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種有:
阿薩姆種(Assam jat) 它是印度和緬甸部分地區發現的喬木大葉種茶樹資源的總稱。1923年在印度阿薩姆首次發現大葉種茶樹, 1944年由麥司脫把它定名為 Thea assamica Mast, 以區別中國的中小葉種茶樹。從此之後就習慣地稱這類茶樹為阿薩姆種。
暗葉阿薩姆種 (Assam dark-leaf) 是印度栽培面積最多的茶樹地方種。茶樹的葉子柔軟、葉色暗綠, 葉面隆起、富光澤, 鋸齒尖利, 葉姿稍下垂, 葉背和嫩梢茸毛多。產量高, 製茶品質較優。適合在阿薩姆河谷地區種植。
馬尼坡種 (Manipuri jat) 是一個豐產、優質和抗寒力強的地方種, 栽培面積居第二位。原產於馬尼普爾山區, 於1880年, 在卡恰爾建立了種子園向國內外供應馬尼普爾種茶子。
撣部種(Shan form) 也稱撣部型別。在茶樹分類上曾將之列為撣部變種(var.shan form)。它是暗葉阿薩姆、淡葉阿薩姆和馬爾普爾等三個地方品種的合稱。因為這些地方種皆分佈在印度的那加到阿薩姆河谷撣族地區之故。印度的茶樹種子園中有70%為撣部種。
緬甸種(Burma) 原產於緬甸山地的地方種。茶樹的葉片大, 呈卵圓形, 葉色暗綠, 老葉常帶青色,葉面隆起, 富光澤, 葉姿稍上斜, 嫩梢茸毛少, 抗寒力較強。栽培面積居第三位。
印支種(India-China jat) 也稱高棉型別或南部型別。國外文獻中還把它定為尖萼亞種。該種分佈在高棉、越南和緬甸。據國外考證, 認為該種原系來自中國雲南省的風慶。茶樹為小喬木或喬木, 樹高6~8米, 主幹明顯, 分枝勻稱, 直立性, 葉片中等大小, 呈橢圓形, 葉面平滑,葉柄基部有粉紅色斑點,到秋季時嫩葉呈銅黃色或品紅色。茶花的子房為3~4室, 有時為5室, 花柱3~5裂,茶果跟一般茶樹相似。印支種的抗性較強,變異也較多。印度曾從該種中選育出5個無性系和1個實生品種以及一些三倍體茶樹。
貝特賈種(Betjan jat) 是暗葉阿薩姆種中的一個高產優質實生品種, 也是東北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種之一。在斯里蘭卡、中非、東非和伊朗等國也有大面積栽培。托克萊茶葉研究所曾從該種中選育出TV2、4、5、8等無性系。中非茶葉研究基金會亦從該種中選育出SFS和PC兩個系列無性系。
拉傑加爾種(Rajghar jat) 是印度在 1880 ~1900年間首次育成的雜交種。曾被斯里蘭卡、中非和東非及伊朗等國引種栽培。因該品種茶樹的生長勢和形態特徵上有較大變異故常作為育種材料。
TV18、19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的兩個產量型無性系茶樹品種, 並於1970年開始推廣。TV18是印度推廣面積最多的無性系茶樹品種。它們都是從馬尼普爾種和那加(Naga)的“野生茶”及緬甸霍馬林Homalin地方種之間自由授粉的實生苗中篩選出來的。樹姿開張緊湊。TV18的葉片大小中等, TV19的較大,嫩梢茸毛較少。扦插髮根力都很強(在90%), 較耐旱, 產量比淡葉阿薩姆高50%以上。紅茶品質在平均水平以上,TV18帶有薄荷味。
TV20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 於1976年推廣的無性系品種之一。它是從淡葉阿薩姆雜交F1代回交後得到的實生苗中篩選出來的。樹姿開張。葉片較大, 葉色淡、嫩梢茸毛少,扦插髮根力較強 (在75~90%), 耐旱力也較強, 發芽特別早(比一般提早3周左右)。產量與TV18接近。製茶品質較好。
TV21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的唯一品質型無性系, 於1976年開始推廣。它是從馬爾普爾茶場採集的茶籽實生苗中篩選而成。樹姿稍開張。葉片大,葉姿水平,嫩梢茸毛一般,制紅茶的品質優良。唯耐寒力較弱。扦插髮根力亦較差(在60~75%), 需加強培育管理。
TV22、23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的兩個高產無性系茶樹品種, 在1976年開始推廣。它是從印度種茶子實生苗中篩選育成。樹姿開張。發芽早, 葉姿上斜, 嫩梢茸毛少。TV22的葉片大, 色綠。TV23的葉稍小,色淡。耐寒力都較強。扦插髮根力較強(在75~90%)。產量比淡葉阿薩姆高50%以上,品質在一般水平以上。
TV24 是托克萊茶樹試驗站育成, 於1979年推廣的標準型無性系茶樹品種。樹姿半開張。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上斜, 新梢大小中等, 茸毛一般。扦插髮根力強(在75~90%)。產量比淡葉阿薩姆種增產20%左右。制紅茶的品質優。
TV25、26 是托克萊茶樹試驗站育成, 於1982年推廣的兩個產量型無性系茶樹品種。樹姿半開張,樹勢旺盛, 生長迅速葉片大小中等, 葉色深, 葉姿上斜。
Tukdah145(縮寫T145) 是1976年在大吉嶺推廣的品質無性系品種之一。樹姿開張。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水平,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少。扦插髮根力和抗旱力強。採摘層較薄。對茶餅病的抗性中等, 易受蟎類危害。產量一般水平, 品質優。據辛茶場無性系試驗場鑑定, 產量僅及對照種的91.77%,但總產值則增加25.47%。
Bannocklurn 157(縮寫B157) 是1970年在大吉嶺推廣的標準型無性系品種之一。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稍上斜,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少。扦插髮根力強,種植後生長迅速, 抗旱力強。抗蟎類,但不抗茶餅病。產量高, 品質優。據辛茶場的無性系試驗茶鑑定,比對照種增產10.95%, 總產值可提高26.76%。
Phoobsering312 ( 縮寫P312) 是1970年在大吉嶺推廣的標準型無性系品種之一。樹姿開張緊湊。葉型大小中等, 葉姿上斜,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多。扦插髮根力和抗旱力強, 種植後生長一致。產量高, 品質優。據辛茶場的無性系試驗場鑑定,產量比對照增加18.16%, 其總產值提高13.95%。
Bannocklurn668(縮寫B668) 是1975年在大吉嶺推廣的品質型無性系品種之一。樹姿寬大, 但不緊密。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稍上斜, 嫩稍大小中等,茸毛多, 扦插髮根力和抗旱力強, 種植後生長很好, 唯採摘層薄。易受蟎類和茶餅病感染。產量低, 而品質極優。據辛茶場的無性系試驗場鑑定,產量雖僅及對照種的69.67%, 但總產值則可提高12.79%。
英文
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種有:
阿薩姆種(Assam jat) 它是印度和緬甸部分地區發現的喬木大葉種茶樹資源的總稱。1923年在印度阿薩姆首次發現大葉種茶樹, 1944年由麥司脫把它定名為 Thea assamica Mast, 以區別中國的中小葉種茶樹。從此之後就習慣地稱這類茶樹為阿薩姆種。
暗葉阿薩姆種 (Assam dark-leaf) 是印度栽培面積最多的茶樹地方種。茶樹的葉子柔軟、葉色暗綠, 葉面隆起、富光澤, 鋸齒尖利, 葉姿稍下垂, 葉背和嫩梢茸毛多。產量高, 製茶品質較優。適合在阿薩姆河谷地區種植。
馬尼坡種 (Manipuri jat) 是一個豐產、優質和抗寒力強的地方種, 栽培面積居第二位。原產於馬尼普爾山區, 於1880年, 在卡恰爾建立了種子園向國內外供應馬尼普爾種茶子。
撣部種(Shan form) 也稱撣部型別。在茶樹分類上曾將之列為撣部變種(var.shan form)。它是暗葉阿薩姆、淡葉阿薩姆和馬爾普爾等三個地方品種的合稱。因為這些地方種皆分佈在印度的那加到阿薩姆河谷撣族地區之故。印度的茶樹種子園中有70%為撣部種。
緬甸種(Burma) 原產於緬甸山地的地方種。茶樹的葉片大, 呈卵圓形, 葉色暗綠, 老葉常帶青色,葉面隆起, 富光澤, 葉姿稍上斜, 嫩梢茸毛少, 抗寒力較強。栽培面積居第三位。
印支種(India-China jat) 也稱高棉型別或南部型別。國外文獻中還把它定為尖萼亞種。該種分佈在高棉、越南和緬甸。據國外考證, 認為該種原系來自中國雲南省的風慶。茶樹為小喬木或喬木, 樹高6~8米, 主幹明顯, 分枝勻稱, 直立性, 葉片中等大小, 呈橢圓形, 葉面平滑,葉柄基部有粉紅色斑點,到秋季時嫩葉呈銅黃色或品紅色。茶花的子房為3~4室, 有時為5室, 花柱3~5裂,茶果跟一般茶樹相似。印支種的抗性較強,變異也較多。印度曾從該種中選育出5個無性系和1個實生品種以及一些三倍體茶樹。
貝特賈種(Betjan jat) 是暗葉阿薩姆種中的一個高產優質實生品種, 也是東北印度的主要栽培品種之一。在斯里蘭卡、中非、東非和伊朗等國也有大面積栽培。托克萊茶葉研究所曾從該種中選育出TV2、4、5、8等無性系。中非茶葉研究基金會亦從該種中選育出SFS和PC兩個系列無性系。
拉傑加爾種(Rajghar jat) 是印度在 1880 ~1900年間首次育成的雜交種。曾被斯里蘭卡、中非和東非及伊朗等國引種栽培。因該品種茶樹的生長勢和形態特徵上有較大變異故常作為育種材料。
TV18、19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的兩個產量型無性系茶樹品種, 並於1970年開始推廣。TV18是印度推廣面積最多的無性系茶樹品種。它們都是從馬尼普爾種和那加(Naga)的“野生茶”及緬甸霍馬林Homalin地方種之間自由授粉的實生苗中篩選出來的。樹姿開張緊湊。TV18的葉片大小中等, TV19的較大,嫩梢茸毛較少。扦插髮根力都很強(在90%), 較耐旱, 產量比淡葉阿薩姆高50%以上。紅茶品質在平均水平以上,TV18帶有薄荷味。
TV20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 於1976年推廣的無性系品種之一。它是從淡葉阿薩姆雜交F1代回交後得到的實生苗中篩選出來的。樹姿開張。葉片較大, 葉色淡、嫩梢茸毛少,扦插髮根力較強 (在75~90%), 耐旱力也較強, 發芽特別早(比一般提早3周左右)。產量與TV18接近。製茶品質較好。
TV21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的唯一品質型無性系, 於1976年開始推廣。它是從馬爾普爾茶場採集的茶籽實生苗中篩選而成。樹姿稍開張。葉片大,葉姿水平,嫩梢茸毛一般,制紅茶的品質優良。唯耐寒力較弱。扦插髮根力亦較差(在60~75%), 需加強培育管理。
TV22、23 是托克萊茶葉試驗站育成的兩個高產無性系茶樹品種, 在1976年開始推廣。它是從印度種茶子實生苗中篩選育成。樹姿開張。發芽早, 葉姿上斜, 嫩梢茸毛少。TV22的葉片大, 色綠。TV23的葉稍小,色淡。耐寒力都較強。扦插髮根力較強(在75~90%)。產量比淡葉阿薩姆高50%以上,品質在一般水平以上。
TV24 是托克萊茶樹試驗站育成, 於1979年推廣的標準型無性系茶樹品種。樹姿半開張。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上斜, 新梢大小中等, 茸毛一般。扦插髮根力強(在75~90%)。產量比淡葉阿薩姆種增產20%左右。制紅茶的品質優。
TV25、26 是托克萊茶樹試驗站育成, 於1982年推廣的兩個產量型無性系茶樹品種。樹姿半開張,樹勢旺盛, 生長迅速葉片大小中等, 葉色深, 葉姿上斜。
Tukdah145(縮寫T145) 是1976年在大吉嶺推廣的品質無性系品種之一。樹姿開張。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水平,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少。扦插髮根力和抗旱力強。採摘層較薄。對茶餅病的抗性中等, 易受蟎類危害。產量一般水平, 品質優。據辛茶場無性系試驗場鑑定, 產量僅及對照種的91.77%,但總產值則增加25.47%。
Bannocklurn 157(縮寫B157) 是1970年在大吉嶺推廣的標準型無性系品種之一。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稍上斜,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少。扦插髮根力強,種植後生長迅速, 抗旱力強。抗蟎類,但不抗茶餅病。產量高, 品質優。據辛茶場的無性系試驗茶鑑定,比對照種增產10.95%, 總產值可提高26.76%。
Phoobsering312 ( 縮寫P312) 是1970年在大吉嶺推廣的標準型無性系品種之一。樹姿開張緊湊。葉型大小中等, 葉姿上斜, 嫩梢大小中等, 茸毛多。扦插髮根力和抗旱力強, 種植後生長一致。產量高, 品質優。據辛茶場的無性系試驗場鑑定,產量比對照增加18.16%, 其總產值提高13.95%。
Bannocklurn668(縮寫B668) 是1975年在大吉嶺推廣的品質型無性系品種之一。樹姿寬大, 但不緊密。葉片大小中等, 葉姿稍上斜, 嫩稍大小中等,茸毛多, 扦插髮根力和抗旱力強, 種植後生長很好, 唯採摘層薄。易受蟎類和茶餅病感染。產量低, 而品質極優。據辛茶場的無性系試驗場鑑定,產量雖僅及對照種的69.67%, 但總產值則可提高12.79%。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