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長期的乾旱少雨,連年的穀物歉收,嚴重動搖了社會的穩定。若能碰上唐太宗當政,透過明君賢臣的高效運作,或可緩解社會矛盾,將民變的風險降至最低。可惜,越發腐朽敗落的唐朝,已無法重現貞觀、永徽、開元時的朝勢。各種社會危機不斷積累,只等著臨界時刻的到來,集中噴發。在氣候已至最冷的九世紀末,臨界時刻終於來了。因天災不斷,朝廷又無力賑災,各地民眾只能用草籽、樹葉充飢、餬口,飢寒而死者無數。無以為生的百姓揭竿而起,最終演變成震撼全國的黃巢大起義。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起義終被平定,但積重難返的唐朝亦名存實亡。
多年的密切聯絡,渤海國早與唐朝形成了休慼與共、利害相同的命運共同體。當唐朝開始步入衰亡時,渤海國的國運也同樣走向沒落。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渤海國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漢化、封建化有效促進了渤海社會的發展,但也加速了統治階級的腐化。大氏王族及其貴族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營造城池,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廣大農民、牧民、漁民和手工業者,在階級壓迫下,飽受盤剝,還要為權貴們所驅使。統治階級可以肆意揮霍無度,社會底層民眾卻只能過著“居豎穴,用瓦器,衣獸皮”的貧寒生活,終日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嚴重的貧富不均和兩極分化,讓底層百姓怨聲載道,階級矛盾隨之迅速激化。與此同時,渤海國統治階級內部也泛起蕭牆之禍,各派勢力互相激烈傾軋。以至渤海國滅亡前,因內部動盪不安,大批渤海貴族率眾出逃。據《高麗史》記載,“渤海將軍申德等五百人來投”。是月,“庚子,渤海禮部卿大和鈞、均老,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富、左右衛將軍大審理等率民一百戶來附”。渤海國統治集團的嚴重內訌,嚴重動搖了政權的穩定。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因彼(渤海國)離心,乘釁而動,故不戰而克”。
再有,渤海國的社會經濟嚴重依賴著唐朝。換言之,渤海國能否保持繁榮、昌盛,很大程度取決於唐朝社會的狀況。而唐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恰好打斷了渤海國賴以為生的對唐經貿聯絡。渤海國內,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缺乏維繫全國統一的經濟基礎。部分地區的政治隸屬關係,又非常鬆散。像渤海國對黑水諸部的管控,就非常不穩定。一旦社會經濟大幅衰退,很多原本被掩蓋起來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就會集中湧現,威脅社會穩定。
最後,唐朝的存在,是渤海國的重要安全保障。而唐朝的衰敗滅亡,使得渤海國失去了政治和軍事上的保護。中唐以後,渤海國最大的外部威脅,是契丹、奚。安史之亂前,契丹、奚兩蕃曾遭安祿山重創。此後,為在夾縫中求生存,兩蕃同時蟄伏於回鶻汗國和唐盧龍節度使(幽州節度使)的管制之下。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所破,國都失陷,曾經稱雄漠北的回鶻汗國開始瓦解。為避敵鋒芒,回鶻烏介可汗率三十萬部眾南下,請求內附唐朝。不想,唐朝絲毫不念回鶻曾協助平定安史之亂的舊情,反倒落井下石。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無情剿滅了南下回鶻,烏介可汗為部下所殺,回鶻汗國正式滅亡。為清剿回鶻殘餘勢力,唐盧龍節度使張仲武進兵契丹、奚族兩番,盡殺回鶻監使八百餘。隨著回鶻監使的人頭落地,唐朝恢復了對契丹、奚兩番的管轄。事實證明,只要唐朝能穩定存在,契丹、奚就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也威脅不了渤海國。僅憑盧龍鎮,便足以震懾兩蕃。
但黃巢之亂後,唐朝名存實亡,天下更加大亂。包括盧龍節度使在內的各路諸侯,忙於逐鹿中原,根本無暇顧及北方諸胡。契丹趁機擺脫了來幽州方向的束縛,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至耶律阿保機繼任契丹夷離堇時,契丹已能集結40萬大軍,橫掃伐河東代北,攻掠九郡,迫使梟雄李克用求與阿保機結為兄弟。同時,契丹也成為渤海國外部的最大威脅。其實,早在阿保機掌權之前,契丹就已對渤海國治下的遼東,覬覦許久了。雖經激烈交手,實力尚且不濟的契丹,未能從渤海國手中拿下遼東。待至耶律阿保機時,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已經腐朽沒落的渤海國,哪能是新興崛起的契丹對手。雖然學術界有很大爭議,但筆者認為,大約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後,耶律阿保機幾經征戰,終於如願以償地,攻取了遼東半島。
自掌權伊始,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機,就不甘滿足於,只當個部族首領。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弒殺唐哀宗。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唐朝,就此轟然滅亡。同年,阿保機被推為可汗,執掌了契丹部族聯盟的軍政大權,而後,逐步統一了契丹諸部。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向來,阿保機毫不掩飾其問鼎中原的野心,為此,公然宣傳自己“上承天命,下統群生”。然而,阿保機欲南下進取中原,就必先解除後顧之憂,否則,契丹難以與五代時期,割據中原的群雄爭鋒。阿保機深喑此理,早在稱汗繼位前,就積極用兵北方,連敗北室韋和於厥,並降服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大小黃室韋。遼太祖二年(公元908年),阿保機進討黑車子室韋,歷經七次討伐,終使黑車子室韋降服。遼太祖五年(公元911年),阿保機滅奚,盡得其地。神冊四年(公元919年),阿保機派皇子率軍征服烏古、敵烈兩部。統一了北自外興安嶺,南至西拉沐淪河的諸胡各部。
隨著阿保機逐步統一北方,很快,渤海國便成了契丹必欲吞併的物件。但因最令阿保機心馳神往的中原大地,正值梁晉爭霸,屢生事變,多次顯露出可乘之隙。不願坐失良機的阿保機,為開啟日後進取中原的門戶。轉而,統軍南下,大舉進攻幽州。受此影響,渤海國僥倖多苟活了數年。然而,神冊二年(公元917年)、神冊七年(公元922年),阿保機兩次進攻幽州,均損兵折將,大敗而回。無奈之下,阿保機只好放眼長遠,繼續統一北方。天贊三年(公元924年),阿保機起兵西征吐谷渾、党項、阻卜等部。亦年,基本上征服了西北諸部。取得西征大捷後,不久,做好準備的阿保機,便將下個統一目標,指向了渤海國。
天贊四年(公元925年),遼太祖阿保機以“渤海世仇未雪”為藉口,御駕親征渤海,契丹大軍傾師而出,志在必得。天贊五年(公元926年)正月,契丹一舉攻下渤海國西部重鎮扶余府(今吉林農安),殺渤海守將。而後,契丹軍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再破渤海老相統帥的三萬渤海軍隊。至二月,契丹軍已兵圍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南)。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牽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渤海國安邊、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邊節度史,也相繼歸順。至此,盛極一時的“海東盛國”滅亡了,歷經十五王,享國229年。同年,滅渤海國後,遼太祖阿保機在返還皇都途中,病逝於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終年55歲。
晚唐時期,長期的乾旱少雨,連年的穀物歉收,嚴重動搖了社會的穩定。若能碰上唐太宗當政,透過明君賢臣的高效運作,或可緩解社會矛盾,將民變的風險降至最低。可惜,越發腐朽敗落的唐朝,已無法重現貞觀、永徽、開元時的朝勢。各種社會危機不斷積累,只等著臨界時刻的到來,集中噴發。在氣候已至最冷的九世紀末,臨界時刻終於來了。因天災不斷,朝廷又無力賑災,各地民眾只能用草籽、樹葉充飢、餬口,飢寒而死者無數。無以為生的百姓揭竿而起,最終演變成震撼全國的黃巢大起義。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黃巢起義終被平定,但積重難返的唐朝亦名存實亡。
多年的密切聯絡,渤海國早與唐朝形成了休慼與共、利害相同的命運共同體。當唐朝開始步入衰亡時,渤海國的國運也同樣走向沒落。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渤海國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漢化、封建化有效促進了渤海社會的發展,但也加速了統治階級的腐化。大氏王族及其貴族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營造城池,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廣大農民、牧民、漁民和手工業者,在階級壓迫下,飽受盤剝,還要為權貴們所驅使。統治階級可以肆意揮霍無度,社會底層民眾卻只能過著“居豎穴,用瓦器,衣獸皮”的貧寒生活,終日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嚴重的貧富不均和兩極分化,讓底層百姓怨聲載道,階級矛盾隨之迅速激化。與此同時,渤海國統治階級內部也泛起蕭牆之禍,各派勢力互相激烈傾軋。以至渤海國滅亡前,因內部動盪不安,大批渤海貴族率眾出逃。據《高麗史》記載,“渤海將軍申德等五百人來投”。是月,“庚子,渤海禮部卿大和鈞、均老,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富、左右衛將軍大審理等率民一百戶來附”。渤海國統治集團的嚴重內訌,嚴重動搖了政權的穩定。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因彼(渤海國)離心,乘釁而動,故不戰而克”。
再有,渤海國的社會經濟嚴重依賴著唐朝。換言之,渤海國能否保持繁榮、昌盛,很大程度取決於唐朝社會的狀況。而唐末農民戰爭的爆發,恰好打斷了渤海國賴以為生的對唐經貿聯絡。渤海國內,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缺乏維繫全國統一的經濟基礎。部分地區的政治隸屬關係,又非常鬆散。像渤海國對黑水諸部的管控,就非常不穩定。一旦社會經濟大幅衰退,很多原本被掩蓋起來的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就會集中湧現,威脅社會穩定。
最後,唐朝的存在,是渤海國的重要安全保障。而唐朝的衰敗滅亡,使得渤海國失去了政治和軍事上的保護。中唐以後,渤海國最大的外部威脅,是契丹、奚。安史之亂前,契丹、奚兩蕃曾遭安祿山重創。此後,為在夾縫中求生存,兩蕃同時蟄伏於回鶻汗國和唐盧龍節度使(幽州節度使)的管制之下。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所破,國都失陷,曾經稱雄漠北的回鶻汗國開始瓦解。為避敵鋒芒,回鶻烏介可汗率三十萬部眾南下,請求內附唐朝。不想,唐朝絲毫不念回鶻曾協助平定安史之亂的舊情,反倒落井下石。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朝無情剿滅了南下回鶻,烏介可汗為部下所殺,回鶻汗國正式滅亡。為清剿回鶻殘餘勢力,唐盧龍節度使張仲武進兵契丹、奚族兩番,盡殺回鶻監使八百餘。隨著回鶻監使的人頭落地,唐朝恢復了對契丹、奚兩番的管轄。事實證明,只要唐朝能穩定存在,契丹、奚就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也威脅不了渤海國。僅憑盧龍鎮,便足以震懾兩蕃。
但黃巢之亂後,唐朝名存實亡,天下更加大亂。包括盧龍節度使在內的各路諸侯,忙於逐鹿中原,根本無暇顧及北方諸胡。契丹趁機擺脫了來幽州方向的束縛,迅速發展壯大起來。至耶律阿保機繼任契丹夷離堇時,契丹已能集結40萬大軍,橫掃伐河東代北,攻掠九郡,迫使梟雄李克用求與阿保機結為兄弟。同時,契丹也成為渤海國外部的最大威脅。其實,早在阿保機掌權之前,契丹就已對渤海國治下的遼東,覬覦許久了。雖經激烈交手,實力尚且不濟的契丹,未能從渤海國手中拿下遼東。待至耶律阿保機時,雙方實力此消彼長,已經腐朽沒落的渤海國,哪能是新興崛起的契丹對手。雖然學術界有很大爭議,但筆者認為,大約在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前後,耶律阿保機幾經征戰,終於如願以償地,攻取了遼東半島。
自掌權伊始,野心勃勃的耶律阿保機,就不甘滿足於,只當個部族首領。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弒殺唐哀宗。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唐朝,就此轟然滅亡。同年,阿保機被推為可汗,執掌了契丹部族聯盟的軍政大權,而後,逐步統一了契丹諸部。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向來,阿保機毫不掩飾其問鼎中原的野心,為此,公然宣傳自己“上承天命,下統群生”。然而,阿保機欲南下進取中原,就必先解除後顧之憂,否則,契丹難以與五代時期,割據中原的群雄爭鋒。阿保機深喑此理,早在稱汗繼位前,就積極用兵北方,連敗北室韋和於厥,並降服嫩江、松花江流域的大小黃室韋。遼太祖二年(公元908年),阿保機進討黑車子室韋,歷經七次討伐,終使黑車子室韋降服。遼太祖五年(公元911年),阿保機滅奚,盡得其地。神冊四年(公元919年),阿保機派皇子率軍征服烏古、敵烈兩部。統一了北自外興安嶺,南至西拉沐淪河的諸胡各部。
隨著阿保機逐步統一北方,很快,渤海國便成了契丹必欲吞併的物件。但因最令阿保機心馳神往的中原大地,正值梁晉爭霸,屢生事變,多次顯露出可乘之隙。不願坐失良機的阿保機,為開啟日後進取中原的門戶。轉而,統軍南下,大舉進攻幽州。受此影響,渤海國僥倖多苟活了數年。然而,神冊二年(公元917年)、神冊七年(公元922年),阿保機兩次進攻幽州,均損兵折將,大敗而回。無奈之下,阿保機只好放眼長遠,繼續統一北方。天贊三年(公元924年),阿保機起兵西征吐谷渾、党項、阻卜等部。亦年,基本上征服了西北諸部。取得西征大捷後,不久,做好準備的阿保機,便將下個統一目標,指向了渤海國。
天贊四年(公元925年),遼太祖阿保機以“渤海世仇未雪”為藉口,御駕親征渤海,契丹大軍傾師而出,志在必得。天贊五年(公元926年)正月,契丹一舉攻下渤海國西部重鎮扶余府(今吉林農安),殺渤海守將。而後,契丹軍又以摧枯拉朽之勢,再破渤海老相統帥的三萬渤海軍隊。至二月,契丹軍已兵圍渤海王都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南)。渤海末王大諲撰“素服牽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渤海國安邊、南海、定理等府及諸邊節度史,也相繼歸順。至此,盛極一時的“海東盛國”滅亡了,歷經十五王,享國229年。同年,滅渤海國後,遼太祖阿保機在返還皇都途中,病逝於扶余(今吉林四平西),終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