的發現,可以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此外,部分科學家對不同地區人群的線粒體基因以及Y染色體上的基因與非洲地區人類基因的比較研究,也支援人類起源於非洲,並遷徙至地球的不同地區。 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 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起源的證據,隨著新的人類化石的不斷髮現而不斷增加。透過對這些化石的分析研究,人們逐漸明確了人類從出現到發展為現代人的一個總的輪廓。這一漫長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表2)。 表2 人類進化的四個階段 基本階段 距今年代 代表及化石產地 主要特徵 文化發展 早期猿人 200萬年前至175萬年前 能人(坦尚尼亞的奧杜韋峽谷) 腦量637 mL,直立行走,拇指和其他四指可對握,但動作不精確。 可將礫石打製成砍砸器,這種石器文化叫做奧杜韋文化。能人完全依賴自然界生活。 晚期猿人 175萬年前至20~30萬年前 元謀人(中國雲南省元謀上那蚌村) 北京猿人(中國北京房山區周口店) 爪哇人(印度尼西亞西爪哇) 腦量1 059 mL,能像現代人那樣兩足直立行走,手比較靈活,可以打造多種石器。 能製造多種型別的石器,加工精緻,石器文化有較大進步,能夠用火,以幾十人為一群生活,有一定的應對自然變化的能力。 早期智人 20~30萬年前至5萬年前 馬壩人(中國廣東曲江縣馬壩鄉) 尼安德特人(德國尼安德特山谷) 腦量1 350 mL,接近現代人的腦量,體質上保留一些原始特徵(嘴部前突,眉嵴發達等)。 能生產工具,能獵取大型猛獸,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術,征服自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晚期智人 5萬年前至1萬年前 山頂洞人(中國北京房山區周口店) 克羅馬農人(法國克羅馬農村) 腦量基本與現代人的相同,達到1 400 mL,體態與現代人相似。 能製造複雜的石器、骨器和角器等工具,能製作精製的、別具風格的藝術品和裝飾品,能縫製衣服,建造帳篷,能進行大規模的狩獵活動。可能開始過母系氏族社會生活。 從人類進化和發展的過程不難看出: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勞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空間;隨著勞動水平的逐漸提高,腦結構和功能的分化日趨完善;語言的產生更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本質的變化。以上這些變化還不斷提高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在上述過程中,人類社會逐漸發展起來。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近5萬年內,也就是大約從晚期智人開始,人類的足跡已經遍佈到五大洲的各個地區。由於受各地氣候等多種條件和因素的影響,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和棕種人等人種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