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全文和註釋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扣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d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而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yī)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yōu)棘矜(qín),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duó)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nàn)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讀hē)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藉,依據,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於”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佈置,引申為“引,招致”。)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古今異義 務耕織(從事)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兩手相合,比喻輕而易舉)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繼承) 西舉巴蜀(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來,招納) 相與為一(一體)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鑄以為金人十二(銅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認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雲集而響應(像雲一樣;像迴響一樣應) 將數百之眾(帶領) 斬木為兵(兵器) 嬴糧而景從(擔負,背)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東)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報復、怨恨)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2、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倒裝句】 1、定語後置: 鑄以為金人十二 2、賓語前置: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介詞短語後置: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過秦論》全文和註釋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扣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dí),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而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méng)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yī)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yōu)棘矜(qín),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duó)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nàn)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讀hē)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藉,依據,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構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率,動詞)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週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利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於”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佈置,引申為“引,招致”。)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立法度……外連衡而鬥諸侯(方位名詞“內”、“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古今異義 務耕織(從事)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兩手相合,比喻輕而易舉)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 繼承) 西舉巴蜀(攻取)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來,招納) 相與為一(一體)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鑄以為金人十二(銅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認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雲集而響應(像雲一樣;像迴響一樣應) 將數百之眾(帶領) 斬木為兵(兵器) 嬴糧而景從(擔負,背)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東)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報復、怨恨) 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2、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3、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倒裝句】 1、定語後置: 鑄以為金人十二 2、賓語前置: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介詞短語後置: 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