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野萍蹤01

    明代高儒曾說,百回本《水滸傳》是“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此說,似乎足以支援施耐庵寫《水滸傳》的時候,羅貫中幫忙捉刀之說。後來,又有王道生稱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學生替老師捉刀作《水滸傳》,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但是,我卻認為,施耐庵著書的時候,羅貫中早已作古,根本不可能為施耐庵捉刀幫忙。既如此,那麼,高儒此說又是怎麼回事呢?而且,王道生所云是真的嗎?

    高儒以訛傳訛,誤導後人

    高儒是明代著名的藏書家,嘉靖十九年(1540年),根據家中所藏圖書,編纂書目,著《百川書志》。其中,對百回本《水滸傳》進行了簡單地考證。據說,《水滸傳》最初的母本刊行於嘉靖五年,目前尚存五回殘書。大概,高儒是依據這個母本,得出了“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結論。

    按照高儒的說法,羅貫中就不是幫忙捉刀了,而是在施耐庵之後,對《水滸傳》進行修訂了。

    根據高儒這個說法,後來,又得出這樣的結論:施耐庵只寫了前七十回,羅貫中寫了三十回續書,《水滸傳》總共一百回。而其他二十回,則是袁無涯依據劉興我簡本《水滸傳》,加上百回本所編的續書。

    袁無涯的版本是一百二十回“水滸全傳”,也就是七十回原著加上五十回續書。這期間,還經歷了去田虎、王慶事,插入破大遼的版本。也就是說,破大遼是最後補進去的續書。

    所以,即便按照高儒的說法,羅貫中也只參與了百回本《水滸傳》的編纂或者捉刀工作,還有二十回書與羅貫中無關。因而,現在的版本署名“施耐庵、羅貫中”也是錯誤的。

    其實,高儒的《百川書志》訛誤甚多,對《水滸傳》作者的考證極不嚴謹。施耐庵是什麼人,羅貫中又是誰,高儒根本就不知道,輕易地下次結論,對於後世的誤導非常嚴重。

    羅貫中根本就不可能為施耐庵捉刀,《水滸傳》與他毫無關係。

    王道生謊話連篇,炮製“施耐庵”

    我認為,歷史上根本就沒有王道生其人,因而,他所撰寫的“施耐墓誌”純屬偽造。此處,我不多舉例,只說王道生墓誌中一處常識性錯誤。

    王道生說,施耐庵寫了很多書,其中包括《志餘》、《三國演義》、《隋唐志傳》、《三遂平妖傳》、《江湖豪客傳》。施耐庵霸佔了這麼多著作權,竟然沒有《水滸傳》。大約是後人感到不對頭,便在《江湖豪客傳》之後補了三個字“即水滸”。

    無論任何資料,都沒有“水滸”這個書名,這個叫法可謂“口語”。口語也能寫進墓誌銘?

    施耐庵沒寫《水滸傳》,這還不算最明顯的常識性錯誤,最嚴重的錯誤,是王道生說施耐庵寫了《三國演義》。

    羅貫中的小說是在嘉靖元年時刊行的,書名叫做《三國志通俗演義》,這個版本就叫做“壬午本”。這個書名後來還有好幾個,但是,在明朝時,卻沒有《三國演義》這個書名。明末清初時,毛綸、毛宗崗父子編纂修訂羅貫中原著,定名為《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個書名是清代時才有的,施耐庵到哪裡寫這部小說去?

    王道生在墓誌銘中說:蓋公歿於洪武庚戌歲,享年七十有五。屆時餘尚垂髫,及長,得識其門人羅貫中於閩,同寓逆旅,夜間灺燭暢談先生軼事,有可歌可泣者,不禁相與慨然

    也就是說,施耐庵於洪武三年(1370年)去世時,王道生已經是個垂髫兒童了(大約七八歲)。清朝是1644年建立的,王道生難道能活兩百多歲,見到以《三國演義》為書名的羅貫中小說?

    所以,施耐庵死於洪武三年不可信,王道生更是個子虛烏有的人。因而,這個所謂的“施耐庵墓誌”,一定是清朝時造的假,造假時間一定是在毛宗崗父子校訂《三國志通俗演義》,以《三國演義》為書名刊行之後。

    王道生還撒謊道:每成一稿,必與門人校對,以正亥魚,其得力於羅貫中者為尤多。以此,《三遂平妖傳》、《三國演義》、《江湖豪客傳》便都成了施耐庵名下的著作了。

    “王道生”的謊言不值一駁,“施耐庵墓誌”無一處可信。如此,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羅貫中編次、羅貫中為施耐庵捉刀,等等說法,都一概難以成立了。

    羅貫中應當是元朝人,遠比施耐庵大

    細讀《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會發現,書中引用了大量的古人詩詞。經過比對,我只發現其中有一首是明朝人的詩,其他的都與明人無關。

    假如羅貫中活到施耐庵之後,諸如劉伯溫之類的明初大儒寫了那麼多詩詞,為何羅貫中就看不上眼呢?

    後來,假王道生的假墓誌銘繼續發酵,演繹成施耐庵與劉伯溫是至交,甚至是同科進士。劉伯溫曾經以諸葛亮自喻,寫了非常多贊詠諸葛亮的詩詞。假如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為何就不用他師叔或者師伯的詩詞呢?

    總而言之,《三國志通俗演義》雖然是嘉靖年間刊行的,除了一首疑似刊行時補進去的詩外,與明朝再無瓜葛。即便是以《三國演義》說事,除了開篇詞引用了明代楊慎的《臨江仙》而外,同樣沒有與明朝有關的任何資訊。

    所以,《三國志通俗演義》極有可能在元朝滅亡之前就完稿了。羅貫中也高度疑似元朝人,恐怕還沒有活到明朝。

    那麼,施耐庵又是什麼時候的人呢?我覺得,施耐庵絕大部分時間是在明朝度過的,肯定不會死於明洪武三年。同時,施耐庵絕對不是現在所說的江蘇興化人施彥端。

    實際上,施耐庵就隱藏在《水滸傳》中,前七十回書所涉及到的故事背景,證明這部偉大小說的作者一定活過了永樂十九年(1421年),也就是朱棣遷都北京之後。書中已經有“北京”,施耐庵以北宋的大名府隱射明朝的北京,曾頭市的法華寺就在現在的北京東城區,如今尚有“法華寺街”。

    古人寫書需要大量的時間,施耐庵不可能在朱棣一遷都就把《水滸傳》寫完了。因此,《水滸傳》的作者至少要活到1425年左右。我甚至高度懷疑,“施耐庵”就是建文帝身邊的主錄僧傅洽。

    《水滸傳》中大量引用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人物和場景,施耐庵反其意而用之,以此暗喻“大宋之後無漢唐”。假如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老師怎麼能模仿學生的著作呢?假如是施耐庵指導羅貫中寫成了“《三國演義》”,為何又要反駁自己的觀點,把諸葛亮寫成“無用”,變成了宋江的徒弟呢?

    簡而言之,羅貫中要比施耐庵大很多,兩人的年齡至少有三十歲的差距。因而,羅貫中不可能為施耐庵捉刀代筆,幫助施耐庵完成《水滸傳》。《水滸傳》與《三國志通俗演義》有關,但與羅貫中毫無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盧克文事件,為什麼承認一個人優秀這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