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過AA

    一、元釉裡紅主要特徵

    1、器型。元釉裡紅屬於元代景德鎮燒造的主要品種之一,但目前所見品種不多。主要器物有玉壺春瓶、蓋瓶、梅瓶、大小罐、洗、匜、高足杯等。其中以玉壺春瓶為多,均為喇叭口,細頸、圓腹、平切足。造型挺拔秀美,為後世所不及。梅瓶一般為小口、豐肩、弧腹、近底處微外撇。器型飽滿丰韻,古樸厚重。洗造型輕巧,既有折沿,也有敞口,均為平底。小杯製作特殊,直口、弧腹、高圈足。其結構是杯底中心有一個呈圓錐狀的“公榫”從杯足嵌入圈足的上端與杯相接,足部空心,上小下大,形為“母榫”,兩榫之間有間隙,使杯自由旋轉,而不易脫落,可謂獨具匠心,小巧玲瓏,也有一些高足杯不會轉動。梅瓶存世甚少,器型為唇口,短頸,豐肩,下腹漸收,近底外撇,平底。其他器物不做闡述。從目前所見元釉裡紅可知,元釉裡紅大件器物少,器型相對輕盈,延續宋代風格。

    2、 胎釉。元釉裡紅一般為灰白胎,也有白中泛灰,少量白胎,小杯、小洗胎相對白些。胎體普遍較粗,淘洗不甚精細,含鐵量相對高,常見胎體會有少量砂粒或有氣孔、孔隙,足底多有露胎現象,燒成後胎釉結合處常見火石紅。胎質、色澤是由於燒造的窯口不同,它們所取的瓷土及淘洗的精細程度,燒造溫度不同所產的同類產品也不盡相同。

    釉分為青白釉、白中泛青、灰白釉微泛青等。青白釉即是影青釉,含石灰鈣多,氣泡明顯,釉流動性大,透明度好。白中泛青或灰白泛青,釉水相對肥潤,釉鈣進一步減少,透明度相對差些。總的看青白釉透明度好,玻璃質感強,釉下釉裡紅色澤也相對紅,可知燒造難度大些,銅紅易飛。而灰白泛青,釉麵肥潤,但釉裡紅髮色往往為暗紅色或豬肝色。當然釉層的厚薄、銅紅的純度、燒造溫度等均會對釉裡紅的色澤產生影響。

    3、 紋飾。元釉裡紅紋飾均為釉下裝飾,多為區域性裝飾,佈局較疏朗。玉壺春瓶常裝飾在器型中部,便於人們觀察,此部位釉水也相對勻淨,有益銅紅的髮色,燒成後即使有些流淌也無損大局。元釉裡紅雖然品種不甚豐富,但裝飾技法多樣。有刻畫與塗畫相結合,有印模與繪畫相結合,也有白描勾線或點染,還有結合鏤空堆貼。

    元釉裡紅紋飾題材有:四季花卉、圖案裝飾、山水、人物、飛禽走獸等。花卉多為牡丹、菊花、蓮花、靈芝、連續折枝花卉等。人物題材常與山水相結合,人物畫較小而簡潔,融於風景之中。也有傳統龍鳳紋,還有玉兔、魚紋等,先刻劃出主題,再輔以釉裡紅裝飾。還有個別詩、文結合之題材,如一件在南韓海底打撈的折腰形盤,盤內刻梧桐葉二片,葉上用銅紅各書五言詩一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

    4、燒造工藝。元釉裡紅的成型工藝與元青花相似,絕大部分器物為印坯成型,少量拉坯成型。玉壺春瓶為五段四接印坯成型,梅瓶為三接四段。因器物的不同,施釉也不盡相同。玉壺春瓶為二次沾釉,先將口放入釉桶中三分之一,然後掉頭提起,再將下半部分浸入釉桶中,因氣壓關係內口沿頸下往往未掛釉,底釉往往釉水勻淨,而仿品為刷釉或不施釉。大罐、梅瓶採用澆釉。近底因釉下流常會出現聚釉現象,甚至有少量釉水滲入底部,而仿品卻另有意在底部灑上幾點釉,不自然。大罐內壁刷釉或滿釉,小罐為沾釉。釉裡紅均為匣缽燒成,器物與匣缽間分為窯渣或用砂粒間隔,以免燒成後器物粘在匣缽上,燒成後往往器物底部可見火石紅或窯渣痕跡。

    二、元釉裡紅的燒成年代

    關於元釉裡紅的試燒年代關係尚未定論,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元青花早於元釉裡紅,少數專家認為元釉裡紅要早於元青花,筆者持後種觀點,理由是:

    1、從器型上看,元釉裡紅相對矮小,大件器物少。筆者還見過一對元釉裡紅的塔式蓋瓶,與安徽黃梅、江西九江那對元延祐六年(1319)塔式蓋瓶極為相似,數十年來專家們均把元延祐六年的這對塔式蓋瓶定為元青花的初創階段,此又是一點,隨著科技的發展,經儀器測試,否認了元青花之說,肯定為以“鐵”為著色劑,這麼一來,元延祐六年早期青花被否認,多數專家認為在1340年左右產生元青花較為可靠。那麼同樣與元延祐相似的元釉裡紅塔式蓋瓶,其年代也應該在1319年左右,這是元釉裡紅早於元青花的理由之一。

    2、元釉裡紅早期產品多為青白釉或青灰釉,石灰鹼釉。青白釉流動性大,而且有一部分產品在器物成型未完全乾時先刻畫紋飾,再用銅紅繪畫紋飾。刻畫紋飾完全還保留南宋或元早期青白釉風格,這種紋飾很隨意、流暢,而在元青花紋飾中卻不是此類裝飾風格,部分精美的元青花大罐僅是牡丹脈絡有刻畫裝飾。

    3、元景德鎮浮樑瓷局成立於元至元十五年(1278),它的成立主要是管理景德鎮瓷業生產,雖不是直接官窯機構,但銷往中東地區的元青花,完全是政府行為,元青花的生產和外銷可能有直接關係,開始可能為來料加工。鈷料產於中東地區,景德鎮有潔白的瓷土,宋代已燒製溫潤如玉的青白瓷。鈷藍給人以清新、雅潔的視覺效果,符合中東地區人民的審美意趣。元青花的圖案化紋樣也是中東樣稿,動物、花卉等一些紋樣有可能是浮樑瓷局出稿,而元釉裡紅那些刻畫與繪畫相結合的紋樣的年代應早於浮樑瓷局成立的年代。

    三、元釉裡紅的發展

    元釉裡紅雖然創燒時間早於元青花,但為何發展緩慢,數量極少。主要原因有:

    1、元釉裡紅瓷器因當時燒造技術有限,火候、窯溫難以控制。銅離子對溫度極為敏感,火候稍過銅離子便易揮發,從釉層中逸出,出現飛紅現象或褪色、變色。因此元釉裡紅早期產品,釉面多為灰白泛青,而紅色多呈暗紅或豬肝色。僅憑把樁師傅以個人經驗或從窯中取出火照來對比判斷溫度,卻無法大規模生產。傳世中甚少釉裡紅,墓中也是零星散見。故有“千窯一件”之說。

    2、元人尚白,漢人尚紅,元朝為蒙古族統治,他們推崇白色。元代的樞府釉瓷,與奶白色相似,而他們不喜歡紅色,延至元末明初,朱元璋控制大部分江山後,紅色才推行。洪武時釉裡紅燒造較盛。

    3、元釉裡紅在當時因為喜歡的人甚少,中東地區伊斯蘭教人對藍白相間的青花瓷有獨特的癖好,從建築構件到生活用品皆喜用青花瓷。由於他們的定燒、購買,逐漸引起世界各華人民的喜愛,誘人的出口,極大的盈利,元朝政府絕不會放棄對元青花的大量生產,海外市場的需求成為元青花迅速發展的催化劑。而元釉裡紅沒有銷售市場,自然萎縮。這是元釉裡紅難以發展的最主要原因。

    元釉裡紅、元青花同屬元代脫穎而出的新品種。時隔數百年,在人們的視線中,元釉裡紅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毫不遜色於元青花,隨著人們研究的不斷深入,元釉裡紅將會引起更多陶瓷學者、藏家的關注。它將以獨特的藝術魅力流芳百世,被世人珍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包皮包莖切除,手術後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