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建築無數,每一所建築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說不盡的故事。比如著名的四大花園——御花園、慈寧宮、建福宮和寧壽宮,便各具特色,景觀薈萃。除了廣為人知的御花園,最神秘的當數寧壽宮花園。
所謂寧壽宮花園,就是俗稱的乾隆花園,位於故宮東北部,因乾隆皇帝打算修建後給自己退位頤養天年而得名。乾隆為了建造這座花園,前後共花了10年時間,每個細節都親自指示工匠精雕細琢,避免出現“豆腐渣工程”。然而最終乾隆並沒有真正在這裡居住。
說它神秘,最主要的原因是其非常精緻豪華,好似紫禁城後朝的縮影,乃宮廷花園典範之作。加上尚未開放參觀,處處都是意趣和迷思。相比前幾處花園,寧壽宮並不算大,可裡面卻整整容納了27座建築。這些建築按照四進院落分佈,結構緊湊,曲直相間,頗有蘇杭園林的風格。
穿過衍琪門,走進乾隆花園的第一個院落,迎面假山和曲折小徑,主體建築為古木山石環抱的古華軒,秀麗清奇。古華軒最大特點是軒內天花板並不是傳統彩畫式樣而是楠木貼雕,這在故宮和其他皇家林園極為少見。
第二個院落顯得古樸規整。主體建築是遂初堂,“遂初”表達的是乾隆得遂初願之意。第三院落怪石嶙峋,堆滿了整個空地,模仿的正是蘇州名園獅子林中的假山造型。乾隆特別鍾愛獅子林,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都有相似的仿建。
要說“最能藏得住秘密”的,還得是第四個院落。這裡有花園裡最高大的符望閣,有最精彩的倦勤齋,還有最狹窄的竹香館......建築從佈局到形制均來自乾隆早年設計營造的建福宮花園,可謂有始有終,它們共同守護乾隆藏在這裡200多年的秘密。
符望閣仿照建福宮的延春閣建造,而後來延春閣被大火燒燬,重建建福宮花園時,又反過來參考了符望閣。這處三層高的樓臺,名字亦由乾隆親自授予,源於“誠符我望唯靜候天恩”,意思是花園的建成符合他在位時的願望。
符望閣利用室內不同的裝修風格,巧妙地分割了空間,行走其間有誤入迷宮之感,所以也叫“迷樓”。如今站在上面能看到紫禁城全貌。
其內簷裝修工藝是清代工藝的頂尖水平,普遍採用包鑲工藝,均為紫檀、楠木等名貴木材,彰顯雍容華貴之氣。有一處由兩層木材組成的透雕紋飾,面層為白木香,底層為楠木。通常這種白木香多用於把玩物件上,如此大規模應用於室內裝修實屬罕見,在紫禁城中屬孤例。
同樣屬孤例的,還有在符望閣南側的須彌座上的三槽漆紗彩繪夾紗隔扇。這是一種經緯交織並滿飾中國傳統金箔的織物。為了增加織物的挺闊,匠師於紗面上塗刷大漆滿飾金層。現在用手觸控,雖已脆化,但仍能感受到它的挺固和嬌豔,
除了這些,乾隆還非常喜歡重複雙面的元素,比如雙面繡檻窗、雙面鍾等,乾隆把他能想象的一切美好東西,全都放進了這座閣樓中,無一不精雕細琢,無一不彰顯出皇家尊貴。
位於花園西北角的倦勤齋則最為奢華,竹絲鑲嵌、竹簧雕刻、雙面繡這些精湛技藝充斥著這裡,特別是竹簧雕刻《百鹿圖》,如此大範圍使用這種古代南方手藝人最繁雜的工藝,全中國僅有這一處。
乾隆深愛著江南風物,他曾對負責修建花園的工匠提出,倦勤齋裡必須要有一片竹林,但在北京乾燥的環境下,竹子難以儲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工匠用楠木做出竹林的模樣,精細到真假難辨。
在倦勤齋的盡頭還有一面鏡子,就是這面看似簡單的鏡子背後,也是這座花園終極“秘密”所在。牆上的園林景觀雖是畫上去的,卻營造出一種真實的景觀。抬頭是一串串紫藤蘿,倚靠是一排排竹林,彷彿置身於江南庭院,加上西方藝術風格的融入,門外真實的庭院與繪畫亦真亦幻,3D效果靈動。
而倦勤齋內的小戲臺,不僅是紫禁城中現存的四大戲臺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處的前後戲臺。戲臺前面的小戲臺,究竟是乾隆的導演臺,還是專屬演出臺,恐怕只有乾隆自己知道了。
倦勤齋雖然只有200多平方米,但修復工作用了七年。實際上隨著時代變遷,乾隆時許多手工藝已失傳,不止倦勤齋,為整個乾隆花園的修復都帶來了挑戰。
從1924年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乾隆花園基本處於休眠狀態,此後從未向公眾開放。據悉,藉著故宮600年之際,乾隆花園會對外開放,可以說百年難得一遇了
故宮裡建築無數,每一所建築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說不盡的故事。比如著名的四大花園——御花園、慈寧宮、建福宮和寧壽宮,便各具特色,景觀薈萃。除了廣為人知的御花園,最神秘的當數寧壽宮花園。
所謂寧壽宮花園,就是俗稱的乾隆花園,位於故宮東北部,因乾隆皇帝打算修建後給自己退位頤養天年而得名。乾隆為了建造這座花園,前後共花了10年時間,每個細節都親自指示工匠精雕細琢,避免出現“豆腐渣工程”。然而最終乾隆並沒有真正在這裡居住。
說它神秘,最主要的原因是其非常精緻豪華,好似紫禁城後朝的縮影,乃宮廷花園典範之作。加上尚未開放參觀,處處都是意趣和迷思。相比前幾處花園,寧壽宮並不算大,可裡面卻整整容納了27座建築。這些建築按照四進院落分佈,結構緊湊,曲直相間,頗有蘇杭園林的風格。
穿過衍琪門,走進乾隆花園的第一個院落,迎面假山和曲折小徑,主體建築為古木山石環抱的古華軒,秀麗清奇。古華軒最大特點是軒內天花板並不是傳統彩畫式樣而是楠木貼雕,這在故宮和其他皇家林園極為少見。
第二個院落顯得古樸規整。主體建築是遂初堂,“遂初”表達的是乾隆得遂初願之意。第三院落怪石嶙峋,堆滿了整個空地,模仿的正是蘇州名園獅子林中的假山造型。乾隆特別鍾愛獅子林,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都有相似的仿建。
要說“最能藏得住秘密”的,還得是第四個院落。這裡有花園裡最高大的符望閣,有最精彩的倦勤齋,還有最狹窄的竹香館......建築從佈局到形制均來自乾隆早年設計營造的建福宮花園,可謂有始有終,它們共同守護乾隆藏在這裡200多年的秘密。
符望閣仿照建福宮的延春閣建造,而後來延春閣被大火燒燬,重建建福宮花園時,又反過來參考了符望閣。這處三層高的樓臺,名字亦由乾隆親自授予,源於“誠符我望唯靜候天恩”,意思是花園的建成符合他在位時的願望。
符望閣利用室內不同的裝修風格,巧妙地分割了空間,行走其間有誤入迷宮之感,所以也叫“迷樓”。如今站在上面能看到紫禁城全貌。
其內簷裝修工藝是清代工藝的頂尖水平,普遍採用包鑲工藝,均為紫檀、楠木等名貴木材,彰顯雍容華貴之氣。有一處由兩層木材組成的透雕紋飾,面層為白木香,底層為楠木。通常這種白木香多用於把玩物件上,如此大規模應用於室內裝修實屬罕見,在紫禁城中屬孤例。
同樣屬孤例的,還有在符望閣南側的須彌座上的三槽漆紗彩繪夾紗隔扇。這是一種經緯交織並滿飾中國傳統金箔的織物。為了增加織物的挺闊,匠師於紗面上塗刷大漆滿飾金層。現在用手觸控,雖已脆化,但仍能感受到它的挺固和嬌豔,
除了這些,乾隆還非常喜歡重複雙面的元素,比如雙面繡檻窗、雙面鍾等,乾隆把他能想象的一切美好東西,全都放進了這座閣樓中,無一不精雕細琢,無一不彰顯出皇家尊貴。
位於花園西北角的倦勤齋則最為奢華,竹絲鑲嵌、竹簧雕刻、雙面繡這些精湛技藝充斥著這裡,特別是竹簧雕刻《百鹿圖》,如此大範圍使用這種古代南方手藝人最繁雜的工藝,全中國僅有這一處。
乾隆深愛著江南風物,他曾對負責修建花園的工匠提出,倦勤齋裡必須要有一片竹林,但在北京乾燥的環境下,竹子難以儲存。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工匠用楠木做出竹林的模樣,精細到真假難辨。
在倦勤齋的盡頭還有一面鏡子,就是這面看似簡單的鏡子背後,也是這座花園終極“秘密”所在。牆上的園林景觀雖是畫上去的,卻營造出一種真實的景觀。抬頭是一串串紫藤蘿,倚靠是一排排竹林,彷彿置身於江南庭院,加上西方藝術風格的融入,門外真實的庭院與繪畫亦真亦幻,3D效果靈動。
而倦勤齋內的小戲臺,不僅是紫禁城中現存的四大戲臺之一,也是全國唯一一處的前後戲臺。戲臺前面的小戲臺,究竟是乾隆的導演臺,還是專屬演出臺,恐怕只有乾隆自己知道了。
倦勤齋雖然只有200多平方米,但修復工作用了七年。實際上隨著時代變遷,乾隆時許多手工藝已失傳,不止倦勤齋,為整個乾隆花園的修復都帶來了挑戰。
從1924年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離開紫禁城後,乾隆花園基本處於休眠狀態,此後從未向公眾開放。據悉,藉著故宮600年之際,乾隆花園會對外開放,可以說百年難得一遇了